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黄曲霉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5 19:23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结构相似的二氢呋喃香豆素代谢产物,它主要是由曲霉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并污染谷类作物如(玉米、花生和饲料),及其他产品(如杏仁、无花果和牛奶)。由于具有很强的毒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黄曲霉毒素B1(AFB1)划定为1类致癌物。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建立一个简单、灵敏、低成本的方法用于痕量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合成了一种对黄曲霉毒素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溶胶凝胶表面分子印迹方法,以5,7-二甲氧基香豆素(DMC)为假模板,负载型离子液体为功能单体和载体,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交联剂,合成了 DMC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吸附实验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可知印迹聚合物不仅成功合成,而且传质速率较快。其次,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柱的填充材料,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在最优条件下,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20.9937,方法检出限(S/N=3)为0.03-0.09 μg L-1之间,RSD(n=9)9.7%。对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MIP-SPE)进行选择性实验,研究表明,此柱对黄曲霉毒素的选择性吸附要远远高于赭曲霉毒素A和杂色曲霉毒素,6种黄曲霉毒素的竞争吸附表明,此柱对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吸附要高于黄曲霉毒素M1、M2。最后,为了验证实验所建立方法的实用性,对玉米、花生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含量(10μg kg-1)时,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为77.8%-106.4%(RSD7.7%),黄曲霉毒素B2的回收率为34.0%-98.9%(RSD9.3%),黄曲霉毒素G1的回收率为44.3%-89.8%(RSD7.3%),黄曲霉毒素G2的回收率为24.3%-63.6%(RSD8.9%)。与免疫亲和柱相比,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中色谱图中杂质峰较少,对黄曲霉毒素B1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由于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种类较多和毒性很强,为充分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优势,可以用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检测。总体考虑,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成本低,实验操作简单,对黄曲霉毒素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好。因此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检测有一定的适用性。
[Abstract]:Aflatoxin is a similar class of dihydrofurancoumarin metabolites produced mainly by aspergillus fungi such as Aspergillus flavus and parasitic Aspergillus sp., and contaminates cereals such as (corn, peanuts and fodder), as well as other products such as almonds, Fig and milk Because of its strong toxicity, teratogenicity and mutagenicity, aflatoxin B1 (AFB1) was classified as a class 1 carcinogen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WHO-IARC) in 1993. In order to protect human health, 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imple, sensitive and low-cost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race aflatoxi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synthesized a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with high selective recognition ability for aflatoxin. DM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sol-gel surface molecular imprinting method using 5-dimethoxy-coumarin (DMC) as false template, supported ionic liquids as functional monomer and carrier, and tetraethoxysilane (TEOS) as crosslinking agent.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t can be seen that imprinted polymers are not only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ut also have a fast mass transfer rate. Secondly,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was used as the filling material of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and coupl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aflatoxin B _ (1) B _ (2) / T _ (2) G _ (2) was R20.9937,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S / N ~ (3) was 0.03-0.09 渭 g 路L ~ (-1), RSD (n ~ (9) = 9.7).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aflatoxin on MIP-SPE colum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lective adsorption of aflatoxi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chratoxin A and six aflatoxins. The adsorption of aflatoxin B _ (1) B _ (2) to aflatoxin B _ (1) C _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flatoxin M _ (1) / M _ (2). Final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aflatoxin in corn, peanut and fodder was reclai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low content (10 渭 g kg-1), aflatoxin in corn, peanut and feed were recovered. The recoveries of aflatoxin B1, aflatoxin B2, aflatoxin G1 and aflatoxin G2 were 77.8% -106.4% (RSD 7.7%), 34.0-98.9% (RSD9.3%), 44.3% -89.8% (RSD7.3%) and 24.3-63.6% (RSD8.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immuno-affinity column, the chromatogram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showed less impurity peaks and better selectivity for aflatoxin B1.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column, aflatoxin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in food. On the whole, the cost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is low,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is simple, and the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aflatoxin is better. Therefore, the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column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in food.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207.4;O6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丽杰;;黄曲霉毒素与食品安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江湖,熊勇华,许杨;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5年02期

3 李荣启;范自营;张红云;秦学磊;;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污染[J];粮食与油脂;2006年08期

4 孟颖;;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预防对策[J];河北化工;2009年04期

5 ;青菜可减少黄曲霉毒素侵害[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年02期

6 朱聪英;应永飞;韦敏珏;陈慧华;陆春波;周文海;林仙军;罗成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J];质谱学报;2010年04期

7 郑燕;王远兴;李瑾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J];食品科学;2010年24期

8 董蔺萌;;科学认识“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1年06期

9 王桂才;;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的研究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10 云无心;;“八卦”黄曲霉毒素[J];生命与灾害;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庆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控制[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2 张];曾庆孝;朱志伟;韩光赫;;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A];“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静;朱惠莲;唐志红;凌文华;;尿粪黄曲霉毒素排泄及生物干预[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聪英;应永飞;韦敏珏;陈慧华;陆春波;周文海;林仙军;罗成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于建兴;沈洁;陆筑凤;李加友;;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与饲料毒理学学术讨论会暨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朱聪英;应永飞;韦敏珏;陈慧华;陆春波;周文海;林仙军;罗成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A];2013年饲料毒理学术报告会暨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材料集[C];2013年

7 计成;赵丽红;马秋刚;关舒;雷元培;;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建民;张雪辉;杨美华;金钺;;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尹淑涛;薛文通;张惠;;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徐日荣;唐兆秀;蓝新隆;;黄曲霉毒素研究进展[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瞿凌云 通讯员 张夏讯;武汉专家攻克黄曲霉毒素速测技术[N];长江日报;2005年

2 上海交通大学 徐建雄 教授;切莫小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N];中国畜牧报;2003年

3 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张夏讯;16分钟查出健康大敌黄曲霉毒素[N];科技日报;2005年

4 记者 祝文明;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速测仪问世[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5 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 苏志明;警惕黄曲霉毒素的危害[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6 王宁 马秋刚 张建云 胡新旭 计成;黄曲霉毒素的传统去毒方法和生物降解研究进展[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7 林祥 梁斌 白艳青 崔顺花;黄曲霉毒素的污染与预防[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8 农业部油料与制品质检中心项目主持人 李培武 研究员;农产品黄曲霉毒素亲和微球速测技术及速测仪诞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9 记者 高原;多吃青菜可减少黄曲霉毒素危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牛奶里的黄曲霉毒素哪来的?[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浩;黄曲霉毒素B1呼吸道暴露与肝癌发病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雷佳文;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周守长;鸭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致病作用及其防治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4 周夏荣;微悬臂梁传感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和细胞活性表征方面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郑海燕;挤压降解黄曲霉毒素B_1及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孙清;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快速免疫检测试剂盒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7 鲍蕾;黄曲霉毒素的生物积累及其检测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雪辉;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及模式识别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王妍入;黄曲霉毒素替代物绿色免疫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丁小霞;中国产后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与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艳丽;产黄曲霉毒素菌株的检测方法及产毒条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亮;T-2毒素与黄曲霉毒素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都晓慧;花生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抽样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张盼;生物法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刘旭;粮食和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_1高效低耗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韩愈杰;黄曲霉拮抗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效果[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文威;抑制黄曲霉毒素的深海细菌发酵及活性物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虞聪聪;淮河流域X县水体藻类及其毒素污染状况及微囊藻毒素LR与黄曲霉毒素B1的联合毒性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谢庆;吸附剂对肉鸭日粮中黄曲霉毒素吸附效果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捷;牛奶及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对Caco-2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5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125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8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