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银、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属纳米簇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因具有超小尺寸、高荧光量子产率、毒性低、水溶性好、光学稳定性高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应用方面。本学位论文在合成具有高荧光强度的银、铜纳米簇的基础上,利用银、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用来检测与疾病相关的DNA以及与环境污染相关的金属离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价值。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1)以发卡DNA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簇,在核酸外切酶III(Exo III)协助下实现循环放大高灵敏检测乙肝病毒(HBV)DNA,传感机理基于对两个分子信标(MB1和MB2)的利用。在无目标物存在时,分子信标自我杂交为Exo III剪切抗性的发卡结构,并且MB2拥有富含C碱基的环部区域,这一区域可用于合成产生高荧光信号的银纳米簇。当存在目标物时,目标DNA可以与MB1结合并形成部分杂交的双链结构,该结构在Exo III的剪切作用下释放可以诱导MB1-目标物杂交循环反应的目标DNA并产生启动DNA。产生的启动DNA可以进一步与MB2杂交并诱导MB2的结构由发卡到单链的转变。这种结构的转变将影响银纳米簇的形成并产生弱的荧光信号,同时在Exo III协助下可以实现对启动DNA的重复利用。该方法对HBV的最低检测线达到0.97 nmol/L,并且可以在人血清中进行检测HBV DNA。(2)提出一种简单、环保的方法用于合成支化聚乙烯亚胺保护的铜纳米簇(hPEI-CuNCs),该方法合成的CuNCs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抵抗极端pH、高离子强度、巯基化合物刻蚀以及光漂白作用。在合成CuNCs的基础上,将其偶联到二氧化硅包裹的量子点(QDs)表面构建比率荧光探针。当存在不同浓度的Cu2+时,Cu2+可以猝灭CuNCs的荧光,而QDs的荧光保持不变可作为参比信号。同时,比率荧光探针的颜色也由黄绿色变为红色,基于此实现比率化、可视化检测Cu2+。本方法对Cu2+的最低检测线为8.9 nmol/L,这一检测线明显低于美国环境保护协会规定的饮用水中Cu2+的允许浓度(约20μmol/L)。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在实际水样中对Cu2+进行检测。
【关键词】:纳米簇 循环放大 比率荧光 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57.3;TB38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8-9
- 1.2 金属纳米簇概述9-11
- 1.3 常见金属纳米簇的合成11-15
- 1.3.1 银纳米簇的合成12-14
- 1.3.2 铜纳米簇的合成14-15
- 1.4 金属纳米簇的应用15-16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6-17
- 第2章 DNA-银纳米簇的合成并用于乙肝病毒DNA检测17-28
- 2.1 引言17-19
- 2.2 实验部分19-21
- 2.2.1 试剂与材料19-20
- 2.2.2 仪器设备20
- 2.2.3 核酸外切酶III协助的循环放大检测DNA反应20-21
- 2.2.4 荧光DNA模板银纳米簇的合成21
- 2.3 结果与讨论21-27
- 2.3.1 DNA模板银纳米簇的表征21-23
- 2.3.2 核酸外切酶III的储存溶液对银纳米簇荧光特性的影响23-24
- 2.3.3 用于DNA分析的核酸外切酶III协助的循环放大反应24-26
- 2.3.4 选择性分析26-27
- 2.3.5 实际样品检测27
- 2.4 小结27-28
- 第3章 基于铜纳米簇构建比率荧光探针用于铜离子检测28-44
- 3.1 引言28-30
- 3.2 实验部分30-32
- 3.2.1 试剂与材料30
- 3.2.2 合成聚乙烯亚胺模板铜纳米簇30-31
- 3.2.3 合成双发射的比率荧光探针31
- 3.2.4 表征过程31
- 3.2.5 检测实验31-32
- 3.3 结果与讨论32-42
- 3.3.1 铜纳米簇的合成与表征32-34
- 3.3.2 铜纳米簇的合成优化34
- 3.3.3 铜纳米簇稳定性研究34-36
- 3.3.4 比率荧光探针量子点@铜纳米簇的合成与表征36-37
- 3.3.5 实验条件优化37-38
- 3.3.6 比率荧光探针的传感应用38-41
- 3.3.7 荧光探针的选择性41-42
- 3.3.8 实验样品检测42
- 3.4 小结42-44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5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55
- 已申请的专利55
- 基金资助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张成亮;丁书江;屈小中;杨振忠;;模板法制备复合中空微球[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9期
2 马金艳;曲凤玉;徐莹璞;李晓丰;;以天然植物为模板合成高度有序的多级复合孔材料[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6期
3 贺昌城;刘正平;郑东;武英;申秀民;;《二氧化硅孔材料的模板合成》化学综合实验的建设[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4期
4 郭双林;;以天然植物为模板合成复合孔材料[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鲁厚芳;闫康平;严季新;陈建军;王建中;;金属有序纳米孔道阵列模板合成法[J];材料导报;2006年S2期
6 宋怀河;李丽霞;陈晓红;;有序介孔炭的模板合成进展[J];新型炭材料;2006年04期
7 苗继斌;钱家盛;章于川;;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合成有序介孔氧化硅及其表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8年03期
8 陈洪;王久立;;论现代分子设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9 叶向阳,郭奇珍;模板合成新进展[J];化学通报;1996年02期
10 苏育志,龚克成;纳米结构材料的模板合成方法[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刚;王炜;陈丰;刘成宝;曹煜;凡晶晶;冯惠昱;;以油菜花粉为模板合成多孔氧化硅材料[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许军;武玉民;韩书华;王仁亮;于小娟;;以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C_(12-2-12)为模板合成纯硅立方介孔材料[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戈;James W.Canary;;DNA为模板合成新型生物有机材料——纳米技术的新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闫欣;韩书华;侯万国;;以低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合成硅铝酸盐介孔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刘淑霞;贺军辉;;以人发为模板合成多孔二氧化钛微米管[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曹曼丽;叶保辉;;Co_8L_(12)型笼状结构的模板合成及组装[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许荔芬;焦淑红;蒋凯;徐东升;;以Cu_2O晶体为模板合成具有单晶壳的非球形硫化铜纳米笼[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王家强;闫智英;李俊杰;谢姣;王宝琪;邵俊龙;袁发贵;于飞;王伟;;湿地植物模板合成多孔材料及其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陈阳;陶广宇;刘锋;李娜;;DNA模板合成荧光金纳米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10 许本静;孙新;乔柯;钱岭;阎子峰;;非表面活性剂模板合成介孔氧化铝[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竹倩;多级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朱杰;多头聚季铵盐模板合成多级孔沸石[D];浙江大学;2014年
3 薛鹏冲;手性小分子有机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其模板构筑无机纳米结构[D];吉林大学;2005年
4 谭昌会;小分子凝胶剂的组装及其模板合成金属硫化物纳米纤维[D];吉林大学;2005年
5 吕仁江;以阳极氧化铝为模板合成一维钛基与碳基纳米结构材料[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李书双;以离子液体及有机硅为模板合成多级孔二氧化硅[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包建春;一维纳米有序阵列的模板合成和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8 孔令东;混合表面活性剂模板合成含和不含沸石结构单元的介孔材料及其性能[D];复旦大学;2005年
9 钱海生;碳、硅基功能纳米纤维的模板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银、铜纳米簇的合成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