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InGaAs光电阴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6:34
【摘要】:微光夜视技术是利用夜晚天空辐射对物体的照射,亦或利用地球表面物体自身热辐射特性,并借助科学仪器观察景物图像,核心技术均是传感器,目前微光夜视成像的仪器主要由微光像增强器和红外探测器组成。负电子亲和势InGaAs光电阴极在夜视技术、森林火灾预防和严酷的气候检测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InGaAs光电阴极材料的性质和光电发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这些都将制约其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InGaAs光电阴极结构层次研究其光电性质,为InGaAs光电阴极材料在理论与实验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研究了InGaAs光电阴极材料表面Cs原子的吸附特性。采用对比的研究方式,先对Cs原子吸附后的In_(0.53)Ga_(0.47)As(100)β_2(2×4)与Al_(0.5)Ga_(0.5)As(100)β_2(2×4)两个光电阴极表面的功函数、吸附能、电子态密度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利用课题组自主设计的多信息量测控系统测量了在单Cs吸附过程中的两种不同阴极材料的光电流变化。同时对Cs原子吸附前后In_(0.53)Ga_(0.47)As(100)β_2(2×4)光电阴极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为光电阴极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2.研究了Zn掺杂对InGaAs阴极材料光电性质的影响。先讨论了Zn原子替位掺杂在In_(0.53)Ga_(0.47)As(100)β_2(2×4)光电阴极材料的不同位置时,材料的几何结构、电荷分布、形成能和能带结构发生的变化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了Zn原子分别采取替位式掺杂和间隙式掺杂两种不同掺杂方式掺杂在In_(0.53)Ga_(0.47)As(100)β_2(2×4)光电阴极材料后,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变化情况,为光电阴极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和理论基础。3.研究了InGaAs阴极材料的光电特性。利用飞秒泵浦-探测实验分别探测了GaAs与InGaAs两种不同结构模型的瞬态反射率随延迟时间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了发射层结构分别为固定In组分和变In组分两种不同InGaAs光电阴极材料结构的光谱响应和量子效率,为设计出符合不同需求的高效率InGaAs光电阴极材料提供了借鉴。
【图文】:

能级图,亲和势,正负电子,能级图


(a) 正电子亲和势 (b) 负电子亲和势图 1.1 正负电子亲和势的能级图1.2 NEA 光电阴极发展概述19 世纪末,由于电气产业的迅速发展,稀薄气体放电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中 J.J.Thomson 于 1896 年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以及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在此之前,1888 年,H.Hertz 发现了光电效应,,但是对其产生机制还不清楚,直到电子发现后,才知道这是光照后大量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一种现象。同年,Righi 把金属片打磨光滑,并在其前放置一个金属网,当紫外光照射时,发现检流计中出现了电流。科学家们在 1912 年又用天然的氢化钠和氢化钾进行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K]-KH-K 和[K]-K2O-K;1922 年,Geitel通过实验知道了当金属表面吸附有碱金属时,存在光电发射现象;1924 年,Kingdon 通过把钨丝先在 10-2torr 的氧气中加热氧化,然后再用铯处理的方法,降低了逸出功,使得其光电发射增加;1929 年,Koller 制备出了银氧铯(Ag-O-Cs)

InGaAs光电阴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MOCVD生长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462;O6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怀林;常本康;牛军;张俊举;;透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研究[J];应用光学;2013年02期

2 牛军;乔建良;常本康;杨智;张益军;;不同变掺杂结构GaAs光电阴极的光谱特性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11期

3 乔建良;高有堂;牛军;田思;常本康;;基于光谱响应测试的光电阴极性能评估[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宗志园,钱芸生,富容国,常本康;NEA光电阴极电子表面逸出几率的计算和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宗志园,常本康;S_(25)系列光电阴极的光谱响应特性研究[J];红外技术;1998年02期

6 孙长印,张书明,朱李安,赛小峰,高鸿楷,侯洵;GaAs光电阴极制备工艺的俄歇分析[J];光子学报;1996年10期

7 徐江涛;二代近贴微光管光电阴极转移热铟封技术[J];应用光学;1996年03期

8 李朝木;李谷川;张政;贾文;;窄脉冲状态下工作的新型光电阴极[J];真空与低温;1992年03期

9 李朝木;朱宝元;;锑钾铷铯光电阴极的特性研究[J];真空与低温;1993年02期

10 刘力滨;高鲁山;;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光电发射体——场辅助转移电子光电阴极[J];应用光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晋闽;郭里辉;张工力;王存让;候洵;;1.25μm InGaAsP光电阴极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赵文锦;;透射式碲铷光电阴极的工艺和特性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陈平;刘敏;周荣楣;;Cs_2Te光电阴极的研制及其结构特性的探讨[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陈怀林;常本康;张俊举;杜晓晴;;高温激活的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研究[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国栋;周荣楣;;光电倍增管的现状与抉择[A];第九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国栋;周荣楣;;光电倍增管的现状与抉择[A];江苏省真空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奉娇;王叶云;崔巍;李彦光;;一种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具有优异析氢能力的硅光电阴极[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8 李晓峰;;紫外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测试仪研制[A];第十五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全建银;周荣楣;;金属陶瓷封装耐振型光电倍增管的研制[A];第九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林;王琦龙;齐志央;马祥宇;张建;徐季;张晓兵;;图案化处理以及金纳米颗粒修饰增强的碳纳米管光电阴极[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文娟;GaAs阵列光电阴极的结构设计与制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冯t$;变组分变掺杂Al_xGa_(1-x)As/GaAs光电阴极理论与制备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3 徐源;变组分变掺杂GaAlAs/GaAs光电阴极研制与光电发射性能评估[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翔;CsI综合光电发射特性的模拟分析与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5 杜晓晴;高性能GaAs光电阴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邹继军;GaAs光电阴极理论及其表征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7 金睦淳;近红外InGaAs光电阴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杨明珠;Ga_(1-x)Al_xN光电阴极的光电性质与铯氧激活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付小倩;GaN基光电阴极的结构设计与制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牛军;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特性及评估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春艳;CuBi_2O_4光电阴极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调控[D];温州大学;2019年

2 何敏游;Al_xGa_(1-x)N光电阴极多层结构特性的理论分析[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3 尹琳;InGaAs光电阴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4 陈梦馨;铜铟镓硒光电阴极的可控设计合成及在光解水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8年

5 李芳;基于光电阴极的光电化学传感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6 夏世彬;金属氧化物/硫属化合物光电阴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7 蔡宸;GaSb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8 魏一佳;氧化亚铜光电阴极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9 韩博;多重修饰氧化锌光电阴极催化二氧化碳还原[D];兰州大学;2018年

10 安迎波;碱锑光电阴极特性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68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8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