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响应Zn(Ⅱ)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01:25
锌是人体中含量第二丰富的过渡金属元素,在基因表达、神经信号传递、DNA结合或识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由于采矿、精炼、废物燃烧等不同的工业过程中排放过量的锌也会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植物调亡。因此,对Zn(Ⅱ)的高效、快速、便捷的检测变得至关重要。在众多的检测技术中,荧光分析技术具有简单、经济、快速、灵敏等特点,是目前在分析检测领域最有竞争力的检测技术。目前基于荧光检测技术对Zn(Ⅱ)检测的荧光探针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大多数探针存在水溶性低、选择性差、制备复杂和荧光响应模式不明显等缺陷。因此,发展制备简单、成本低、多模式响应的Zn(Ⅱ)荧光探针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本学位论文中,发展了两种响应模式的Zn(Ⅱ)荧光探针,系统的研究了探针对Zn(Ⅱ)的识别行为,并初步探索了的实际应用。本学术论文包括以下四章内容。第一章,简述了对Zn(Ⅱ)检测的重要性、基于荧光技术检测对Zn(Ⅱ)检测机理及研究进展。第二章,开发了基于荧光波长变化响应模式的Zn(Ⅱ)荧光探针。该探针由8-羟基喹啉和香豆素结构单元组成。其中,香豆素单元为电子给体,而喹啉单元是电子受体,形成典型的电子...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2.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2.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2.4 螯合诱导荧光增强(CHEF)
1.3 检测Zn(II)探针的类型
1.3.1 基于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3.2 基于喹啉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3.3 基于希夫碱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4 本学位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波长红移响应模式的锌离子荧光探针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化合物DQCC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荧光探针DQCC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力
2.4.2 探针DQCC对 Zn(Ⅱ)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逆性
2.4.3 结合机制
2.4.4 理论计算
2.4.5 探针DQCC对 Zn(Ⅱ)的检测试纸
2.5 结论
第三章 溶剂调控响应模式的锌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化合物的合成
3.3.1 合成路线
3.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3.4 结果讨论
3.4.1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3.4.2 探针与Zn(Ⅱ)作用的结合方式与机制
3.4.3 探针与Zn(Ⅱ)作用的理论计算和电化学
3.4.4 探针的实际应用研究
3.4.5 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3.4.6 Cu(Ⅱ)对探针识别的调节作用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050225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1.2.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1.2.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2.4 螯合诱导荧光增强(CHEF)
1.3 检测Zn(II)探针的类型
1.3.1 基于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3.2 基于喹啉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3.3 基于希夫碱及其衍生物对Zn(Ⅱ)的识别
1.4 本学位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波长红移响应模式的锌离子荧光探针合成及应用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化合物DQCC的合成
2.3.1 合成路线
2.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荧光探针DQCC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力
2.4.2 探针DQCC对 Zn(Ⅱ)检测的灵敏性和可逆性
2.4.3 结合机制
2.4.4 理论计算
2.4.5 探针DQCC对 Zn(Ⅱ)的检测试纸
2.5 结论
第三章 溶剂调控响应模式的锌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化合物的合成
3.3.1 合成路线
3.3.2 合成步骤及结构表征
3.4 结果讨论
3.4.1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
3.4.2 探针与Zn(Ⅱ)作用的结合方式与机制
3.4.3 探针与Zn(Ⅱ)作用的理论计算和电化学
3.4.4 探针的实际应用研究
3.4.5 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3.4.6 Cu(Ⅱ)对探针识别的调节作用
3.5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050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05022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