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芳烃类燃烧反应动力学与人工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11:5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类学科中的大型实验,急需结合计算机算力和量子理论知识,近似求解理论数值来支撑和丰富实验的现象,并以此挖掘大量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与机制,这对揭示化学反应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两个广泛关注体系(芳烃类燃烧与人工酶催化)进行基础型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芳烃类燃烧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本部分工作运用SS-QRRK和隧穿效应等理论计算方法,探讨了苯和氢自由基/邻二甲苯和羟基自由基两个基元反应体系,精确求解了提取和加成反应随温度(220 K-3000 K)和压力(500 atm-10 torr)变化的速率常数,以期望获得真实实验条件下宽范围的反应速率常数。在苯和氢自由基体系中,结果表明反应中出现负温度效应是由提取和加成反应的竞争关系引起的,压力越小导致负温度效应出现的温度越低,且使该区域内的速率常数随压力变化的效果越加明显。此外,在氦气、氢气、氩气三种载气环境下,中高温区的反应速率有1-2倍的差别,这与单分子反应的载气碰撞效率有关。同时,在超低压(1-10 torr)环境中,同位素效应的变化极其敏感,这是由于苯上氢原子被氘代之后,其反应速率常数对于压力变化的敏感性比未氘代的苯分子低所导致的。在邻二甲苯和羟基自由基的体系中,发现在低能垒或无能垒反应中,考虑复合物精确体系中隧穿效应的计算。这项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的理解芳香化合物在燃烧中经历的化学过程,并从机理层面挖掘出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改善方法,以此来推动我国发动机基础燃烧研究发展,对支撑国家在发动机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含铑的人工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本部分工作是以含铑的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类人工金属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种突变蛋白S1 12H Sav和K121H Sav进行动力学模拟获得反应活性中心的簇模型,探讨亚胺还原体系反应中的对映选择性等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了亚胺分子进入S1 12H Sav和K121H Sav时各有四种结合模式。通过分析对比各个结合模式的决速步能垒得到S1 12H Sav和K121H Sav的产物主导构象分别为S和R,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它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考虑反应路径中环境的三维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我们发现当催化剂茂环上的甲基被氨基取代时,能够有效降低决速步反应势垒,获得更加高效的含铑人工金属酶。这为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类人工金属酶的分子设计提供可靠地理论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38.1
【图文】:

热力学循环,相变


进行确定)的溶剂化模型下的单点能计算,溶剂模型采用由Truhlar及其合作者开发的逡逑连续介质溶剂模型(SMD)f5扎其中计算中涉及到相变的过程,会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逡逑程进行简单的校正,其基本校正原理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和气体每立逡逑方米的摩尔体积含量不同,其比值在328邋K下为1:邋26.69,因此,我们进行了体积的逡逑校正。文中所有的吉布斯自由能由公式(2-1)计算获得。逡逑Gs/BSII邋=邋Us/BSII+Gg/BSI邋-Eg/BSI-RTln(Vm)逦(2-1)逡逑注:Us/BSII是在SMD溶剂化模型下通过BSII水平计算得出的电子能量。Gg/BSI逡逑和Eg/BSI分别是BSI计算水平下的328邋K吉布斯自由能(实验温度为328邋K)和电子能。逡逑328邋K时,标准摩尔体积Vm=26.69邋L/mol和理想气体常数R=0.0019872邋kcal邋/(mol邋*K)。逡逑所有的结果都是在Gaussian邋09[54]程序上进行计算得到的。逡逑|邋t邋^28K邋Catalyst邋+邋Substrate邋—?邋Product逡逑Gas逦G\.逦G%逦Gs?逦丨邋Gs*、逡逑the邋difference邋between邋them邋j逡逑Aqueous逦叫逦Cm逦0^%逡逑逦逦逦逦—!——焌彻:逡逑-邋RTIn(26.69)邋=逡逑图2-1.相变的热力学循环图。(328K时标准摩尔体积NB?1=26.691711101和理想气体常数逡逑R=0.0019872邋kcal邋/(mol邋

常数,速率常数,依赖性,温度范围


符合相应的规律。调研结果显示,唯一报道了关于苯加氢反应压力效应的详细理论研逡逑究是1997年Mebel等人[55]通过解主方程式用于传统的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逡逑(RRKM)理论结合TST理论进行计算得到的。如图3-1所示,Mebel等人W由于氢加逡逑成反应对温度为负依赖性速率常数而氢提取反应对温度为正依赖性,预测得到在1逡逑atm(He作为载气)压力下的H+C6H6的总反应速率常数ktl)tai在1300邋K附近最小。然而,逡逑这与Giri等人[56]通过激波管研宄得到的在1200-1350邋K下显示的Ltai趋势不同。我们逡逑也注意到由Mebel等人[55]给出的R1速率常数的高压极限比300-500K温度范围内的逡逑大多数实验速率常数大3-10倍(见图3-1)。在关键温度范围内缺乏实验数据以及当前逡逑实验和理论研宄的不一致促使我们使用更精确的理论来研宄该反应。逡逑1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虹,邹小广,孙殿甲,王峥涛;盐酸去氢骆驼蓬碱平衡溶解度及溶解速率常数的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年04期

2 张启衍;钟文士;;速率常数与活化参数[J];大学化学;1987年02期

3 臧雅茹,陶克毅,杨三元,李赫fE;用微反-断流催化色谱技术研究乙醇在γ-Al_2O_3上脱水的反应活性分布[J];催化学报;1988年01期

4 陈从香,高义德,俞书勤,南哲云;O(~3P)原子与环戊酮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测定[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5 刘长庆;张国林;吴星;;四硝基酞菁锌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测定[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6 邱小平,赵桂芝,蔡锐茂;滤膜渗透速率常数的测量[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9年06期

7 靳永胜,张文戈;测定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实验改进[J];河南电大;1996年Z1期

8 朱仲良,余苓,宋卫峰,梅雨,李通化;速率常数-秩分析法在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9 仝建波;张生万;寇建仁;赵_g旋;;酯类化合物水解速率常数与其结构参数定量相关性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6年05期

10 杜[;徐升华;孙祉伟;阿燕;;流体力学半径对估算胶体微球聚集速率常数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林生;赵宙;石忠宁;张耀静;肖学有;陈帮明;;仲钨酸铵成核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研究[A];中国钨工业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2 毛友钢;董凤霞;郑莹光;;自由基构象稳态和非稳态对其表观反应参数测定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王朝晖;李爽;杨斌;张凤;;RRKM/ME方法的速率常数的参数不确定性评估[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4 刘艳;苏克和;王文亮;;CH_4+BCl_3+H_2体系制备碳化硼气相解离反应的速率常数[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阎江丽;毛希安;沈联芳;;化学和核磁共振中NH与H_2O交换的速率常数[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6 何宏庆;刘靖尧;孙家钟;;CH_3CCl_2和HBr反应的理论研究和速率常数的计算[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彦;周剑章;徐静;林仲华;;纳电极尺寸对电子传递速率常数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8 马永涛;李辉;;分子振动的非谐性,振动模间的耦合及多参考效应对速率常数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9 吴君军;甯红波;马柳昊;Fathi Khaled;Aamir Farooq;任伟;;乙酸甲酯氢提取反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叶近婷;白凤杨;潘秀梅;;关于CH_3OCH_3和CH_3OCH_2CH_3与NO_3自由基提氢反应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利;几类重要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及速率常数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蒋炳英;胶束与金属胶束模拟水解酶催化酯水解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何宏庆;几类重要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及动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鞠丽平;多原子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王颖;几类重要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及动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龙;烷基自由基热裂解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长喜;RAFT试剂的氧化稳定性及链转移能力与分子结构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赵增霞;几类含氮小分子、自由基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孙胜敏;典型有机氮和有机磷农药大气降解基元反应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10 毛世艳;微乳液和胶束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芳烃类燃烧反应动力学与人工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王丹;Ag(Ⅲ)配离子氧化醇、胺、醇胺类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3 张欣庄;异氰酸反应途径及动力学速率常数的计算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4 李娜;几类重要氢抽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伟;高温高压流动条件下灰岩溶解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刘江龙;大气中卤代烃降解机理及动力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黄斌;典型氯代有机物还原脱氯速率常数的测定及其QSPR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孙楚;O_3/H_2O_2去除扑灭通、环嗪酮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东颖;Br与CH_2BrCl反应的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波;几类卤代烷烃氢迁移反应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17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17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