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3DGNEEs的无标记冈田酸电化学免疫传感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0 09:28
【摘要】:本文综述了海洋毒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阵列电极和化学修饰电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CV电聚合法在常规尺寸金电极表面分别修饰聚吡咯(PPy)和聚硫堇(PTh),基于Au/PPy和Au/PTh构建了两种冈田酸(OA)免疫传感器,实现对OA的定量检测。采用模板法,经化学沉积-电沉积制备三维金纳米阵列电极(3DGNEEs),对其进行电化学和形貌表征,并以3DGNEEs/PTh为基底,构建了一种高灵敏度OA免疫传感器,实现对OA的定量检测。在金电极上电聚合修饰PPy,基于Au/PPy制备OA免疫传感器。优化免疫传感器组装过程中的PPy电聚合参数,戊二醛交联、抗体固定、BSA封闭等步骤实验参数,以及免疫反应时间等参数。用Au/PPy/GA/anti-OA/BSA免疫传感器以方波伏安法(SWV)对OA浓度进行检测,线性工作区间为1×10~(-10)~1×10~(-7) g/mL,检测限为2.69×10~(-11) g/mL(S/N=3)。在金电极上电聚合修饰PTh,基于Au/PTh构建OA免疫传感器,对OA浓度进行检测。优化免疫传感器组装过程中的PTh电聚合参数,戊二醛交联、抗体固定、BSA封闭等步骤实验参数,免疫反应时间,测试体系等参数。以电化学阻抗谱法(EIS)检测OA浓度时,建立合适的等效电路对阻抗谱进行拟合,工作区间为1×10~(-9)~1×10~(-7) g/mL,检测限为3.41×10~(-10) g/mL(S/N=3)。以方波伏安法(SWV)检测OA浓度时,工作区间为1×10~(-10)~1×10~(-7) g/mL,检测限为1.81×10~(-11) g/mL(S/N=3)。以聚碳酸酯滤膜为模板,经化学沉积-电沉积制备3DGNEEs,对电沉积实验参数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仪(EDX)对电极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分别采用氧化还原电量法、循环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法计算电极的活性面积。基于3DGNEEs/PTh构建OA免疫传感器。以EIS法进行检测时,线性工作区间为5×10~(-12)~1×10~(-9) g/mL,检测限为2.65×10~(-12) g/mL(S/N=3)。以SWV法进行检测时,线性工作区间为1×10~(-12)~1×10~(-7) g/mL,检测限为3.20×10~(-15) g/mL(S/N=3)。相比基于常规尺寸金电极构建的OA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更低的检测限和更宽的工作区间。用该免疫传感器检测扇贝样品中的OA浓度,得OA检测的平均回收率为110.5%。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57.1
【图文】:

等效电路图,阻抗测试,免疫传感器,等效电路


图 4-20 OA 免疫传感器阻抗测试的等效电路图 4-20 中,RL为溶液电阻,Qfilm和 Rfilm分别为 Au 电极表面 PTh 膜层与电关的常相位角原件和电荷传递电阻,Rct为 Au/PTh 电极外各修饰膜层(包括戊交联层、抗体固定层、BSA 封闭层)的电荷传递电阻,Zw为 Warburg 阻抗,电极表面各生物分子膜层与电容有关的常相位角原件。用这一等效电路对 度测试的阻抗谱进行拟合,结果如图 4-21 所示,拟合方差为 10-4数量级。0 3000 6000 9000 12000 15000010002000300040005000Experimental resultsCalculation results'/ohmZZ'/ohm10-210-110010110210310410510603000600090001200015000Experiment resultsCalculation results|Z|/ohmFrequency/Hz0204060a) Nyquist 图 b) Bode 图

制作流程


5.1 3DGNEEs 电极的制备本文以孔径为 100 nm 的聚碳酸酯滤膜(PC 膜)为模板,制备 3DGNEEs,制备过程如图 5-1 所示,包括醇清洗、敏化、活化、化学镀、纯化、去金膜和电沉积等步骤。敏化过程是将还原性离子 Sn2+吸附到 PC 膜孔壁表面,为活化过程中银的沉积提供反应位点;敏化液成分为 0.025~0.028 mol/L SnCl2、0.05~0.08 mol/L CF3COOH,溶剂为体积比为 50:50 的甲醇水溶液,敏化时间为 40~50 min。活化过程中,Sn2+将 Ag+还原为单质银,作为化学镀金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发生的反应见式(5-1);活化液为 0.03 mol/L 的银氨溶液,活化时间为 5 min。化学镀金时,金会在 PC 膜的孔径内生长为金纳米线。纯化主要是为了去除化学沉积过程中残留的Sn 或 Ag 杂质,纯化采用 25%的 HNO3溶液。去金膜主要采用机械作用方法,使用透明胶带去除 PC 膜光亮面的表层金膜。电沉积是在去金膜后的纳米电极上恒电位电沉积一段时间,使二维纳米阵列电极生长为三维阵列电极。2+4+Sn +2Ag 2Ag +Sn (5-1

SEM图,沉积电位,纳米金,电极表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条件有所减小。在-1.4 V 沉积电位下,制得的 3DGNEEs 电极表面可以看到一层肉眼可见较为明显的金膜,SEM 表征中发现电极表面出现较多的团状纳米金,无纳米线的生长;该电位下制得电极的还原峰值电流较-1.2 V 条件增大,但仍比-1.0 V条件的峰值电流小,这是由于电极表面大量团状纳米金的生长,使得部分 PC 膜惰性区域表面变为覆有金的活性区域,但团状纳米金使得电极的比表面积相比-1.0 V制得的纳米线阵列电极较小。结合 CV 和 SEM 表征结果,说明在-1.0 V 沉积电位下,有利于 2DGNEEs 表面金纳米线的生长,得到的 3DGNEEs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在电位更负的条件下,电极表面会出现团状纳米金,使得电极的比表面积较小。所以选择恒电位法制备 3DGNEEs 的沉积电位为-1.0 V(vs. SS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石文兵;;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2 杜璋璋;吴秀玲;马翠萍;马洪军;;基于脂质体信号增强癌胚抗原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2年02期

3 陈钰;刘仲明;王捷;;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6期

4 赵广英;邢丰峰;;鸡白痢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7年04期

5 温志立,汪世平,沈国励,曾宪芳;免疫传感器的发展与制作[J];免疫学杂志;2001年02期

6 温志立;免疫传感器的发展概述[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1年04期

7 鄂茂怀;光学免疫传感器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8 俞宝明;;免疫传感器[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0年03期

9 尹立志;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展概况[J];传感技术学报;1989年01期

10 周文莉;任恕;;免疫传感器的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竹君;;集群标记物纳米粒子细胞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奇才;林丽清;林新华;翁少煌;;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CA19-9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徐腾;荣勤丰;邢立文;冯锋;马占芳;;金属离子标记的免疫金构建双肿瘤标记物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4 许媛媛;边超;陈绍凤;夏善红;;采用自组装技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微型免疫传感器[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5 程琼;刘立春;沈红霞;李洲扬;;基于超支化合物固化单抗和丝素磁球固化二抗和酶作为放大标记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6 朱俊杰;;纳米材料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满燕;梁刚;潘立刚;;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链格孢酚单甲醚毒素高灵敏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8 张莉;胡印月;王峧胤;刘曙照;胡效亚;;无标记阻抗型免疫传感器灵敏检测大豆中的2,4-二氯苯氧丁酸[A];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4)[C];2011年

9 王海军;袁若;柴雅琴;牛欢;曹娅玲;;基于双酶放大的过硫酸根的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翊平;蒋兴宇;;基于磁分离的磁弛豫时间免疫传感器检测致病菌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顾钢;德发现植物具有特殊免疫系统[N];科技日报;2007年

2 罗静 龚俊 程守勤;查肿瘤只要20分钟[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林政;抗干扰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在生物基质中的检测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冰;基于新型信号放大技术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D];福州大学;2015年

3 李丽华;基于纳米粒子的光、电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胜昔;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张凌燕;基于纳米材料为基质固定生物分子的免疫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肖飞;新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舜钦;新型生物分子固定技术用于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方奕珊;新型高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冯德香;碳纳米材料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敏;基于直接电子传递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微孔板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快速检测骨肉瘤耐药相关蛋白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青松;抗TNF-α纳米抗体的制备及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2 梁晨希;基于3DGNEEs的无标记冈田酸电化学免疫传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刘增宁;基于免疫传感器的黄曲霉毒素B_1快速检测仪的研制[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4 颜芹;基于功能化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D];山东理工大学;2019年

5 黄品萱;麦芽中真菌毒素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及LC-MS/MS检测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9年

6 秦榛;基于八面体Cu_2O-Au纳米复合材料和葡萄球菌A蛋白作为信号放大策略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7 邢彬;基于过渡金属构建的电致发光传感器在疾病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9年

8 宋凯静;基于2D/2D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及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9 杨玉莹;基于功能化金纳米粒子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在肿瘤标记物检测中的应用[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10 金雨晨;两种钙钛矿的性质研究与低阻抗免疫传感器[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87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787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