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环境友好型离子液体催化环氧丙烷反应合成丙二醇醚(英文)

发布时间:2020-02-07 14:13
【摘要】:丙二醇醚类化合物是性能优良的精细化学品,也是环保型高级溶剂.该类化合物具有两个强溶解性功能基团—醚键和羟基,前者具有亲油性,可溶解疏水性物质,后者具有亲水性,可溶解亲水性物质,因而丙二醇醚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素有"万能溶剂"之称,可广泛应用于涂料、油墨、油漆、印刷、电子化学品、染料、净洗和纺织等行业.丙二醇醚类化合物目前主要由环氧丙烷和低级脂肪醇反应合成,然而,由于环氧丙烷的位阻效应,使其在酸或碱的条件下开环的位置会不同,从而得到不同的醇醚产物.由于碱催化的醇醚产物更加环境友好,因而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工业上丙二醇醚合成多采用传统的强碱性催化剂醇钠以及氢氧化钠,腐蚀性强,产生的废液量大.本文采用环境友好的非卤素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环氧丙烷醚化合成丙二醇醚的反应特性.本文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系列环境友好的醋酸类碱性功能化离子液体,并在温和的条件下将其用于催化环氧丙烷与醇反应合成丙二醇醚.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可以高效催化该反应的进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测定Hammett指数来表征实验中所用离子液体的碱强度,并构建了离子液体碱性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和其碱性密切相关,随着离子液体碱性的增加,催化活性增强,其中咪唑醋酸类离子液体碱性强于季胺类,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离子液体的碱性明显弱于NaOH,但却呈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相同反应条件下,EmimOAc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PO的转化率分别较NaOH高出20% 30%,选择性略高于NaOH,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催化机理不同造成的.传统NaOH催化机理的关键步骤是醇在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去质子化形成电子供体烷氧根离子,促进环氧丙烷的开环加成.而本文提出了离子液体亲电亲核双活化作用机理,即离子液体在阴阳离子之间的氢键和电荷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环氧丙烷开环和醇的去质子化,形成相应的反应中间体.通过电喷雾质谱分析手段检测到了阴阳离子通过协同作用亲电亲核催化过程中的反应中间体,证明了该假设机理的可行性.此外,还考察了催化剂浓度、醇比、反应温度以及醇的空间位阻效应对反应的影响.以EmimOAc催化合成丙二醇丁醚为例,反应的转化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催化剂添加量1%(催化剂与PO的摩尔比)时,PO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98.2%,1-丁氧基-2-丙醇的选择性为86.4%.当正丁醇与环氧丙烷的摩尔比为3时,转化率最高为88.6%,选择性高达9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最适反应温度约为140 oC,此时转化率高达96.5%.在环氧丙烷和不同的低碳醇合成丙二醇醚的反应中,反应物醇的碳链越短,支链越少,催化反应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新成,王文洲,霍胜娟,穆宏磊;3-芳氧基-1,2-环氧丙烷的合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年01期

2 谭志诚,周立幸,陈淑霞,尹安学,孙毅,叶锦春;80-400K热容测定装置及纯银和环氧丙烷热容[J];低温物理;1982年04期

3 毕汝麒;夏宗熙;吴廷余;郭梦麟;;用3-甲基-苯并噻唑酮腙分光光度法测定环氧丙烷中的痕量总醛[J];分析化学;1987年12期

4 袁伟;银丝上环氧丙烷分解反应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88年04期

5 易淑云;丙烯酶催化氧化制环氧丙烷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J];色谱;1990年05期

6 覃志伟,杨惠星,韩德刚;化学激波管中环氧丙烷异构反应动力学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0年01期

7 张一烽,陈仙海,沈之荃;新型Y(P_(204))_3体系催化共聚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J];科学通报;1992年11期

8 王希林;王丽;周永佐;;环氧丙烷中醛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J];氯碱工业;2013年12期

9 王志轩;谷玉杰;杜咏梅;吕剑;;1,1,1-三氟-2,3-环氧丙烷的合成进展及应用[J];化学世界;2014年06期

10 张胜帮,邵利民,张汉昌,邵学广,林祥钦;阴离子膜控温电解槽次氯酸法合成环氧丙烷的实验室研究[J];精细化工;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翠格;吴周安;王树华;周强;罗孟飞;;三氟环氧丙烷合成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索掌怀;金明善;徐秀峰;鲁继青;李灿;;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上丙烯空气氧化制环氧丙烷[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陶友华;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及双环氧化合物三元共聚制备[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高永刚;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双金属氰化物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制备脂肪族聚(碳酸酯-醚)二元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文郁;董庆年;王谋华;魏伟;孙予罕;;环氧丙烷在金属氧化物表面上吸附的IR研究[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志峰;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下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合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7 尹红;陈志荣;;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的分子结构设计[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乔立军;魏军;胡玉玺;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呋喃甲基缩水甘油醚与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的三元共聚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路宏伟;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负载稀土三元催化剂下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合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10 殷宁;亢茂青;杜辉;李其峰;冯月兰;赵雨花;刘振民;王军威;王心葵;;影响PA-DLL400-PO三元共聚反应因素的研究[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岩;水在磷酸锂表面的吸附解离及金催化环氧丙烷异构化的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涛;负载纳米金催化剂在环氧丙烷异构化及气相丙烯环氧化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赵洁;球磨共聚络合剂法(co-CA)双金属催化剂(DMC)催化环氧丙烷、二氧化碳与酸酐聚合[D];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宇;Ag/TS-1和Mo-Bi氧化物上分子氧催化氧化丙烯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东昕;多功能含“Ti”沸石膜的制备及其合成环氧丙烷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5年

6 张静;N_2O_4-N_2O_5-HNO_3分析和相平衡及硝化环氧丙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张雪峰;戊二酸锌催化环状酸酐与环氧丙烷开环共聚合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何志强;四氢呋喃—环氧丙烷共聚醚的合成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9 彭雪明;CO_2与环氧丙烷不对称共聚二元催化体系的设计及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郭智芳;机械球磨双金属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偶合反应[D];海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7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77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