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石墨烯是一种由平面的单层碳原子排列形成的二维蜂窝状晶体,由Geim等人于2004年发现,并能稳定存在。石墨烯拥有独一无二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在润滑油添加剂和光还原C02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论文对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抗磨性能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本文利用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然后向氧化石墨水溶液里加入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前驱体,制备出Cu-石墨烯,Cu2O-石墨烯和Zn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TEM,HRTEM,Raman,FT-IR,TGA,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进行了形貌和结构的表征,并且对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石墨烯厚度较薄,缺陷较少,且只含有少量的含氧官能团;制备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晶型,纳米粒子(Cu,Cu2O和ZnO)紧密的、均匀的分散在石墨烯的表面,粒径分布均一,而且有效的抑制了粒子之间的自团聚。将Cu-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以适当的比例添加到润滑油中显示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与基础油相比其承载力提高了50.0%。探究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效果发现,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Cu20-石墨烯和Zn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较好,其降解效率大约是纯Cu20和ZnO纳米粒子的两倍。在Cu20-石墨烯和ZnO-石墨烯复合材料光还原CO2的应用中,甲醇的产率分别提高了52.5%,74.9%。其原因被认为是石墨烯的引入,提高了电子迁移速率,促进了电子-空穴的分离。
【关键词】: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绿色合成 抗磨性能 光催化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O613.71;TB33
【目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3-4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一章 绪论17-33
- 1.1 引言17
- 1.2 石墨烯简介17-21
- 1.2.1 石墨烯的发现17
- 1.2.2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17-19
- 1.2.2.1 大的比表面积18
- 1.2.2.2 电学和光学性能18
- 1.2.2.3 机械性能18-19
- 1.2.2.4 热学性能19
- 1.2.3 石墨烯的制备19-21
- 1.2.3.1 微机械剥离法19
- 1.2.3.2 氧化石墨还原法19-20
- 1.2.3.3 化学气相沉积法20
- 1.2.3.4 晶体外延生长法20
- 1.2.3.5 碳纳米管开链法20-21
- 1.3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21-30
- 1.3.1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1-24
- 1.3.1.1 原位还原法21-22
- 1.3.1.2 水热/溶剂热法22-23
- 1.3.1.3 溶胶--凝胶法23
- 1.3.1.4 模板法23
- 1.3.1.5 紫外辅助光催化还原法23-24
- 1.3.2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润滑油抗磨剂方面的研究进展24-25
- 1.3.3 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25-30
- 1.3.3.1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25-28
- 1.3.3.2 光催化还原CO_228-30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30-33
- 1.4.1 研究内容30-31
- 1.4.2 研究意义31-33
- 第二章 Cu-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抗磨剂中的应用33-45
- 2.1 引言33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33-34
- 2.3 实验步骤34-36
- 2.3.1 氧化石墨的制备34-35
- 2.3.2 石墨烯的制备35
- 2.3.3 Cu-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35-36
- 2.3.4 Cu-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抗磨性能测试36
- 2.4 表征方法36-37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37-43
- 2.5.1 形貌分析37-38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38-40
- 2.5.3 拉曼光谱分析40-41
- 2.5.4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41-42
- 2.5.5 热重分析42
- 2.5.6 Cu-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添加剂对润滑油极压性的影响42-43
- 2.5.7 Cu-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43
- 2.6 本章小结43-45
- 第三章 Cu_2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光催化剂方面的应用45-63
- 3.1 引言45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45-46
- 3.3 实验步骤46-49
- 3.3.1 氧化石墨的合成46
- 3.3.2 石墨烯合成46
- 3.3.3 氧化亚铜的合成46-47
- 3.3.4 Cu_2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47-48
- 3.3.5 Cu_2O-石墨烯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实验48-49
- 3.3.6 Cu_2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实验49
- 3.4 表征方法49-50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50-59
- 3.5.1 TEM表征50-51
- 3.5.2 XRD表征51-52
- 3.5.3 拉曼光谱表征52-53
- 3.5.4 红外光谱表征53-54
- 3.5.5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54-55
- 3.5.6 荧光光谱表征55-56
- 3.5.7 Cu_2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降解罗丹明B56-58
- 3.5.7.1 光降解罗丹明B性能测试56-58
- 3.5.7.2 Cu_2O-石墨烯的循环使用性能测试58
- 3.5.8 Cu_2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还原CO_258-59
- 3.6 光催化机理分析59-60
- 3.7 本章小结60-63
- 第四章 Zn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光催化剂方面的应用63-81
- 4.1 引言63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63-64
- 4.3 实验步骤64-66
- 4.3.1 氧化石墨的合成64
- 4.3.2 ZnO-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和ZnO纳米粒子的合成64-65
- 4.3.3 Zn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实验65-66
- 4.3.4 ZnO-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还原CO_2的实验66
- 4.4 表征方法66-67
- 4.5 结果与讨论67-76
- 4.5.1 TEM表征67-68
- 4.5.2 XRD表征68-69
- 4.5.3 拉曼光谱表征69-70
- 4.5.4 红外光谱表征70-71
- 4.5.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71-72
- 4.5.6 荧光光谱表征72-73
- 4.5.7 ZnO-石墨烯复合材料光降解罗丹明B73-75
- 4.5.7.1 光降解罗丹明B性能测试73-75
- 4.5.7.2 ZnO-石墨烯的循环使用性能测试75
- 4.5.8 ZnO-石墨烯复合材料光还原CO_275-76
- 4.6 光催化机理分析76-78
- 4.7 本章小结78-81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81-83
- 5.1 结论81
- 5.2 建议81-83
- 参考文献83-91
- 致谢91-93
-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93-95
- 作者和导师简介95-96
- 附件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艳;张军;高祯瑞;;HIPS/OGO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8年01期
2 张琼;贺蕴秋;陈小刚;胡栋虎;李林江;尹婷;季伶俐;;氧化钛-氧化石墨插层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邹艳红;吴婧;刘洪波;陈宗璋;;聚苯胺/氧化石墨的合成及其在DNA识别上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2005年04期
4 ;液体处理法批量制造高纯度石墨烯[J];材料导报;2010年12期
5 高祯瑞;;氧化石墨对HIPS阻燃性能的影响[J];胶体与聚合物;2010年03期
6 叶剑坤;王庚超;姚斌;李星玮;;苯胺共聚物含量对氧化石墨嵌入复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7 马文石;邓帮君;;纳米功能化石墨烯/室温硫化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4期
8 敏世雄;吕功煊;;新型二维碳材料——石墨烯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11年02期
9 王立娜;陈成猛;杨永岗;温月芳;王茂章;;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18期
10 宋洪松;刘大博;;石墨烯的制备及石墨烯/PVDF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忻;朱以华;杨晓玲;;Sn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九领;鲁金华;;复合材料失效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时风;王勇;陶雪荣;陈显锋;;AU2000声-超声复合材料检测系统研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佟景伟;沈珉;王世斌;李鸿琦;穆祥新;;复合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光力学细观实验系统[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郜永娟;刘正英;杨鸣波;;注塑成型CB/iPP/HDPE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马寒松;;纤维型Microstretch复合材料的面内有效弹性模量预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张昌天;李晶晶;江大志;肖加余;;二维点阵复合材料圆筒结构软模辅助缠绕成型及轴向压缩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8 益小苏;王震;刘志真;杨慧丽;丁孟贤;李宏运;;高韧性树脂转移模塑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技术[A];航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9 郑媛心;王言伦;王孝军;杨杰;;环氧树脂/AlN复合材料导热性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王先平;王伟国;李春;程帜军;方前锋;;Li_5La_3Ta_2O_(12)/Al基高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阻尼性能[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亚兰;亚什兰在华代理TA公司PVC复合材料[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郑英;江阴自主研发产品获JEC复合材料展创新奖[N];江阴日报;2010年
3 黄丽娟邋胡伟滨 记者 王方遒;亚洲最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在哈建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朱剑红;中国建材收购德国企业[N];人民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棉柳;EPMC复合材料发展进入新阶段[N];广东科技报;2005年
6 记者 杨静;中国复合材料集团锁定“三高”产品[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尔基;专注指向成功[N];现代物流报;2007年
8 朱江;帝斯曼复合材料树脂集团推出两个新产品[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广文;秦皇岛奥体中心获赠“复合材料轻型抗爆炸容器”[N];人民公安报;2008年
10 洋洋;澳大利亚将试飞模块化全复合材料无人机[N];中国航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辉;碳/碳复合材料刚度与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聂军武;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袁磊;利用反应烧结法制备Si_3N_4复合材料及其多孔材料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许文娇;废弃环氧树脂再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尹昌平;共注射RTM制备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康建立;铜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D];天津大学;2009年
7 庄健;Cu/TiC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行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韩相华;铁基微粉/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宝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荣常如;聚芳醚/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军;含端乙焕基硅/氮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石品品;碳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翟瑞瑞;基于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沈艳萍;高介电常数氰酸酯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苏磊;氰酸酯树脂基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蔡国锋;竹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梁少旭;含孔隙复合材料的强度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李国琴;泡沫来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和阻燃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滕祥萌;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模态阻尼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姜舜;复合材料的多平面加强柱壳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39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