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光电阳极界面调控及新型催化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2:06
【摘要】:由于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太阳能这种能源总量丰富,但是能量间断、不稳定的特征,发展高效的太阳能转化材料实现光能到电能或者化学能的转变是实现其有效利用的关键。其中,光电化学分解水技术由于光能转化效率相对较高、转化得到的化学能易于存储等优点,被认为是实现太阳能转换与存储最有前景的方向之一。在光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半导体光催化电极材料扮演了重要角色。光电极催化太阳能转化利用的过程主要包括光生载流子的生成、载流子的迁移和在电极表面的反应三个方面。现有的光电极材料面临如下两大主要问题:一是载流子的传导性能差,迁移过程中容易发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二是电极表面为化学反应的惰性界面,化学反应的动力学速率缓慢,迁移到表面的载流子难以高效利用。因此,如何提高光电极材料电荷传导性能,减少电子-空穴的复合以及加快表面催化反应速率是提高光电化学反应效率的核心问题。本论文针对光电化学分解水反应高效光阳极的构筑,首先研究了氧缺陷等影响半导体氧化物载流子传输性能的本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载流子的传输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其次,利用光辅助电合成、原位前驱体转化、原位生长等界面调控方法,通过在半导体表面修饰助催化剂、构筑异质结等手段,有效调控了电极的界面结构和电子传输性质,从而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注入效率。最后,根据光阳极氧化水的反应特点,通过与其他功能性反应偶联的手段,实现了两类新型光电催化反应的构建,探索了光能利用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氧缺陷调控及其光生载流子迁移性质研究在保持材料结构、结晶度、形貌以及对光的吸收能力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通过焙烧温度的不同,制备了系列不同氧缺陷浓度分布的TiO2纳米线阵列。半导体载流子的浓度和平均迁移率共同决定了载流子的迁移能力。研究表明TiO2中氧缺陷浓度决定了该材料的载流子浓度,适度的氧缺陷浓度使得载流子有最大的平均迁移率。低温焙烧的样品载流子浓度大但迁移率太小,高温焙烧的样品载流子浓度偏低,相应的TiO2样品对光电化学分解水的性能均不理想。400℃焙烧条件下制备得到的TiO2-400样品具有较高的载流子密度(1.06× 1012 cm-3)和最大的载流子平均迁移率(2.31 ×104cm2 V-1S-1),0.8V vs.SCE下光电流密度达到了 1.43 mA cm-2,为理论值的78%。研究表明稳定、有序的氧空位能够显著提高氧化物半导体的载流子迁移能力。(2)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界面修饰及其光生载流子转化效率研究通过在WO3电极材料表面负载富含氧空位层的WOx薄膜,两者晶胞参数接近,在半导体表面形成了晶界缺陷较少的异质结。由于能带结构差异导致的电子转移能够促进界面自建电场的形成,从而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能力。0.8 Vvs.SEC电压下,分离效率从初始的25.1%提升到65.9%。进一步,通过原位电合成、光辅助电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负载性质的TiO2/ZnFe-LDH核壳纳米阵列光电极。光辅助电合成制备的TiO2/LDH-PE与TiO2、电合成方法制备的TiO2/LDH-E电极相比,其PEC分解水电流密度在1.23 V vs.RHE下分别提高了 1.9和1.2倍。研究表明助催化剂与半导体之间既存在与异质结类似的匹配要求,同时定向负载在半导体氧化位点的助催化剂更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3)新型光电催化偶联反应的探索及其反应性能研究根据光电化学分解水过程中光生空穴以及氧化水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OO·-等)具有的潜在化学反应活性的特点,实现了在光阳极微反应体系上系列醇到醛的选择性氧化反应过程。有电子捕获剂修饰的TiO2/C对苯甲醇到苯甲醛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为76 mmol g-1h-1,是普通光催化反应速率的几十倍。对比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检测的活性氧浓度和最终产物,揭示了以下反应过程:光电极产生的光生空穴首先把芳香醇氧化ROH*+离子,随后分解水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OO·-)进一步参与反应生成芳香醛类产物。另外,利用阳极氧化水反应伴随着质子梯度的生成,通过在Fe2O3/LDH光阳极表面负载ATP蛋白酶构建了光电化学分解水-生物制造偶联体系。在Fe2O3/LDH/ATPase反应体系中实现了三磷酸腺苷(ATP)和H2的联产。NiFe-LDH作为水氧化反应中的助催化剂提高了光电极分解水性能,多级结构的高比表面积也利于ATP蛋白酶的负载,从而提高了质子梯度的利用。复合体系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反应0.5 h后,产生了 40.7 nmol cm-2的ATP和14.92 μmol cm-2的H2。论文工作通过对两类新型光电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为实现太阳能的新型绿色转换途径做了有益探索。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O644.1;O646.542
【图文】:

光催化体系,水分解,制氢,光电催化


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水得到氢能,较电解水制氢更为直接免去了光转换成电能这逡逑一环节。具体包括光催化分解水和光电(photoelectrochemical,邋PEC)催化分解水两大方逡逑面[2^28]。光催化分解水装置如图1-la所示,半导体光催化剂粉末悬浮在水溶液中,逡逑光照下,在催化剂表面会分解水同时产生H2和02,两种气体只能混合在一起同时收逡逑集。这一过程中每个光催化剂颗粒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反应器。光催化分解水反应装逡逑置相对简单,很容易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不过由于收集到的H2混有02,需要额外逡逑进行分离与提纯才能加以利用。本来光催化分解水的效率就不会很高,生成的气体产逡逑物在又需要消耗能量进行分离,综合考虑成本采用这种方法对光的转化效率会更低一逡逑些。与悬浮体系的光催化装置不同,在光电化学分解水装置中(图1-lb),半导体光逡逑催化剂固定在电极上。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分别在阳极和阴极上发生反应,生成的气逡逑体产物容易分别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同时,产物的隔离使得逆反应的发生也得到了一逡逑定程度的抑制。光电化学分解水体系中

半导体,光能利用率,太阳光,价带


逦:?r逡逑4逦3邋^逡逑图1-2常见半导体相对于氧化还原水标准电势的能带位置图[25]。逡逑Fig.邋1-2邋Relationship邋between邋band邋structure邋of邋semiconductor邋and邋redox邋potentials邋of邋water邋splitting逡逑1J*j逦—— ̄- ̄—逦逦逦-逦逦rSO邋E逡逑\逦:m邋t逡逑I邋f.2-邋M邋1邋1逦】k逦1逡逑1:::邋lr<邋^逡逑300逦400逦500逦600逦7.00逦800逦?0邋1M0邋110i邋I逡逑购福P櫍纾簦桢澹撸撸义贤迹保臣钢殖<氲继逶谝桓鎏艄庹丈淝慷认露杂Φ睦砺圩畲蠊饽芾寐剩郏矗ǎ荨e义希疲椋纾澹保冲澹樱铮欤幔蝈澹螅穑澹悖簦颍酰礤澹ǎ粒湾澹保担╁澹幔睿溴澹簦瑁邋澹猓酰欤脲澹猓幔睿溴澹纾幔疱澹穑铮螅椋簦椋铮睿箦澹铮驽澹觯幔颍椋铮酰箦澹猓椋睿幔颍澹恚澹簦幔戾澹铮椋洌邋义希螅澹恚椋悖铮睿洌酰悖簦铮颍螅甊[逡逑半导体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转化为热或者无用的声子,一部分:sj以激发价带逡逑的电子越过禁带进入导带中,同时在价带中产生相应的空穴。理论上,半导体价带顶逡逑的能级比水氧化为氧气的反应电位更正,导带底的能级比水还原为氢气的反应电位更逡逑负,才能发生相应的氧化水或者还原水反应。h2o生成H2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是逡逑237.15邋kJ/mol,对应于分解水需要提供大于1.23邋eV电压的驱动力[41,42]。实际上由于反逡逑应过电位的存在,需要半导体相应的价带和导带位置必须更正和更负。因此半导体必逡逑须有一定的禁带宽度才能自发驱动水分解反应的发生。考虑到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的逡逑过电势

水标准,半导体,氧化还原,位置图


300逦400逦500逦600逦7.00逦800逦?0邋1M0邋110i邋I逡逑购福P櫍纾簦桢澹撸撸义贤迹保臣钢殖<氲继逶谝桓鎏艄庹丈淝慷认露杂Φ睦砺圩畲蠊饽芾寐剩郏矗ǎ荨e义希疲椋纾澹保冲澹樱铮欤幔蝈澹螅穑澹悖簦颍酰礤澹ǎ粒湾澹保担╁澹幔睿溴澹簦瑁邋澹猓酰欤脲澹猓幔睿溴澹纾幔疱澹穑铮螅椋簦椋铮睿箦澹铮驽澹觯幔颍椋铮酰箦澹猓椋睿幔颍澹恚澹簦幔戾澹铮椋洌邋义希螅澹恚椋悖铮睿洌酰悖簦铮颍螅甊[逡逑半导体吸收光子能量后,一部分转化为热或者无用的声子,一部分:sj以激发价带逡逑的电子越过禁带进入导带中,同时在价带中产生相应的空穴。理论上,半导体价带顶逡逑的能级比水氧化为氧气的反应电位更正,导带底的能级比水还原为氢气的反应电位更逡逑负,才能发生相应的氧化水或者还原水反应。h2o生成H2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是逡逑237.15邋kJ/mol,对应于分解水需要提供大于1.23邋eV电压的驱动力[41,42]。实际上由于反逡逑应过电位的存在,需要半导体相应的价带和导带位置必须更正和更负。因此半导体必逡逑须有一定的禁带宽度才能自发驱动水分解反应的发生。考虑到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的逡逑过电势,理想上光电化学分解水半导体的禁带宽度为2.0-2.2邋eV最为合适。逡逑4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培荣;曹阳;;电腐蚀法制备n-Bi_2 S_3光电极[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2 周瑞龄;;“液晶叶绿素光电极和液晶叶绿素光电池研究”通过鉴定[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3 付星晨;颜德健;刘冀锴;;基于氧化亚铜光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8年01期

4 Zhiliang Wang;Lianzhou Wang;;高效光解水光电极设计的研究进展(英文)[J];催化学报;2018年03期

5 KX.0612;;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合成新型消毒光电极材料[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年08期

6 陈梅;;新型氧化物半导体光电极的合成[J];电源技术;2012年07期

7 张清哲;辛言君;马东;包南;公丕成;;无机离子对石墨烯/TiO_2纳米管阵列光电极光催化性能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10期

8 王振先,王坤元,杨宝成;视网膜脱离裂孔定位应用导光电极的改进[J];实用眼科杂志;1986年02期

9 朱延宁,肖绪瑞;以二氧化钛为光电极的光化学电池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81年01期

10 ;广州地化所合成新型消毒光电极材料[J];浙江化工;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公丕成;辛言君;刘惠玲;王港;;GR/TNAs光电极制备及光解DMP性能研究[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8年

2 杨再三;万丽娟;李朝升;;电沉积制备WO_3光电极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华静;魏小亮;冯娟;王荣荣;李远刚;;复合半导体纳米阵列光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4 刘颖;王娟;欧阳威信;余宇翔;张伟德;;纳米结构光电极的构筑及其光电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5 陈冲;李福民;谭付瑞;岳根田;姜奇伟;张伟风;;用硫化银提高硫化镉敏化的二氧化钛光电极的能量转换效率[A];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徐孝南;邹晓梅;陈艳;赵梓铭;华英杰;王崇太;;Cs_5PW_(11)O_(39)Mn(Ⅱ)(H_2O)/C纳晶复合电极的制备与表征[A];第十四届全国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全国第182次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C];2014年

7 王钦忠;汪正浩;;溶液PH值对CuI半导体光电极稳定性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桑丽霞;张知宇;黄莹;刘晓倩;马重芳;;TiO_2光-氢转换电极的关键特性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邓久军;钟俊;许晖;;双助催化剂协调修饰氧化铁光电极的制备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10 甄超;刘岗;逯高清;成会明;;Ti片上生长特定晶面暴露和缺陷可调金红石相TiO_2薄膜光电及光电解水性能[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胡洪森;产业链联动 等离子迎接3D时代[N];中国电子报;2010年

2 卫东 李莹莹;1950万资金促产业发展[N];宝鸡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康;光电阳极界面调控及新型催化反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邓久军;氧化铁光电极的改性及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彭琪;基于铁基光电极的表界面光解水性能研究及其器件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韩蕾;镧或氮掺杂TiO_2/Ti光电极制备及可见光下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何劲夫;光电极材料电子结构调控与表面修饰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张旗;CVD制备金属硒化物和CdS共敏化TiO_2纳米棒阵列光电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程修文;改性TiO_2纳米管光电极制备及光电催化降解双氯芬酸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张旗;CVD制备金属硒化物和CdS共敏化的TiO_2纳米棒阵列光电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晓凡;TiO_2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博;提高光电化学过程中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探索及高效光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娥;羟基氧化镍修饰硅光电极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沈桓羽;TiO_2保护的BiFeO_3和BiVO_4光电极制备与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徐心田;高效多层光电极的制备及在光电析氢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4 张贝贝;钒酸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光电水分解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崔贝磊;新型Ta_3N_5半导体薄膜光电极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年

6 张海鹏;提高光电化学中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高效BiVO_4光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山东大学;2018年

7 王琼柯;α-Fe_2O_3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改性及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娄爽;石墨相氮化碳聚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9 李春发;二氧化钛光阳极体系优化及太阳能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应用[D];江苏大学;2017年

10 张超;α-Fe_2O_3基复合光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7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47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