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DFT的kMC模型构建:Rh催化NO-CO反应

发布时间:2020-05-22 13:01
【摘要】:当前,对Rh催化NO与CO反应的研究在工业应用和基础科学领域均有重要价值。一方面,该反应是汽车尾气后处理中的关键反应之一,对其动力学表现的全面认知将有助于对现存催化转化器的优化和对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另一方面,该反应体系所涉及基元步骤相对有限,因此可作为模型体系用于对表面催化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开发。同时,在表面催化微观动力学模拟领域,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动力学Monte Carlo(kMC)方法于近些年被提出并得到快速发展。该方法通过原子水平上的DFT计算以确定体系的反应机理并获取相应能量演化,进一步结合过渡态理论即可对各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后kMC模拟通过将这些静态信息进行整合以实现对体系动态演化的追踪,由此即可从统计角度获取对目标体系动力学性质的更多认知。迄今为止,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了对简单表面催化体系的研究,但其到更复杂体系的扩展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对Rh(100)和Rh(111)表面的NO-CO反应体系进行了基于DFT的kMC模型构建。首先,本论文通过DFT计算对该体系的详细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体系中的多种反应过程确定了其具体基元路径,包括:N、O、NO和CO在表面位点间的扩散,NO的解离,N2的生成,CO2的生成,N2O的生成、异构化、脱附和解离,O2的生成,N02的生成,以及NO与CO的直接反应。接着,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扩展对加和模型用以快速计算表面各吸附构型中的吸附物间相互作用,并基于DFT计算为目标体系确定了模型所需参数。随后,基于DFT计算和已构建吸附物间相互作用计算模型,本论文为体系中各反应步骤拟合了扩展后的Br(?)nsted-Evans-Polanyi关系,以此来量化反应活化能随吸附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最后,基于以上信息,本论文为目标体系实现了 kMC模型的构建;根据体系自身的反应特性,该模型被划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针对涉及N20的复杂反应过程,另一部分针对NO-CO反应体系的完整催化循环。通过基于所完成kMC模型的模拟计算,本论文初步考察了 Rh(100)和Rh(111)表面NO-CO反应体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态平均覆盖度、表面特征构型、产物转化频率、含N产物选择性、N2生成路径选择性等动力学性质,通过对比分析对该体系的动力学表现获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知。本论文为Rh(100)和Rh(111)表面NO-CO反应体系所构建的kMC模型可用于对该体系动力学性质的详细研究,进而可辅助实用催化转化器的设计优化。同时,本论文在为目标体系进行基于DFT的kMC模型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部分处理方法对其它表面催化体系的kMC模型构建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图文】:

汽油车,尾气,体积分数,数据


lilllllill邋1.1.1逡逑欧III邋欧IV邋欧V邋欧VI邋美Tierl邋美丁ier2邋美Tier3逡逑2000逦2005逦2010逦2015逦1996逦2007逦2017逡逑图1.1欧盟和美国(联邦)的汽油轻型车尾气排放标准演进|4I逡逑年代初,基本上沿用了欧盟排放法规体系[3]185。虽然我国汽车排放控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逡逑正着力加大治理力度,已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相应水平。逡逑1.1.2汽油车排放特点逡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汽油车在所有车型中的占比十分可观。由于逡逑发动机结构和所使用燃料等的差异,汽油车有其独特的排放特点,其典型组成如图1.2所逡逑示。具体来说,汽油车的排放污染物主要为CO、HC和NOi,而PM含量相对较少。其中,逡逑CO来源于燃油在气缸中的不充分燃烧,是污染物中浓度最高的一种成分;HC主要是燃油逡逑蒸发及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其成分十分复杂?,而NO,是氮气在燃烧高温下的产物,主要为逡逑NO和N02

尾气排放标准,轻型车,欧盟,联邦


1.1.2汽油车排放特点逡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汽油车在所有车型中的占比十分可观。由于逡逑发动机结构和所使用燃料等的差异,汽油车有其独特的排放特点,其典型组成如图1.2所逡逑示。具体来说,汽油车的排放污染物主要为CO、HC和NOi,而PM含量相对较少。其中,逡逑CO来源于燃油在气缸中的不充分燃烧,是污染物中浓度最高的一种成分;HC主要是燃油逡逑蒸发及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其成分十分复杂?,而NO,是氮气在燃烧高温下的产物,主要为逡逑NO和N02,且NO占比可达95%以上逡逑/HC0.05%逡逑N2邋逦邋0.08%逡逑0.7%逡逑图1.2汽油车尾气的典型组成(数据为体积分数)lsl逡逑汽油机燃烧效果受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例(空燃比)所影响,典型情况下尾气组成与逡逑空燃比的关系如图1.3所示。汽油的理论空燃比为14.7。较浓的混合气由于燃烧不完全,CO逡逑与HC的排放量较高;随着空燃比的增加,CO与HC的排放浓度下降,在稍稀于理论空燃逡逑比处达到最低值;但过稀的混合气可能导致失火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岭,刘钠,曹阳;硅单晶片镜面吸附物吸附状态的研究[J];稀有金属;1999年02期

2 熊丽清;;维生素的饲喂形式[J];国外畜牧学(饲料);1987年03期

3 谢光全;;日本气相直接法合成乙醇研究概况[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8年06期

4 谭维衍,张永敏,成钦炳;MgO和La_2O_3对Ni/Al_2O_3上CO吸附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J];催化学报;1989年02期

5 周牧易,曹守镜,叶苏榕,程大典;金属卟啉及其与NO表面吸附物的FT-IR/PAS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2期

6 林淑琼;蔡俊修;万惠霖;于新生;;钼系、钼铋系和三元钼铋基氧化物上氧吸附物种的EPR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杨基森,马家骥,杨璐,吴静澜,陈会林;透骨香油载体吸附物及其稳定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年01期

8 朱昂如;表面吸附物的振动谱和光声谱[J];红外研究(A辑);1985年01期

9 李勇;;微膜尺寸与吸附物对微膜生化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影响[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5年08期

10 胡延平,金恒芳;CeO_2表面变换过程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J];稀土;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丁晨;陈征;王鹤;徐昕;;吸附物相互作用对甲酸分解火山形曲面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7年

2 肖忠斌;朱小丽;张绍金;畅延青;;大分子吸附物对CTA加氢钯炭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开明;张文明;;表面吸附作用下纳米谐振器的非线性参激振动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5年

4 彭宁;黄雪松;;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咖啡中的呋喃[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吴恒安;;纳米悬臂传感器中吸附物诱发表面应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英文)[A];2006年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新型纳米输运机理的分子动力学分析》的附录材料[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A)[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 江子年;新科2311型DVD机不通电故障维修与分析[N];电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温维健;快速消灭水面油污[N];中国纺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谭璐;基于DFT的kMC模型构建:Rh催化NO-CO反应[D];浙江大学;2018年

2 欧利辉;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电催化反应以及电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3 路超;分子自组装的结构调控[D];燕山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伟;配位聚合物、杂多酸在固体表面的自组装[D];厦门大学;2007年

2 刘光友;多孔硅基功能薄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余慧;热熔造粒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和评价[D];浙江大学;2017年

4 赵晓娟;H_2O对Pt/HZSM-5上H_2选择催化还原NO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邹芹;纳米金刚石结构、表面状态分析及其处理方法[D];燕山大学;2004年

6 王静静;表面修饰及空间限域效应对NH_3分解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郑淑彬;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6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76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