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铜催化炔丙基乙酸酯与肼反应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6 09:55
【摘要】:过渡金属催化C H官能化反应是选择性构筑C N键的有效合成方法,由此获得的2 吡唑啉类化合物不仅可以应用于生物、农业、染料和有机电致发光中,而且还是一些抗病毒、抗癌、抗菌等药物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贵金属Pt、Rh、Ru、Au等催化剂催化的C H官能化反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使用成本高,不易回收限制了其应用。铜易与具有优良性能的配体形成化学选择性高、廉价、环保的新型催化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方法相比,铜催化炔丙基乙酸酯肼化反应具有底物简单且范围宽,条件温和,产物的对映选择性(94%ee值)高等特点。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了Cu催化炔丙基乙酸酯与肼反应的详细反应机理,重点阐述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以及一系列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获得了反应进行的最优路径,为催化剂的发展以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活性催化剂CuL对炔丙基乙酸酯进行活化,经历一系列氢转移中间体以及乙酸还原消除形成关键中间体累烯基铜。本文通过比较乙酸还原消除的三条不同反应路径,即无溶剂分子参与反应路径ⅠA,N(CH_3)_3分子参与的反应路径ⅠB,以及MeOH溶剂分子辅助的反应路径ⅠC。计算结果表明,MeOH分子的参与(反应路径ⅠC)可以将有效反应能垒降低5.92 kcal/mol(18.81 vs 24.73 kcal/mol),以催化剂CuL为零点参考。相比之下,N(CH_3)_3参与(反应路径ⅠB)能使反应活化能降低更多,为13.33 kcal/mol,以催化剂Cu L为零点参考。其次,对于单取代肼进攻累烯基铜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分别考虑了添加剂N(CH3)3和MeOH的作用。文中分为三条路径,即路径ⅡA(无溶剂分子参与反应)、路径ⅡB(N(CH_3)_3诱导炔烃去氢)和路径ⅡD(溶剂分子参与的氢转移)。计算结果显示,甲醇对活化肼的N H键起了重要的诱导作用。甲醇分子与肼形成氢键O···H-N1得到中间体2f,进而发生C H还原形成中间体2g,即甲醇分子上的羟基氢原子转移到炔烃的ɑ-C上,同时与N1相连的H原子转移到甲醇的氧原子上。从2g出发,甲醇分子诱导炔发生1,2 H迁移,然后 NH2进攻C1得到一个五元环化合物。随后甲醇分子再次诱导N H键断裂,最后在两分子甲醇诱导的作用下,N2 H发生1,3 H迁移生成稳定化合物,这与实验上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通过比较三条路径的能量得出,甲醇分子参与的氢转移路径ⅡD是最优路径。反应过程的决速步都是1,3 H迁移过程。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CuL催化炔丙基乙酸酯与肼的详细反应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很好的解释了实验上添加剂的作用,更是对实验研究者所提出的可能路径进行了补充和校正。在累烯基铜的形成过程中,N(CH_3)_3分子能够很好地促进乙酸消除。而在单取代肼进攻部分,MeOH溶剂分子的参与对于N H键的活化和氢转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内图片:铜催化C H官能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提出的单电子过程反应机理
图片说明: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催化剂 CuII完成整个催化循环。反应过程中,在 CuII物种的存在下,通过环化过一个 CuII的关键中间体。CuII中间体分子内的电子转移得到一个自由基中间体,历一系列的转化得到杂环产物。传统的 CuII/CuI催化环涉及自由基底物的单电子这是通过 CuII和氧化剂实现的(特别是有机过氧化物)。
文内图片:铜催化通过单电子转移机理形成的Csp1 Csp3键
图片说明: 图 1-1 铜催化 C H 官能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提出的单电子过程反应机理(注:此图来源于文献 14)在 2004 年,Li 及其同事[15]报道了铜催化 Csp3 H 到 N 原子的交叉脱氢耦合反应。他们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实现了对映选择性不对称炔烃与 N 原子形成 C N 键。通过这种非对称方法得到一个特殊的天然产物和药用型的手性四氢异喹啉衍生物。使用 NBS(1 溴, 2,5 吡咯二酮)为自由基引发剂,,2008 年,Fu 及其同事[16]开发了通过铜催化的三级脂肪胺和末端炔烃 C H 官能化反应的耦合反应。这些反应都涉及一个类似的过程[17](图 1-2)。铜催化的 Csp3 H 键活化形成亚胺型中间体(与铜配位)。单电子转移(SET)过程是转化的第一步,紧接着亚胺型中间体被铜炔配合物亲核攻击再生铜盐催化剂和目标产物。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秋宜;高翔;孙培冬;吴世晖;;金属锡作用下炔丙基碘与醛类化合物的反应[J];有机化学;1991年02期

2 宣云遐,杨玉社,秦圣英,吴江;N-炔丙基胺类化合物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年02期

3 邓建平;赵伟国;杨万泰;;螺旋聚(N-炔丙基酰胺)的合成及侧基对螺旋结构稳定性影响[J];高分子学报;2007年06期

4 陈卫兵,刘钊杰;硫代磷酰胺烷基炔丙基酯的合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5 杨风岭,王宏青,曹宏,刘钊杰;炔丙基硫代磷酸酯的合成与生物活性[J];应用化学;2002年09期

6 徐重启;黄和庆;陈杏松;蔡根生;尹焕章;;炔丙基醇类的催化选择加氢[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8年02期

7 周常明;陈道勇;;聚溴化炔丙基喹啉及聚溴化炔丙基吖啶的简便高效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质表征[J];化学学报;2014年01期

8 崔志明,刘安昌;炔丙基氯的制备[J];电镀与精饰;2001年02期

9 高洪峰;康万利;徐斌;吴晓燕;王永建;;4-羟基-4-[2-(炔丙基氧基)苯基]丁-2-酮的合成及晶体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戚兰君;陈莉;崔冬梅;;炔丙基醇类化合物的无溶剂微波法合成[J];浙江化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磊;胡宏纹;王少仲;姚祝军;;一价金催化的2-炔丙基-β-咔啉选择性去芳构化/傅克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2 周常明;陈道勇;;一种简单无催化剂方法制备聚(溴化炔丙基吡啶)及其对碱性阴离子的荧光增强响应[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金刚;高志琪;陶立明;杨海霞;杨士勇;;新型含氟端炔丙基醚单体的合成及其固化研究[A];第十届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葵;崔萌;徐大振;黄有;陈茹玉;;Fe-I_2-CuBr促进的三组分合成炔丙基胺的新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王欣;陈国红;柳凌艳;常卫星;李靖;;保护的炔丙基醇在Sonogashira偶联反应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杨文灏;牛茂善;王维霞;徐日炜;吴一弦;余鼎声;;对炔丙基氧基苯基2-VA唑啉的合成及其改性双酚A苯并VA嗪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侯建业;梁永民;;炔丙基碳酸酯的环化反应[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黄文华;董广萍;;一锅法合成5-VA唑乙酸酯和5-VA唑乙腈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金荣华;蒋世凤;林静容;田伟生;;16R-溴代孕甾-3S,20S-二醇二乙酸酯与碱的条件可控性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陈灿;毛春晖;柳爱平;刘兴平;;α-甲氧亚胺基-2甲基苯乙酸酯的合成[A];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蝉林;汉星复合催化合成炔丙基磺酸钠项目通过鉴定[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阚君陶;S-炔丙基半胱氨酸对于血管新生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粟骥;炔丙基化合物参与的含氮杂环合成[D];清华大学;2012年

3 刘全全;南海和东海磷乙酸酯水解细菌的生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4 莫寒R

本文编号:25150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150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