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天然无机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与机理

发布时间:2016-12-13 18:31

  本文关键词:天然无机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与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4年

天然无机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与机理

曾凡凤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纳米科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领域内的前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人工纳米颗粒对人类、动物、植物都存在一定的毒性。针对人工纳米颗粒的局限性,研究天然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与相关机制,评价环境友好型天然纳米颗粒作为吸附剂去除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和相关机制能为其在污染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三种天然无机纳米颗粒(纳米级的赤铁矿、蒙脱石和高岭石)对可离子化的有机污染物五氯酚(PCP)和非离子型有机污染物菲(PHE)的吸附,并讨论了环境pn和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发现三种纳米颗粒对PCP和PHE的吸附依赖于溶液的pH条件。当pHpKa(4.75)时,纳米赤铁矿对PCP的吸附量较高;而其对PHE在相对高或低的pH值范围内吸附量均较高(如pH4.0及pH12.0),这可能是由于较高净电荷和电荷密度致使纳米赤铁矿暴露的表面积较大而引起的。不同pn下纳米蒙脱石对PCP的吸附能力为:pH10pH6pH4,当pHpKa(4.75)时,PCP吸附量较高;而其对PHE的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则为:pH4pH6pH10。不同pH下纳米高岭石对PCP的吸附能力为:pH10pH6pH4,而对PHE吸附量和吸附能力则为:pH4pH6pH10。在pH6和10时,疏水作用在纳米蒙脱石和纳米高岭石对PCP和PHE吸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在pn4时,氢键作用强于疏水作用,占主导地位。因此,pH可通过修饰吸附剂表面特征和吸附质分子电荷特性影响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其潜在的机制取决于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及纳米颗粒的团聚效应这四种可能的相互作用。 (2)发现盐基离子可通过影响纳米颗粒的界面聚合效应而调控其稳定性。纳米赤铁矿、纳米蒙脱石和纳米高岭石对PCP和PHE的吸附随不同类型离子(Na+、K+、Mg2+、Ca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离子强度下,三种纳米颗粒对PCP和PHE的吸附量较高。随着离子强度增加,纳米颗粒稳定性减弱,团聚增加,供有机污染物吸附的位点减少,因此三种纳米颗粒对PCP和PHE的吸附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金属离子与吸附剂表面配位形成的水化膜的竞争吸附、以及吸附剂分子表面电荷屏蔽作用也是抑制三种纳米颗粒对PCP和PHE吸附的作用机制。 (3)揭示出不同天然纳米颗粒对PCP和PHE的吸附能力和机制不尽相同。总体上,纳米蒙脱石的吸附能力强于其他两种天然纳米颗粒。不同天然纳米颗粒对PCP的吸附量遵循纳米蒙脱石纳米赤铁矿纳米高岭石的顺序。不同天然纳米颗粒对PHE的吸附量和局值则遵循纳米蒙脱石纳米高岭石纳米赤铁矿的顺序。这种吸附性能的差异可能由不同纳米颗粒表面性质和晶型结构引起。此外,通过天然纳米颗粒和人工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之间差异的综合比较,发现天然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较高的吸附量、高的吸附亲和力、吸附速率快、不具有潜在的生态危险且成本较低等特点,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可能比人工纳米颗粒更为有效。因此,应用天然纳米颗粒修复有机污染环境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505;O64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劲文;刘文;巩莹;张国华;王曼;汪磊;孙红文;;菲与吡啶在沉积物及粘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9年02期

2 李滢;芦家娟;石宝友;吴玉英;;纳米SiO_2和纳米高岭土对阿特拉津的吸附[J];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3 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科学通报;2001年02期

4 林道辉;冀静;田小利;刘妮;杨坤;吴丰昌;王震宇;;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J];科学通报;2009年23期

5 刘晓华;吴宏海;管玉峰;曾丽璇;邓达义;何广平;;针铁矿和蒙脱石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与热力学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彦;土壤天然纳米颗粒提取及其性质和环境行为的表征[D];浙江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祥义,杨柳;纳米技术离现实还有多远[J];化肥设计;2001年05期

2 吴国忠;郭英;于忠臣;高超;;铁元素在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年06期

3 李敏;杜娟;沈宜辉;;螺栓法兰接头紧固密封的研究展望[J];化工机械;2011年05期

4 杨伏生,周安宁,葛岭梅,李天良,曲建林;纳米科技在聚合物改性方面的应用[J];化工进展;2001年08期

5 孙世伟;任俊;孟宪伟;唐芳琼;;电泳显示器用聚合物包覆颗粒的制备及其分散稳定性的紫外透光率表征[J];过程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6 史丽娜;林玉满;陈祖亮;;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去除水溶液中Cr(Ⅵ)[J];环境工程;2010年S1期

7 陈迪云;朱文萍;谢文彪;李锦文;;不同浓度条件下萘与菲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10年03期

8 柳听义;赵林;谭欣;刘涉江;黄宇;齐云;毛国柱;;纳米零价铁去除垃圾渗滤液中铬(Ⅵ)的性能及机理研究[J];环境化学;2010年03期

9 祝惠;阎百兴;张丰松;路永正;王莉霞;;松花江沉积物主要组分对汞吸附的贡献[J];环境化学;2010年05期

10 陈梦舫;骆永明;宋静;李春平;吴春发;韦婧;罗飞;;场地含水层氯代烃污染物自然衰减机制与纳米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江月;张玉星;;纳米SiO_x-壳聚糖复合涂膜对黄冠梨保鲜效应的研究[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2011年

2 李铁龙;王学;金朝晖;;不同状态下纳米铁对细胞毒性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龙志峰;陈佳俊;林道辉;;纳米碳管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陆吟盈;许小攀;林道辉;;表面活性剂悬浮纳米碳管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性能及影响因素[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汪登俊;周东美;;纳米羟基磷灰石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规律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静姝;李云蕊;王春花;何宁;;纳米硫化镉材料对人胚肝细胞的氧化损伤研究[A];低碳生活与健康损害论坛——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三届学术会议暨第四届第5次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董元锋;刘温霞;;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A];2006年造纸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志伟;;纳米二氧化硅粒径相关的细胞毒性作用[A];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崔惠绒;林家明;;纳米技术在测量科学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爱华;于广河;孔小禹;冉庆凯;赵亚娟;;高分子纳米吸附剂在环境水污染控制中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冬;碳纳米管的悬浮及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景霞;纳米氧化锌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宋发辉;氧化铁与铁多级纳米结构粒子的可控合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肖仕丽;静电纺零价纳米铁/聚合物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环境修复应用[D];东华大学;2010年

5 蔺新丽;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肺毒性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超飞;黑斑侧褶蛙和中华大蟾蜍的特征、功能、力学特性及其仿生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宁;爆轰法合成碳包覆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孙敏;Ga辅助生长一维纳米结构的光、电、热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万金忠;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化学淋洗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梁海伟;纳米纤维宏观组装体的制备及功能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磊;纳米氧化锌颗粒诱导BEAS-2B细胞IL-8基因表达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宋同凯;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WC-Ni硬质合金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伟萍;纳米Fe_3O_4协同微生物对阿特拉津和2,,4—D的降解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婷;凝结水中微量汽轮机油的光催化降解及测定方法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凯;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致毒效应及在鲤鱼体内的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晴晴;纳米金属的制备及其在处理典型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田小利;腐殖酸对纳米碳管吸附重金属的作用及机理[D];浙江大学;2011年

8 冀静;腐殖酸对纳米颗粒藻类毒性的影响及机理[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孙艳;不同钝化剂对土壤中Cu的钝化能力及其对土壤速效养分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叶岩溪;上转换发光材料复合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庆会,汤鸿霄;阿特拉津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J];环境化学;2004年02期

2 陈来国,冉勇,麦碧娴,何江华,魏秀国;广州周边菜地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J];环境化学;2004年03期

3 杨琛;傅家谟;盛国英;党志;;地质吸附剂对萘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研究[J];环境化学;2006年01期

4 吴平霄;污染物与蒙脱石层间域的界面反应及其环境意义[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5 ;Sorp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and its effects on the atrazine sorption on soil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年03期

6 孙小静;石纯;许世远;潘飞飞;王培华;马剑丽;刘鹂;;上海北部郊区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7 刘永红;叶发兵;岳霞丽;董元彦;;pH及Zn~(2+)对土壤和铁、铝氧化物吸附苄嘧磺隆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9期

8 陶庆会,汤鸿霄;共存污染物对阿特拉津在天然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9 晏晓敏;石宝友;王东升;汤鸿霄;;纳米富勒烯(nC_(60))的生态毒性效应[J];化学进展;2008年Z1期

10 赵振国;赵子建;顾惕人;;自溶液中的吸附——Ⅻ.活性炭自水中吸附芳香化合物的热力学研究[J];化学学报;1985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英,薛德胜;Co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研究[J];稀有金属;2003年05期

2 张合;高木荣;卓清松;林鸿明;林诗杰;;改良式真空潜弧系统制备TiO_2纳米流体[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3 韩立安;常琳;牟国栋;孟泉水;朱金山;;Co_3O_4纳米颗粒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磁性[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柯华;寇晓静;王文;贾德昌;吕喆;周玉;;SrBi_2Ta_2O_9纳米颗粒的Raman光谱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S2期

5 张铭倚;王鹏;邢更妹;张钧;;同步辐射圆二色谱分析纳米颗粒对细胞DNA稳定性的影响[J];核技术;2011年02期

6 任玉华;钱良友;黄涛;刘汉范;;水热法制备氧化钯纳米颗粒[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4期

7 梁沂滨;;“纳米”让我们激动[J];乡镇企业科技;2001年03期

8 伍一军,陈瑞,刘承芸,李薇;农药残留及其纳米颗粒的毒性问题[J];农药;2005年08期

9 涂伟毅,徐滨士,董世运,蒋斌;纳米陶瓷颗粒的电催化效应及其在复合刷镀层中的化学状态[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8期

10 钟国清,蒋琪英;室温固相反应制备非晶态Co-B纳米合金[J];现代化工;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萍;赵帆;丁彬;;柔韧纳米颗粒修饰的静电纺SiO_2纤维膜自清洁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李梅;朱利中;;水中ZnO纳米颗粒的溶解行为及对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徐海峰;郝保同;刘连军;唐临利;刘宝林;;纳米低温保护剂玻璃化过程中热学性质的DSC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甘阳;;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的针尖上纳米颗粒修饰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丁宏秋;胡彦杰;李春忠;;多重射流燃烧反应器制备Al_2O_3纳米颗粒及其结构调控[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密丛丛;田振煌;徐淑坤;;LaF_3:Ce,Tb发光纳米颗粒的微波辅助加热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葛昌纯;胡芳仁;;溶胶凝胶-自燃合成BaTiO_3纳米颗粒的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严长志;谢俊;张宇;顾宁;;高温热解法制备不同形貌的磁性锰锌铁氧体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夏英静;殷乐;翟小杰;徐健;;一步合成表面羧基官能化的α-Fe_2O_3纳米颗粒及其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蒋燕萍;谢键;余红明;邬春阳;曹高劭;赵新兵;;锂离子正极材料Li_4Mn_5O_(12)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N];文汇报;2009年

2 钱伯章;[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周凯莉;[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4 记者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魏公铭;[N];中国食品报;2011年

6 陈勇;[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记者栾海;[N];人民日报;2002年

8 新华社记者 颜亮 丁逸旻;[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何国庆 陈孔国 袁雅琴;[N];湖南日报;2002年

10 齐;[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春娟;复合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和光催化降解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2 程冰;光子晶体用纳米颗粒的制备改性自组装及其光学性能[D];陕西科技大学;2008年

3 杨平;常压等离子体聚合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颗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任翠领;新型光学—磁性纳米生物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陶可;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修饰与细胞转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李芳;尺寸形貌可控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程昌明;面向磁共振成像应用的Fe_3O_4纳米颗粒/团簇的可控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左光宏;纳米颗粒与环境水结构对蛋白质构象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岳彬;硫化物半导体发光纳米晶和稀土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爱兵;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罗;基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抗肿瘤药物载体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王辉;纳米颗粒在振动流化床中的聚团流态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国军;金纳米颗粒大小和覆盖率对GOD结构和生物活性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玲玲;二氧化钒纳米颗粒薄膜的金属—半导体相变[D];南京大学;2011年

5 章锋;磁场协助作用下非磁性纳米颗粒的流态化[D];中南大学;2010年

6 陈丽丽;新型光学纳米颗粒在光学生物成像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卫佳;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载药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刘献省;锡酸锌纳米颗粒及其复合体系的表面光电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张照晖;Co_3O_4和NiO的纳米铁磁性[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金凤;叶酸靶向聚合物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紫杉醇的靶向传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天然无机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与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11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