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生物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08 23:30
  稀土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化学稳定性,窄的发射峰和长的荧光寿命等优点,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生物成像、生物检测、药物代谢、疾病治疗等方面,尤其在肿瘤的诊疗一体化的应用上,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稀土离子固有的窄吸收截面,大大降低了激发光源的利用率。为达到理想的光学成像或者治疗效果,通常采用增加稀土纳米材料剂量、增强激发光源功率密度或者延长曝光时间等策略,这无疑使得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调控稀土纳米材料的本身性质(如荧光性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和直接电子转移(DET)都是激发态能量通过无辐射跃迁方式由供体转移至受体,从而激发受体产生荧光的过程。因此,利用具有宽吸收截面的近红外染料,敏化激发稀土纳米材料,对于克服稀土离子的窄吸收,增强荧光并使之应用于生物医学相关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探索了发光中心为Nd3+、Tm3+的稀土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然后利用近红外有机染料(IR-808),通过染料与稀土纳米材料之间的无辐射能量转移来敏化增强其上、下转换发光,最终实现脑胶质瘤的近红外二区荧光诊断和气体治疗肿瘤的...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以及生物应用


图2-1.?(a)?p-NaNdF4透射电镜图像

光谱图,核壳,壳层,纳米粒子


稀土纳米材丨4的合成以及生物应用?第二章??a,?,?Dd,??i(g<?,??□CZJlZU??10?12?14?16?12?U?16?12?14?16?18??们?Size?(nm)?Size?<?m)?SiK??(mn)??dl?30-,???@4fl,???gJ〇'???|||\?I%?lb??!to.?Illlli?I20'?p??。二过.A—.?ziill疆l??14?16?IS?20?18?20?22?24?26??Size?{urn)?Size?(nm)??图2-2.与图2-1中电镜图相对应的NaNdF4和核壳结构NaNdF4@NaLuF4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I?HI?:??圖__??,?、,W:二?:u、:?:,?、v?…'?、"、??.?.r.??t?於、今产v?''1?*??图2-3.壳层厚度为2.4?nm的NaNdF4@NaLuF4核壳纳米粒子的EDX光谱。??随后我们对壳层厚度为2.4?rnn的纳米颗粒进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表??征来进一步证实了?Nd和Lu的计量比为1:?1?(图2-3)。根据以上表征结果可以证实??我们已经成功合成了六方相的NaNdF4和核壳结构NaNdF4@NaLuF4纳米颗粒。??29??

吸收光谱,酰胺,粉红色,吸收光谱


,\?、?3?%?1.2nm?-??^?h?入?'、?¥?管?—2.4?nm??9S?y?I?/?\?'?S?C?i|?01.234??.D?/%?j!?1?\?'?^?i?Thickness?(nm)??〇?/?,’?\?、、?=?5?1??S?/?:?,?\?、、、?|??II?.?^??600?700?800?900?1000?1050?1200?1350?1500??Wavelength?(nm)?Wavelength?(nm)??图2-4.?(a)分散在环己烷中的OA-CSNP?(粉红色)和溶解在N,N-二甲基曱酰胺??(DMF)中的IR-808?(红色)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绿色虚线,Xex=710nm)IR-808??在DMF中的光谱。(b)在808?nm激光激发下具有不同壳厚的油酸(OA)稳定的NaNdF4??和?NaNdF4@NaLuF4?NPs?的?NIR-II?发光光谱(插图:CS?NPs?在?1060?nm?和?1340?nm??处的焚光强度与壳层厚度的关系)。??接着,我们对油酸(OA)稳定的NaNdF4NPs?(OA-CS?NPs)和核壳结构的??NaNdF4@NaLuF4NPs?(OA-CSNPs)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如图2-4a的紫夕卜可见??吸收光谱所示,分散在环己烷溶液中的OA-CS?NPs在808?nm处具有很强的吸收,表??明纳米材料可以被808?nm的激光激发。如图2-4b的近红外荧光光谱所示,当808?nm??激光功率密度为1?W/cm2时,OA-Core和OA-CSNPs在近红外二区窗口中显示Nd??离子的两个特征发射峰,而且106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稀土纳米晶用于近红外区活体成像和传感研究进展[J]. 熊麟,凡勇,张凡.  化学学报. 2019(12)



本文编号:3425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425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c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