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构建中
本文关键词: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15年
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蒋欣亚
【摘要】:近年来,纳米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到传感器的研究中,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特点,如:大的比表面体、良好的稳定性、小尺寸效应、好的生物相容性、强的吸附能力及电催化活性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金属、纳米金属氧化物和量子点在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电致化学发光(ECL)免疫传感器就是将电致化学发光与免疫传感器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好、检测快速等优点的生物传感器。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些纳米材料的这些优点,采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复合物、金铂合金纳米颗粒、纳米银/石墨烯复合材料、卟啉铁/石墨烯纳米材料、聚乙二胺/氧化锌纳米棒复合纳米材料等纳米材料,构建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夹心免疫传感器。并应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电化学分析技术等对纳米复合材料、电极的制备过程、优化过程和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金铂合金纳米复合物和葡萄糖氧化酶构建超灵敏的鲁米诺阴极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本研究工作中,首先将石墨烯、碳纳米管分散在壳聚糖溶液中合成了壳聚糖-石墨烯-碳纳米管(Chi-GR-CNTs)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因此用其来作为修饰电极的基底材料。然后在Chi-GR-CNTs修饰的电极上电沉积上一层金铂合金纳米颗粒(DpAu-Pt)。由于金铂合金纳米颗粒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而且生物相容性也好,因此不仅可以促进电子的传递也能用来固载抗体。紧接着,使用葡萄糖氧化酶(GOD)来封闭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位点。当底液中存在葡萄糖时,GOD直接催化葡萄糖的氧化来原位产生过氧化氢(H2O2), H2O2又接着促进鲁米诺的氧化使其具有一个放大的阴极发光信号。该传感器对检测CEA的线性范围为0.1 pg/mL-40 ng/mL,检出限为0.03pg/mL(S/N=3)。用Chi-GR-CNTs和DpAu-Pt构建的鲁米诺发光的免疫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而且制备方法简单。2.基于卟啉铁和银纳米颗粒协同催化增强型的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采用肼还原法并通过π-π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卟啉铁-石墨烯(hemin-rGO)纳米复合物,由于hemin中的FeⅢ/FeⅡ可逆氧化还原作用使其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性能,能催化一些像过氧化物酶等的氧化反应。利用硼氢化钠法还原硝酸银和氧化石墨烯合成纳米银-还原石墨烯(Ag-rGO)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石墨烯大的比表面积固载大量的纳米银,利用纳米银强的吸附性和好的生物相容性用以固载二抗和葡萄糖氧化酶(GOD)。在众多的金属纳米颗粒中,AgNPs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和电催化性能使得电致化学信号明显增强。利用hemin和AgNPs对H202的协同催化效应又极大地提高了催化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实验表明,该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也因此得到了提高。用该传感器对癌胚蛋白(CEA)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为检测范围为0.1pg/mL-160 ng/mL,检出限为0.03 pg/mL。此外,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3.基于聚乙二胺功能化的氧化锌纳米棒固载鲁米诺构建的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在高压釜中,利用Zn(Ac)2·2H2O与NaOH在甲醇中的反应合成氧化锌纳米棒(ZNs)。该方法制备得到的ZNs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在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在ZNs表面进行氨基化后,通过EDN和NHS的作用与聚乙二胺(PAMAM)反应制得PAMAM功能化的ZNs(ZNs-PAMAM)。PAMAM具有树枝状的三维结构且带有大量的羧基,可以用来连接发光试剂鲁米诺和标记二抗,从而制备得到二抗信号探针。本实验成功的将鲁米诺固载到了电极表面,与将鲁米诺加入底液中相比,将鲁米诺固载到电极上能提高鲁米诺的发光效率,因为这缩短了发光试剂与电极表面的距离。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对CA15-3的检测范围为0.1-120 U/mL,检出限为0.033 U/mL。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3;TB383.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Electrochemical Enzym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 CA15-3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2年11期
2 林祥钦,孙玉刚,崔华;碱性鲁米诺体系在玻碳和铂电极上的电位分辨电致化学发光研究[J];分析化学;1999年05期
3 王鹏,张文艳,周泓,朱果逸;电化学发光(ECL)在药物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he intensification of luminol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by metallic oxide nanoparticle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1年10期
2 黄风华;陈国南;庄惠生;;10,10′-二甲基-3,3′二氨基-9,9′-双吖啶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及机理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3 王智泳,郭文英,狄俊伟,屠一锋;鲁米诺在氧化铟锡玻璃上的电聚合及电化学发光性能研究[J];分析化学;2005年06期
4 崔华,张志锋,于宏晓,董永平;鲁米诺体系的多通道电致化学发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4期
5 贺浪冲;田颂九;;药物分析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趋势探讨[J];药物分析杂志;2004年02期
6 季宁宁,徐法君,刘道杰;鲁米诺的应用及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朱连德,李瑛琇,朱果逸;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J];分析试验室;2003年02期
8 李凤,林祥钦,崔华;Ru(bpy)_3~(2+)-C_2O_4~(2-)-PtE体系的两条电致化学发光通道[J];化学学报;2002年02期
9 ;药物分析[J];分析试验室;2000年02期
10 孙玉刚,崔华,林祥钦;Cu~(2+)对鲁米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的抑制作用[J];光谱实验室;1999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志东,林仲华,黄少华,刘敏;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机理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4年04期
2 安镜如;林建国;;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人绒毛膜促进性激素[J];化学学报;1992年06期
3 安镜如;林金明;陈曦;;电化学发光研究及其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J];分析化学;1991年11期
4 安镜如;林金明;;新试剂5-(对-苯胺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的电化学发光研究[J];分析化学;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肖邢;尹凡;史爱武;张漪;;亚甲基蓝为介体的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年12期
2 李庭;曾光明;汤琳;高慧;李建兵;;脂质体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8年01期
3 刘继超;姜铁民;陈历俊;赵长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1年01期
4 时巧翠;侯海祥;;基于电聚合作用的脂质体免疫传感器检测血液中2,4-二氯苯氧乙酸[J];分析试验室;2011年09期
5 颜小飞;汪懋华;安冬;;基于叉指阵列微电极的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1年10期
6 杜璋璋;吴秀玲;马翠萍;马洪军;;基于脂质体信号增强癌胚抗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2年02期
7 许双姐;吴根英;许贺;柳建设;金利通;;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1-芘丁酸的检测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12期
8 陈学梅;谢爱娟;孔泳;杨艳伟;丁小峰;周民;;基于聚吡咯修饰膨胀石墨电极的甲胎蛋白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分析化学;2013年08期
9 吕鸣祥,方道斌,张杰;免疫传感器与高分子活性膜[J];化工进展;1990年05期
10 卢凤仙,邹子亚,尹庆儒;一种免疫传感器──霍乱免疫传感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竹君;;集群标记物纳米粒子细胞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华文;李原芳;黄承志;;基于表面共振光散射信号增强的免疫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超;赵广英;;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朱将伟;刘国艳;史贤明;;己烯雌酚的过氧化氢酶标记及己烯雌酚免疫传感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朱俊杰;;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赵洁;秦坯芽;胡效亚;杨占军;;基于还原石墨烯的牛白介素-4无标记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刘璇;雷建平;鞠熀先;;低电位量子点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王海军;袁若;柴雅琴;牛欢;曹娅玲;;基于双酶放大的过硫酸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汉忠;蒋金书;;微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李策;杨海钢;夏善红;;安培型免疫传感器电路模型的构造及参数提取[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顾钢;[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奕珊;新型高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冯德香;碳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汉忠;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张凌燕;基于纳米材料为基质固定生物分子的免疫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王明华;分子模拟辅助研究氨苄青霉素残留快速检测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D];浙江大学;2011年
6 肖飞;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胜昔;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卓颖;基于复合纳米材料组装的信号增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刘国东;日本血吸虫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DNA与传感载体相互作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10 陈向强;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电化学免疫传感器[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凡;基于功能化碳纳米材料构建的信号放大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蒋欣亚;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潘金音;用于检测吗啡的QCM及EIS免疫传感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王阵贺;奶牛孕酮的无标记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胡海峰;基于SpA定向修饰的金3DNEEs的AFB_1无标记免疫传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龙;基于三维纸金电极的生物光电功能化构建免疫传感器[D];济南大学;2015年
7 刘义明;基于纳米材料构建的新型免疫传感器及其在hCG检测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5年
8 刘志敏;基于聚苯胺衍生物的肿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9 宋超;基于核酸链杂交反应用于肿瘤标记物EBNA-1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晶;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特异性检测人血清中唾液酸转移酶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碳纳米材料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鲁米诺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8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