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枇杷采后储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6-12-22 01:23

  本文关键词:柿子皮中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稳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4 枇杷果实贮藏过程中主要色素的含量变化

2.4.1枇杷贮藏过程中叶黄素的含量变化

依据HPLC色谱图中的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叶黄素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采后枇杷果实中叶黄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贮藏过程中含量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贮藏初期,8℃及室温环境下的叶黄素含量均升高,且室温下的叶黄素含量升高较快。但在贮藏14d以后,室温环境下枇杷果肉的叶黄素明显呈下降趋势,而8℃环境下的叶黄素含量则继续升高。且通过观察,室温下的枇杷有出现缩水变皱颜色变深现象,出汁率也下降。此时枇杷的腐烂率已达60%以上,大约在室温贮藏21d以后,剩余枇杷均腐烂。4℃环境下的枇杷果肉叶黄素在贮藏过程中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且观察可知枇杷果实颜色稍微变淡些。这与李维新等[4]对“早钟六号”枇杷采后生理与贮藏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相一致,即4℃环境下枇杷果肉的呼吸会出现反弹现象。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说明,叶黄素含量的多少与枇杷果实颜色的深浅有关系,颜色深的较颜色浅的叶黄素含量高。同时,虽然“早钟六号”枇杷是非跃变型果实[1-2],贮藏温度越低,呼吸强度就越低,但也不是贮藏温度越低越好。

峰面积贮藏时间/d 图8 不同温度下的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叶黄素含量的变化图

2.4.2 枇杷贮藏过程中β-隐黄质及β-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通过方法二及现有的HPLC条件,本实验共检测出枇杷样品中的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两种成份。采后枇杷在不同环境下的贮藏过程中,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变化分别如图9和图10所示。

峰面积贮藏时间/d

图9 不同温度下的枇杷果实贮藏期间β-隐黄质含量的变化图

峰面积

贮藏时间/d

图10 不同温度下的枇杷果实贮藏期间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图

由图9可知,β-隐黄质的变化趋势可参照叶黄素的变化趋势进行解释。不同的是8℃环境下的枇杷β-隐黄质在12d左右时就达到最大值,而后就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图10则表明,不同温度下的枇杷果实贮藏期间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也不同。具体地,8℃环境下的枇杷β-胡萝卜素含量基本没变化,而4℃环境下的枇杷在贮藏20 d左右时,含量有些突变,而后又稍微升高一点。室温环境下的β-胡萝卜素含量仍然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13d左右时变化非常明显,β-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最大值。 3 讨论

枇杷在采后贮藏过程中,不仅色泽和硬度在发生变化,其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而许多植物的花、果实的颜色又与其自身内部积累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种类有关。陶俊等[13]的研究认为,柑橘果实的颜色差异是由于其积累的类胡萝卜素组成比例及含量不同引起的。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枇杷果实,其内部积累的类胡萝卜素的成分基本是一致的。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及枇杷本身颜色的变化,使得各组分含量发生变化。根据峰面积的大小可以确定,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均较多,但β-胡萝卜素始终占主要优势,因此可以确定β-胡萝卜素对于枇杷果实颜色的贡献作用大于其他已检测出来的类胡萝卜素种类。这与杨祥燕等[14]关于菠萝果肉颜色与类胡萝卜素组分关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同时由结果可知,枇杷果实在贮藏过程中,4℃和室温环境下的枇杷在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变化均较8℃环境下明显,且枇杷果实的颜色、硬度及耐贮性均比8℃环境差,由此可得出8℃是比较适宜枇杷贮藏的环境温度。这与李维新等[4]关于低温贮藏对采后枇杷的特性影响结果一致。采后枇杷果实的耐贮性与气体成分、贮藏温度等外界的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所以要保持枇杷的较好品质,,就要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等条件[15-16]。当然除此之外,枇杷本身的品种及采收成熟度也会影响其贮藏品质及内部成分的含量变化,但具体的调节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利用两种流动相配比及现有的HPLC条件,在枇杷果实样品中共检测出叶黄素、β-隐黄质和β-胡萝卜素三种类胡萝卜素组分。同时,枇杷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各组分积累的含量变化会影响其果实的外观颜色,且枇杷果肉色泽的深浅与β-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有很大关系。β-胡萝卜素的含量越高,其果实的颜色越深。而对于贮藏温度,8℃是比较适宜枇杷贮藏的环境温度。

致谢

我的毕业论文实验让陈宇老师花费大量的心血,陈宇老师自始至终无私地为实验做指导,她渊博的学识,开阔独特的科研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热忱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将使我受益终生。借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陈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还要感谢其他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重禄. 枇杷果实采后生理研究概述[J]. 2004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63-65.

[2] 秦 文, 雷 激. 枇杷果实采后衰老生理和冷害生理的研究[J]. 2004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66-67.

[3] 李 涛. 类胡萝卜素: 抗氧化剂时代的“新贵”[R].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9: 1-2.

[4] 李维新, 何志刚, 林晓姿. 低温贮藏对早钟六号枇杷采后生理与贮藏特性的影响[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1(3): 1-4.

[5] 刘 勤, 俞炳呆, 王薛修. 贮藏条件对枇杷贮藏期及主要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7(1): 27-31.

[6] 胡建中, 王可兴, 潘思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柑橘汁中类胡萝卜素[J]. 食品科学, 2006, 27(12): 634-636.

[7] 熊作明, 周春华, 陶 俊. 不同类型枇杷果实着色期间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D].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2):

2910-2914.

[8] 沈 波, 楼志华, 谢小波, 等. HPLC测定网纹甜瓜类胡萝卜素含量方法研究[J]. 北方园艺, 2009(11): 54-56.

[9] 赵平娟, 邓立刚, 李增梅, 等. 番茄及其制品中番茄红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J]. 中国调味品, 2008(11):

64-65.

[10] 李 娟. 橙色大白菜类胡萝卜素和黄酮提取测定方法及其积累规律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11] 李晓银. 柿子皮中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稳定性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52-53.

[12] 沈小婉. 色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Z].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42.

[13] 陶 俊, 张尚隆, 张良诚, 等. 柑橘果皮颜色的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的关系[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3, 29(2): 121-126.

[14] 杨祥燕, 蔡元保, 张光明, 等. 菠萝果肉颜色的形成与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的关系[J]. 果树学报, 2010, 27(1):

135-139.

[15] 鲁周民, 吴万兴, 张忠良, 等. 不同低温条件对枇杷的保鲜效果研究[J]. 制冷学报, 2004, 25(3):15-18.

[16] 何志刚, 李维新, 林晓姿, 等. 贮藏温度及气体成分对枇杷的保鲜效果[J]. 果树学报, 2004, 21(5):438-442.


  本文关键词:柿子皮中类胡萝卜素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及稳定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22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