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纳米碳材料负载铁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22:39
【摘要】:化学反应的核心在于催化剂,目前提出的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催化剂的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高效、环保与循环稳定性。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目前商业催化剂使用的主要金属,但其易中毒与高额的成本使得生产流程复杂化,并且使产品成本上升。因而开发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富勒烯的发现起,碳材料便受到广泛的关注,碳材料的氮掺杂是一种简便而且高效的改性方法。铁元素作为含量丰富的元素,具有绿色廉价等优点。将三种元素结合起来,可相互取长补短:利用掺杂碳材料的大比表面积与化学稳定性,负载或分散铁元素,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有明显提高催化活性的效果。因此,本课题利用碳、氮、铁三种元素,制备了两种催化剂,并应用于有机分子转型反应中,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尿素为氮源,氯化铁为铁源,通过一锅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负载三氧化二铁复合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芳醛选择性氧化制备芳酸的反应中。研究发现,NG和都具有对O_2的吸附作用,Fe_2O_3的吸附作用较强,NG中具有三种类型的氮,其中吡咯氮与Fe_2O_3具有最佳的协同效应,能够增强O_2分子的解离,促进O-O键的断裂,能够提高催化活性。这种高活性的催化剂具有对其他芳醛的衍生物的适用性,而且能够循环六次不表现明显的活性衰减。2.以多孔氧化镁为模板剂,通过高温裂解法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Fe-N-C单原子催化剂,通过HAADF-STEM证明了Fe稳定分散于多孔碳的骨架中,Fe通过N元素稳定,以FeN_x形式存在于材料中。制备温度不同,Fe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通过EXAFS表面Fe-N-C-800具有较高的配位数,Fe的价态较高,因而其催化活性较高。将催化剂应用于1,2,3,4-四氢喹啉及其衍生物的脱氢氧化反应中,反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与温和的氧气氛围下发生,具有比拟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多次循环后,仍表现出满意的催化活性。以上的实验结果为碳基催化剂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铁、氮、碳的催化体系有了更深的认知,拓展了碳基催化的领域,证明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替代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
【图文】:

催化活性中心,石墨,类型,表面


着层数由 1 层增加到 4 层,其导热系数迅速降低,由 4100 W·m-1··m-1·K-1,几乎与高质量的石墨相当[13]。优异的导热性能使得石墨烯具有丰富的发展潜力,但这些性能尺度都是基于微观的,在宏观上会纳米片层拼装成宏观薄膜材料,是石墨烯商业应用的重要方法。催化领域方面,其本身可以作为活性位点,而非人们熟悉的金属或者为催化位点,这是碳催化与传统催化的重大区别。人们认为石墨烯的有这样的共识:一是来自于缺陷(Defects)及边缘原子(Edge)。目烯材料,一般是由气相沉积、电弧放电、物理或化学方式剥离制备的大量的缺陷、边缘、空穴等,这部分碳原子由于配位缺失,具有很高的墨烯表面的官能团,主要以含氧官能团为主,这些官能团性质不同,碱性、也有亲电子、亲核的,这些性质不同的官能团可以催化不同的自于杂入杂原子进入 sp2晶格,使得局部电荷分布不均。表面的活性所示。

能量变化,氧化反应,路径,单原子


故其在加氢反应中不会发生团聚,因而具有应贵金属 Au 的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活性作者证实了 FeOx载体上负载的 Au 单原子为活性中其他负载型 Au 纳米颗粒催化剂,而 Au 单原子催化好的化学稳定性。表面泛函数理论计算(DFT)表,受金属-载体共价键成键的影响,带有很高价态的大的增强了 Au 的稳定性,而在 Au 亚纳米团簇与明显较弱,使其稳定性较差[97]。通过 DFT 模拟,Au 促进周围载体产生氧空穴有关。Au 原子能够促从而吸附 O2 分子并使其在空穴处断键,Au 自身的游离氧原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一个 CO2分子同样的反应,完成反应循环,反应过程如图 1.8 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琳;;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发展方向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9年09期

2 ;半导体所等在多层石墨烯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2期

3 ;美利用电子成像技术分析石墨烯[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6期

4 ;全球首条石墨烯生产线明年8月投产 潜力巨大[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6期

5 ;天奈科技开发出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锂电池助导剂[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6 ;广西大学破解石墨烯制备难题 可大批量生产粉体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7 ;新的视觉体验 变色石墨烯泡沫创建“机械像素”[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8 ;不完美石墨烯的“华丽蜕变”[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9 ;石墨烯改变未来有望从这五大领域开始[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6期

10 ;德阳将打造“中国西部石墨烯产业先导基地”[J];中国粉体工业;201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雅丁;任超;苏然;陈晓菲;吕岩甲;;基于专利分析的石墨烯在核电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六卷)——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9册(核科技情报研究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C];2019年

2 蒋永;宋戴云;吴娟;王志轩;黄守双;徐毅;陈志文;赵兵;张久俊;;高倍率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层间距增大的SnS_2/石墨烯/SnS_2夹层材料[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3 纪伟伟;倪旺;丁飞;刘兴江;;含硼官能团的自支撑石墨烯极片的性能研究[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4 陈淑仪;朱立才;林锦芳;袁中直;;三维多孔石墨烯负载FeF_3·0.33H_2O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9年

5 孙通;崔晓莉;;石墨烯氧化物薄膜的半导体性质[A];TFC'11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艳;崔晓莉;;石墨烯对TiO_2纳米复合薄膜电极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TFC'11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崔晓莉;张晓艳;宋鹏;孙明轩;;基于石墨烯氧化物的光致疏水性薄膜[A];TFC'11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靳磊;于庆河;刘皓;张铭;刘凯歌;李凯;;石墨烯分散及其对防腐性能影响规律研究[A];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C];2019年

9 董广利;赵天宝;周炜;王吉龙;赵永彬;;石墨烯基防静电地坪漆的制备、性能及应用[A];第一届全国地坪行业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10 王庆国;张炜;王凯;王莎莎;;石墨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展望[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艾班;石墨烯生物材料制备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柯伟;石墨烯基础应用研究获新进展[N];科学时报;2011年

3 记者 姜小毛;首个纯石墨烯粉末产品诞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平昌 唐娟;国内首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记者 李东周;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特约记者 姚耀富;江苏成立石墨烯产业创新联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朱永康;全球石墨烯市场高速增长[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记者 李东周 通讯员 张华生;全球最大规模石墨烯生产线投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郭桦;爱尔兰开发石墨烯生产新方法[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0 一凡;石墨烯时代不再遥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穆泊源;高导热还原氧化石墨烯定型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表面吸附行为研究[D];东南大学;2019年

2 郭翔;女赫兹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二维光子晶体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3 马栎敏;基于石墨烯层叠结构的透明电磁屏蔽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姜欢;基于电控可调超表面的偏振调控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冯晓冬;电子注激励石墨烯产生太赫兹辐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费雯雯;石墨烯类低维材料器件的制备和物理力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张兵;二维碳氮材料的多层级构筑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8 黄丽;单晶和多晶衬底支撑石墨烯的扫描电镜成像表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9 牛庆飞;氧化石墨烯的吸附性能及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

10 杨宁;石墨烯—碳纳米管三维复合物的甲烷吸附行为机理与机械电子性能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然;液相微波等离子体还原氧化石墨烯技术[D];大连海事大学;2019年

2 张亚静;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7年

3 路一飞;基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可穿戴式传感研究[D];东南大学;2019年

4 赵婕敏;石墨烯负载钌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在氨合成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7年

5 李扬;石墨烯可调太赫兹吸收器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6 古明月;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吸波器件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7 刘刚铄;Bi_2S_3、MoSe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8 张栖铭;还原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TiO_2复合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9 徐健勋;太赫兹频段石墨烯吸收器的电磁特性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10 任骏波;石墨烯等离激元分子可调谐电磁性质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32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32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1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