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适配体在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12-04 01:08
近年来,在生物、材料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成果的推动下,生物传感器的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并发展成为一门由多门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中,利用荧光信号作为检测手段的是荧光生物传感器,有着发射波长的移动、荧光的淬灭或者增强。同时,荧光生物传感器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例如:操作简便、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特点,非常有效的推动了分析化学在生物、化学、食品、环境、医学、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现在,荧光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先进生物技术,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们的兴趣。核酸适配体是一类由人工体外合成并筛选出来的单链寡核苷酸,主要通过体外筛选技术——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法(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筛选获得的RNA或DNA片段。筛选出来的核酸适配体能特异性、高效地结合目标物分子,如金属离子、蛋白质、小分子等。同时,核酸适配体具有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合成容易、易于修饰等诸多的优点,使它在构建生物传感器中作为重要的素材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临床诊断等许多领域中备受关注。...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的简介
1.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1.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1.1.1.2 电化学检测的常用方法
1.1.1.3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化学信号指示剂
1.1.2 光学生物传感器
1.1.2.1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1.2.2 荧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几种检测方法
1.2 核酸适配体
1.2.1 核酸适配体的简介
1.2.2 核酸适配体的优点
1.2.3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荧光生物传感器
1.3 核酸适配体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3.1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小分子
1.3.2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金属离子
1.3.3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蛋白质
1.3.4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核酸
1.3.4.1 应用于检测DNA
1.3.4.2 应用于检测RNA
1.4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目标物循环放大及石墨烯纳米材料构建的高灵敏荧光检测汞离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GO的制备
2.2.3 目标物循环荧光检测Hg~(2+)
2.2.4 荧光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免标记、均相适体邻位结合荧光检测人血清中标志物蛋白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邻位结合测定PDGF-BB
3.2.3 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杂交链催化组装的无酶灵敏检测癌症生物标志物mircoRNA
4.1 前言
4.2 试验部分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双放大检测miR-141
4.2.3 荧光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07320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的简介
1.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1.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1.1.1.2 电化学检测的常用方法
1.1.1.3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中的电化学信号指示剂
1.1.2 光学生物传感器
1.1.2.1 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1.2.2 荧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几种检测方法
1.2 核酸适配体
1.2.1 核酸适配体的简介
1.2.2 核酸适配体的优点
1.2.3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荧光生物传感器
1.3 核酸适配体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3.1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小分子
1.3.2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金属离子
1.3.3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蛋白质
1.3.4 核酸适体应用于检测核酸
1.3.4.1 应用于检测DNA
1.3.4.2 应用于检测RNA
1.4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于目标物循环放大及石墨烯纳米材料构建的高灵敏荧光检测汞离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GO的制备
2.2.3 目标物循环荧光检测Hg~(2+)
2.2.4 荧光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免标记、均相适体邻位结合荧光检测人血清中标志物蛋白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邻位结合测定PDGF-BB
3.2.3 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杂交链催化组装的无酶灵敏检测癌症生物标志物mircoRNA
4.1 前言
4.2 试验部分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双放大检测miR-141
4.2.3 荧光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07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70732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