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稀土离子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迁移与解吸机制

发布时间:2017-07-31 09:03

  本文关键词:稀土离子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迁移与解吸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动力学 浸取机理 迁移


【摘要】:富含中重稀土元素的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对于发展高新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提取效率不高、环境影响普遍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我们对稀土提取的真实机理和浸矿剂的具体行为的了解。为此,本研究针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在粘土表面的吸附、迁移和浸出特点作更深入的研究,以寻找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比较研究了粗细两组粘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等温线,以及稀土离子在粗细颗粒矿物之间的迁移。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稀土离子的吸附均呈优惠吸附,但吸附能力和饱和吸附容量随颗粒的减小而提高。因此,稀土离子可以从粗粒径的粘土矿物迁移至细粒径的粘土矿物,且在p H偏中性条件下迁移效果最好。随时间的加长,迁移程度由大变小最后趋于稳定。这对于理解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过程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比较了不同浓度的八种无机盐(分别包含NH_4~+、Na~+、K~+三种阳离子和Cl~-、NO_3~-、SO_4~(2-)三种阴离子)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的浸取率,并与盐浸取和后续水浸洗各阶段的矿物表面Zeta电位和浸取剂残留量进行关联。基于颗粒表面双电层模型,讨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双电层中的分布以及对稀土浸出的贡献。结果证明:稀土浸取率与颗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的增幅有正相关关系,而它们又与电解质阳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成反比,也与阴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成反比,说明在浸取过程中阴阳离子对稀土的浸取均有直接贡献。根据颗粒固液界面的双电层理论,可以认为阴阳离子均是以水合离子形式进入Gouy-Chapman模型的紧密层,并将紧密层中的稀土交换出来。其中阳离子是交换稀土离子的主力,而阴离子渗入到紧密层则可显著提高矿物表面电位,带入更多阳离子,从而促进稀土的浸出。进入紧密层的阴阳离子在后续水浸洗过程中的撤离能力或颗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的下降速度则与它们的水合离子半径成正比。其中,阴离子的撤离速度最快,浸取1-2次即可,但也与阳离子的撤离速度相关。在试验的8种无机盐中,硫酸铵是效率最高、流失速度最慢的浸矿试剂。采用低浓度硫酸铵溶液以柱上淋洗方式在更宽的时间范围内考察了温度、颗粒粒径、浸取剂浓度等条件对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取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取剂浓度是影响稀土浸取效率的关键因素,而温度的影响较小;浸取动力学曲线为两段式的直线关系,其交换速率常数有明显的差别,证明稀土的浸出过程符合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模型。这种两阶段内扩散浸出动力学特征主要对应于稀土分别吸附在矿样表面和内层的稀土,且表层深度随硫酸铵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动力学 浸取机理 迁移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955;O64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4
  • 1.1 概述10-11
  • 1.2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与粘土矿物11-13
  • 1.2.1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11-12
  • 1.2.2 粘土矿物的基本特征12-13
  • 1.3 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基本特征及提取技术研究13-16
  • 1.4 黏土矿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16-18
  • 1.5 黏土矿物上金属离子的解吸18-20
  • 1.6 双电层理论及其应用20-22
  • 1.7 立项依据22-23
  • 1.8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23-24
  • 第2章 稀土离子在不同颗粒大小粘土矿物上的吸附和迁移24-36
  • 2.1 引言24-25
  • 2.2 实验步骤25-26
  • 2.2.1 Gd~(3+)离子的显色法标准曲线25-26
  • 2.2.2 粘土吸附剂的制备26
  • 2.2.3 不同粒径粘土矿物的吸附等温线26
  • 2.3 结果与讨论26-34
  • 2.3.1 不同粒径范围的粘土样品表征结果26-27
  • 2.3.2 不同粒径的粘土对稀土离子的吸附等温线27-30
  • 2.3.3 不同条件下稀土离子在粘土矿物颗粒间的迁移30-34
  • 2.4 结论34-36
  • 第3章 基于吸附双电层模型的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出机理36-61
  • 3.1 引言36-37
  • 3.2 实验部分37-39
  • 3.2.1 仪器与试剂37-38
  • 3.2.2 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分析方法38
  • 3.2.3 实验步骤38-39
  • 3.2.3.1 一价阳离子无机盐电解质浸取稀土实验38-39
  • 3.2.3.2 测定方法39
  • 3.3 结果与讨论39-59
  • 3.3.1 不同的浸取剂对稀土离子的浸取率的差别39-40
  • 3.3.2 硫酸铵浸取稀土后水浸黏土矿物的zeta电位和铵离子浓度40-44
  • 3.3.3 氯化铵浸取稀土后水浸黏土矿物的zeta电位和铵离子浓度变化44-46
  • 3.3.4 钠盐浸取稀土后黏土矿物在后续水浸洗时的zeta电位变化46-48
  • 3.3.5 钾盐浸取稀土后黏土矿物在后续水浸洗时的zeta电位变化48-49
  • 3.3.6 阴阳离子对浸取稀土后黏土矿物zeta电位变化的贡献程度比较49-53
  • 3.3.7 浸取液固比对稀土浸取率和黏土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53-54
  • 3.3.8 电解质类型及pH对稀土浸取率和粘土矿物等电点的影响54-56
  • 3.3.9 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浸出的双电层模型56-59
  • 3.4 结论59-61
  • 第4章 低浓度硫酸铵浸取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动力学61-71
  • 4.1 引言61-62
  • 4.2 实验部分62-64
  • 4.2.1 仪器与试剂62-63
  • 4.2.2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63-64
  • 4.2.3 解吸动力学实验64
  • 4.2.3.1 矿样分级64
  • 4.2.3.2 脱附动力学实验64
  • 4.3 结果与讨论64-70
  • 4.3.1 硫酸铵溶液浓度对稀土浸出的影响64-67
  • 4.3.2 黏土颗粒粒径对脱附过程的影响67
  • 4.3.3 柱比对浸取的影响67-68
  • 4.3.4 温度对脱附过程的影响68-69
  • 4.3.5 再吸附稀土的脱附动力学69
  • 4.3.6 铵根离子的消耗量与稀土离子的浸出量的摩尔比值69-70
  • 4.4 结论70-71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5.1 结论71-72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72-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8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宝亮;李祥辉;陈云华;曹珂;;中国“东部高原”东北部黏土矿物特征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2 周晓静;池野;李安春;孟庆勇;胡刚;;两种方法计算黏土矿物相对含量结果的比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6期

3 谢晓凤,王京刚;黏土矿物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2年01期

4 吴东杰;王金生;滕彦国;张可霓;;氚在黏土矿物等多孔介质中的滞留机制[J];环境科学;2011年03期

5 何梦颖;郑洪波;黄湘通;贾军涛;李玲;;长江流域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寒;朱炎铭;夏筱红;胡琳;陈洁;;页岩中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对甲烷吸附能力的探讨[J];煤炭学报;2013年05期

7 肖宇鹰;李莹;孙孝诚;龚关;;黏土矿物耐静水压测试方法试验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年02期

8 余晓霞;;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年32期

9 贾存华;陈军胜;王东;;直流电场作用下黏土矿物新生矿物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3年08期

10 师育新,张卫国,戴雪荣,宋之光,俞立中,郑祥民;镇江下蜀土中的黏土矿物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明;季峻峰;陈小明;吴昌志;潘宇观;武兵;;山东东营凹陷黏土矿物的演化与成岩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黎清华;万世明;李安春;何军;;广西钦州湾-防城港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制约[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吉利明;邱军利;夏燕青;张同伟;;常见黏土矿物电镜扫描微孔隙特征与甲烷吸附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4 吉利明;罗鹏;;样品粒度对黏土矿物甲烷吸附容量测定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5 赵东升;孔红喜;崔俊;雷振锋;;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演化控制因素[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吉利明;邱军利;张同伟;夏燕青;;泥页岩主要黏土矿物组分甲烷吸附实验[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离退休和其他部门[C];2013年

7 姚立;葛茂发;;二氧化硫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张春霞;;含赤铁矿样品受热磁性增强机制研究:黏土矿物的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如春 本报通讯员 叶国志 谢苗 欧国云;黏土矿物:毒土农业的终结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孝文;“机遇”号发现火星黏土矿物 或成为中性水存在证据[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学峰;黏土矿物表面修饰及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马丽娜;高速铁路路基低黏土矿物泥岩膨胀机理及影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黄春;黏土矿物抑制性和黏土胶体的热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左俊;青藏高原东北缘尖扎盆地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D];长安大学;2016年

2 陈青;外源黏土矿物添加对酸化土铅、铬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孙园园;稀土离子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迁移与解吸机制[D];南昌大学;2016年

4 刘娟娟;铜、铬单一及复合体系在两种黏土矿物中吸附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5 洪艳;吉林省中东部石炭系—二叠系黏土矿物的成因意义[D];吉林大学;2012年

6 魏飞;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张磊;内蒙古中部第四纪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古气候演化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张龙;抑制剂对黏土矿物结合水的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张亚涛;泥岩电化学改性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8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598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6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