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稠环芳烃的电化学合成、自组装及其电学性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2:12
【摘要】:稠环芳烃(PAHs)是一种平面型π共轭体系,其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苯环,苯环间通过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稠合而成,因而它又被看作是一种结构规整的石墨烯片段。PAHs中离域π电子使其具有优异的电荷迁移能力;而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加了PAHs相邻分子间π轨道的重叠并进一步提升了载流子迁移率。因此,PAHs这种兼具半导体性质和结构明确可控特征的石墨烯片段在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平面结构和强分子间相互力也使得PAHs分子的溶解性很差,引入增溶基团可以增加PAHs分子的溶解性,却同时破坏了分子间的紧密堆积,不利于载流子的传输。因此,合成无增溶基团修饰的PAHs并同时得到紧密有序的堆积结构是一项挑战。本文中,我们利用电化学方法实现了无增溶基团取代的PAHs分子的紧密有序堆积。电化学反应过程中,PAHs前体分子在电解液中发生了氧化脱氢偶联反应并生成了平面型PAHs分子。由于在电解液中溶解性很低,PAHs分子在工作电极上电沉积出来并原位自组装形成不同表面形貌的紧密有序堆积薄膜。我们详细研究了这种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行为,并进一步将电沉积薄膜作为超级电容电极材料进行了探索。第二章中,我们通过三种化学合成路径合成了一系列PAHs前体分子。其中,环三聚反应主要用于合成中心对称的PAHs前体分子;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主要用于合成轴对称体系;而D-A型PAHs前体分子主要由Suzuki反应等有机偶联反应得到。三种合成方法中,狄尔斯-阿尔德反应不需要羰基钴和钯等催化剂的加入,反应体系简单易行,是合成PAHs前体分子的最优途径。第三章中,我们以邻三联苯作为模型化合物来探索PAHs前体分子的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反应,并进一步研究了此体系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行为。经研究表明,邻三联苯的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反应历程是一个受线性扩散控制的不可逆的随后化学反应过程,电极反应控制步骤的电子转移数为2,扩散系数D_0=4.1×10~(-6) cm~2 s~(-1),传递系数α=0.277~0.468,电极反应速率常数~10~(-3) cm s~(-1),这表明邻三联苯的电化学反应是一个较快速的电荷转移过程,电极反应历程受扩散控制。电化学阻抗谱研究表明邻三联苯的电极反应过程存在两个状态变量(双电层电荷转移过程和电化学反应电荷转移过程)。由阻抗谱可得反应体系的内阻((?)_s=6.6Ω)、双电层电容((?)_1=1.5×10~(-7) F)、双电层电荷转移电阻((?)_(ct1)=178Ω)和双电层时间常数((?)_1=2.4×10~(-5) s)等相关参数,而电极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和时间常数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分别增大与减小(1.48 V时R_(ct2)=526Ω,τ_2=6.3×10~(-3) s)。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反应生成了一种结构明确的平面型共轭PAHs分子,并且薄膜的电沉积过程是一种瞬间成核、岛状生长模式。PXRD表明邻三联苯在发生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时,生成的PAHs分子原位自组装形成了紧密有序堆积结构。电沉积薄膜的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当充电电流密度为5 A g~(-1)时薄膜的质量比电容达到116 F g~(-1)。第四章中,我们利用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方法进一步扩展PAHs体系。电化学反应中PAHs前体分子(Monomer C78、C96)氧化脱氢偶联分别生成平面型的共轭PAHs分子。两者电沉积薄膜的生长过程是精确可控的,且不同电沉积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形貌,不同生长模式的薄膜。例如Monomer C78电沉积薄膜在循环伏安法下最开始形成纤维短簇结构,随着薄膜的生长最终形成片层状结构;而在恒电位法下电沉积薄膜则是形成相互交联的纤维结构,随着薄膜的生长交联程度不断增加。Monomer C96电沉积薄膜在循环伏安法下形成了颗粒状结构,且并无交联;而在恒电位法下薄膜则形成了片层状结构。PXRD表明邻三联苯在发生电化学氧化脱氢偶联时,生成的PAHs分子原位自组装形成了紧密有序堆积结构。超级电容性能测试表明循环伏安法制备的Monomer C78电沉积薄膜的电容性能比恒电位法的要高,其质量比电容可达到150 F g~(-1),最大功率密度为3211 W kg~(-1),最大能量密度为21 Wh kg~(-1)。而且两种方法制备的薄膜的比电容保持率在50 A g~(-1)时仍分别高达95%和98%,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电容稳定性。恒电位法制备的PAH C96电沉积薄膜的电容性能比循环伏安法的稍高,最大比电容为112.5 F g~(-1),最大功率密度为2408 W kg~(-1),最大能量密度为16 Wh kg~(-1),但循环伏安法电沉积薄膜的比电容保持率要更高(94%)。
【图文】:

能级结构,电子跃迁,简并轨道


图 1-5 a)苯,b)PAHs 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Fig. 1-5 The energy level structure and electron transition of a) Benzene, b) PAHsPAHs 分子 HOMO 中的 πn-1、πn和 LUMO 中的 π*n+1、π*n+2不再是简并轨道,,在轨道中存在四种可能的跃迁方式,如图 1-5b。由于构型作用使得 PAHs 简并构型态

结构式,禁阻跃迁,材料科学,三亚


图 1-7 不同大小的 PAHs 的结构式Fig.1-7 The structural formula of PAHs,三亚苯作为一种 PAHs 基本单元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领域禁阻跃迁),它的 带强度非常低(320 nm),其最强吸收峰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5.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致璋;;改进阴极真空喷镀设备的专利[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22期

2 何平笙,白建民,陈昕,姚刚,周贵思,王昌燧;LB技术制备双(对甲苯磺酸)-2,4-己二炔-1,6-二醇酯及其聚合物的沉积薄膜[J];高分子学报;1989年01期

3 张锐;张代贤;张帆;何振;吴建军;;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羽流沉积薄膜的结构与光学性质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4 吴雪梅;邬钦崇;隋毅峰;;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溅射沉积薄膜的技术[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2年04期

5 章跃;四点弯曲法评价气相沉积薄膜与基体结合强度的探索[J];真空;1992年03期

6 郭庆林;崔永亮;陈剑辉;张金平;怀素芳;刘保亭;陈金忠;;磁控溅射沉积薄膜实验参数优化光谱诊断[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12期

7 符跃春;;脉冲激光沉积薄膜创新开放实验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年03期

8 张菁,冯祥芬,谢涵坤,施芸城,蒲天舒;脉冲射频等离子体聚合沉积乙烯基乙酸[J];物理学报;2003年07期

9 宋光乐;激光烧蚀溅射沉积薄膜的研究现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10 王沿东,刘沿东,徐家桢,梁志德;多晶沉积薄膜生长过程中织构演变的模拟研究[J];金属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兆杏;沈克明;孟月东;何整风;韩永江;;离子增强沉积薄膜及其离子源的研究[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许信;罗艳红;李冬梅;吴会觉;孟庆波;;多功能原子层沉积系统[A];第三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3 刘崇;王连红;舒勇华;樊菁;;多源气相共沉积界面原子吸附行为与机理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牟宗信;牟晓东;贾莉;刘升光;董闯;;中频孪生脉冲磁控溅射反应沉积薄膜的反应气体影响[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牛嘉;刘志华;石峰;王治强;张希;;LbL表面分子印迹:对茶碱衍生物的分子识别[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夏洋;;原子层沉积技术及应用[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7 郑冰;郑伟涛;张科;朱嘉琦;;四配位非晶碳的结构性质与离子入射能量的关系[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黄福培;叶超;何海杰;刘毅;宁兆元;;RF及VHF溅射系统中离子能量分布的实验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9 季龙飞;刘东平;宋颖;张先徽;牛金海;;利用大气压辉光放电在光纤内部沉积薄膜[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王超梁;吴茂水;韩佑驰;杨沁玉;郭颖;施芸城;石建军;张菁;;多孔纳米晶氧化硅基薄膜的等离子体沉积与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明晓;稠环芳烃的电化学合成、自组装及其电学性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秦磊强;含π-共轭基元的电沉积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锐;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工作过程及羽流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莉;载能粒子沉积薄膜的Kinetic Monte Carlo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涛;镍/铁沉积薄膜微观结构及其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赵朦朦;面向电沉积薄膜的衬底表面质量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年

4 游晓燕;Ti/Al沉积薄膜的微观结构及其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5 史世毅;电化学法制备FePt薄膜[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晶晶;Ti-Cu-N复合膜的制备及强韧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7 周雪琪;原子层沉积薄膜的椭偏仪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黄河;激光化学气相沉积光掩模版修复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淑艳;高纯铝烷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10 郜志华;ECR CVD制备立方氮化硼薄膜及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5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05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