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可见光驱动Eosin Y催化的α-酮酸酯的Pinacol偶联反应和碳—碳不饱和键的硅氢化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15:27
【摘要】:近十年来,可见光驱动的光化学反应领域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该类反应的核心反应机制是基于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吸收光能被激发到激发态,而这种高活性的化学物种可以通过和底物之间的电子或能量的交换诱导底物转化为自由基中间体,从而推动后续化学反应的进行。目前已被报道的常用可见光催化剂依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催化剂两类。前者比如[Ru(bpy)3]CI2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并且表现出了杰出的催化性能。然而,该类催化剂多为以重金属(比如Ru,Ir等)为中心原子的联吡啶类络合物,具有价格昂贵,毒性较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相较而言,廉价易得、低毒甚至无毒的有机光催化剂就更具发展潜力了。后者比如EosinY,目前已经被使用于多种类型的光化学反应当中,并且展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其光化学性能与[Ru(bpy)3]Cl2相当,但是价格却不足后者的百分之一。而且,作为颜料添加于化妆品中的EosinY,还表现出了低毒性甚至无毒性的特点。基于Eosin Y的这些优点,我们组期望利用其特有的光化学性质,开发出一些新颖的反应类型,并且发展出一些更高效、更具实际运用价值的合成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我们以EosinY为光催化剂,成功发展了通过可见光驱动的α-酮酸酯的Pinacol偶联反应制备2,3-二烷基化的酒石酸衍生物的方法,并且开发了可见光驱动的烯烃以及炔烃的硅氢化反应。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可见光驱动的Pinacol偶联反应:我们通过该反应成功制备了多种2,3-二烷基化的酒石酸衍生物,根据相关机理实验我们推测了可能的通过质子电子协同转移(PCET)过程生成Ketyl自由基的反应机理。并且通过克级规模反应大量制备了该类化合物,并借由手性拆分,我们成功得到了光学纯的对映异构体。2:可见光驱动的烯烃的硅氢化反应:我们设计并且成功实现了这一机理新颖的硅氢化反应方式。同时也考察了该反应对于不同取代类型和不同电子效应的烯烃的兼容性,研究了在使用复杂烯烃作为底物时该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最后我们成功的将该方法运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工作中。3:可见光驱动的炔烃的硅氢化反应: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硅自由基产生方式,依据条件控制实验和相关的机理实验,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使用该方法,我们高效地实现了单取代炔烃和二取代炔烃的硅氢化反应。在使用二取代炔烃为底物时,由于取代基效应的差异,该反应又表现出了不同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以上反应机理新颖,反应效率高,底物兼容性好,催化剂廉价易得,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具备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较高的工业化潜力。
【图文】:

可见光驱动Eosin Y催化的α-酮酸酯的Pinacol偶联反应和碳—碳不饱和键的硅氢化反应研究


图.田洲扣m拙自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莹;仲崇民;;铜催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的发展进程及机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2 张增佑,刘会友,王积涛;盐催化羰基化合物硅氢化反应机理的探讨[J];催化学报;1988年03期

3 陈远荫,卢雪然,梅嘉;聚γ-(m-二苯膦苯基)丙基硅氧烷——铂络合物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特征[J];高分子学报;1988年06期

4 张增佑;刘会友;王积涛;;氟化钾催化下取代苯甲醛的硅氢化反应[J];有机化学;1988年06期

5 洪满水,陈朝川,方钦和,卫新中;β-(乙酰氧基)乙基硅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6 林旭;方钦和;洪满水;蔡启瑞;;电子光谱法研究不饱和酯类硅氢化的催化作用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7 令孟芝;黄麒麟;张先亮;;核磁共振法研究聚甲基-氢-硅氧烷的硅氢化反应[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8 林金华;曾繁清;张先亮;;红外光谱法研究硅氢化反应[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9 赵齐齐;梁苗苗;马洋洋;李晓凯;朱华结;李婉;;新轴手性N,N-Dioxide Biscarbolin衍生物催化酮亚胺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年07期

10 吴晓琼;催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帆;王家喜;;钌催化下的二氧化碳硅氢化反应[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2 林金华;曾繁清;张先亮;;红外光谱法研究硅氢化反应[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3 娄珂;樊星超;崔春明;;铁催化的羰基化合物硅氢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4 徐铁齐;;硅阳离子催化剂通过对单体的原位硅氢化反应催化甲基丙烯酸酯活性聚合[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C];2015年

5 杜海峰;;“受阻路易斯酸碱对”催化的无金属氢化和硅氢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6 李川阳;刘新立;牟泽怀;崔冬梅;;基于锌催化的硅氢化反应制备具有AIE效应的可降解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C];2017年

7 谢湖均;;钯和镍催化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C];2016年

8 谢湖均;;钯和镍催化反应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9 胡梦阳;贺荞;刘洛言;王梓琛;牧一江;朱守非;;铁催化烯烃的马氏加成硅氢化[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九分会:有机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马超;朱守非:坚守非比寻常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晶;可见光驱动Eosin Y催化的α-酮酸酯的Pinacol偶联反应和碳—碳不饱和键的硅氢化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周红卫;三甲基膦支持的新型铁、钴、镍氢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彩芳;硼烷催化氢化和硅氢化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梁敏婷;芳香酮的不对称硅氢化还原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3 臧超;手性多VA唑啉的合成及其在Rh(Ⅲ)催化的前手性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付晓芸;用于聚合物基自修复材料的修复单体的合成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8年

5 章莹;有机硅柔软剂的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云;含氟有机硅整理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7 缪钱江;二氧化硅负载Karstedt催化剂催化硅氢化反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林茵;长链烷基硅油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9 李晓霞;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醚大单体的合成及其与有机硅的接枝[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章颖;聚碳硅烷改性合成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95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95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