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乙炔氢氯化反应低金含量无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6:14

  本文关键词:乙炔氢氯化反应低金含量无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乙炔氢氯化反应 低金含量 无汞催化剂 协同作用


【摘要】:乙炔法生产氯乙烯过程中使用的汞催化剂的剧毒性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严重,所以亟需开发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来实现氯乙烯生产的无汞化。本文选用超声波与传统浸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以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和二氧化钛为三种不同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并应用于乙炔与氯化氢反应制备氯乙烯,该类催化剂主要以氯金酸和氯化铜为活性组分,初步探究了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选出最佳载体,随后探讨了活性组分Au和Cu负载量、活性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机理、活性组分不同的负载顺序及Ti02助剂对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存在形式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1)选用超声波与传统浸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负载型催化剂Au-Cu /C (Al2O3和Ti02)。XRD分析发现Au-Cu/C有利于活性组分以Au3+形式存在,晌Au-Cu/Al2O3和Au-Cu/TiO2表面的活性组分以Au0形式存在。BET测试结果表明Au-Cu/C比表面积(562 m2/g)明显高于Au-Cu/Al2O3(113m2/g)和Au-Cu/ TiO2(8m2/g),从而提高了Au组分的分散性。经过筛选发现活性炭为负载Au活性组分最合适的载体,随后探究了活性组分Au和Cu负载量对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存在形式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负载量为Au(0.25%)Cu(4%)/C的催化剂具有较优催化性能。(2)探讨了活性组分Au和Cu之间协同作用的方式,与单组分Au/C相比较,TPR测试发现双金属Au-Cu/C中由于CuCl2的引入使得Au-Cu/C中Au3+→Au0的还原活化能(45.5 kJ/mol)高于Au/C中Au3+→Au0的还原活化能(35.6 kJ/mol),表明Au-Cu相互作用使得Au3+更难被还原。XPS测试进一步证明Au-Cu/C催化剂中Au3+物种的相对含量(28%)高于其在Au/C催化剂中的相对含量(16%)。进一步推测了Au-Cu/C在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机理。(3)分析了活性组分Au、Cu负载顺序对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存在形式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Au、Cu一步负载的方法比Au、Cu分步负载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Au、Cu同时负载更有助于发挥Au-Cu协同作用从而增加了Au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使得更多的Au3+活性物种存在于催化剂表面。在T =150℃,VHCI/VC2H2=1.08,GHSV(C2H2)=720 h-1的条件下乙炔转化率高达97.4%,氯乙烯选择性在150 h反应时间内一直稳定在99.0%左右。(4)表征了氧化物Ti02掺杂对Au-Cu/C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Ti02掺杂量为9%时Au(0.45%)Cu(4%)TiO2(9%)/C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TPR测试表明Au、Cu和Ti02的相互作用使得Au3+的含量增加并且更难被还原,XPS分析表明Ti02为Au提供电子增强Au对氯化氢反应物的吸附能力,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乙炔氢氯化反应 低金含量 无汞催化剂 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乙炔法生产氯乙烯技术背景13-16
  • 1.1.2 氯化汞催化剂的危害16
  • 1.2 无汞催化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16-21
  • 1.2.1 非金属催化剂16-17
  •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17
  • 1.2.3 贵金属催化剂17-18
  • 1.2.4 无汞催化剂发展现状18-21
  •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3-31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23-24
  •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4-27
  • 2.2.1 活性炭预处理方法24-25
  • 2.2.2 Au-Cu/C(TiO_2和Al_2O_3)及不同Au-Cu负载比例催化剂的制备25
  • 2.2.3 双组分Au-Cu/C及单组分Au/C和Cu/C催化剂的制备25
  • 2.2.4 同时负载和二次负载法制备Au-Cu-C催化剂25-27
  • 2.2.5 TiO_2掺杂系列Au-Cu/C催化剂的制备27
  •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27-28
  •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28-31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8
  • 2.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BET)28-29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9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9
  • 2.4.6 H_2程序升温还原(TPR)29-30
  • 2.4.7 C_2H_2程序升温脱附(TPD)30
  • 2.4.8 热重分析(TG)30-31
  • 第三章 乙炔氢氯化反应Au-Cu/C(TiO_2和Al_2O_3)的载体效应及Au和Cu负载比例的确定31-42
  • 3.1 引言31
  • 3.2 Au-Cu/C(TiO_2和Al_2O_3)及不同Au-Cu负载比例催化剂的制备31-32
  • 3.3 Au-Cu/C(TiO_2和Al_2O_3)及不同Au-Cu负载比例催化剂的表征方法32
  • 3.4 Au-Cu/C(TiO_2和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结果32-37
  • 3.4.1 催化活性分析32-33
  • 3.4.2 XRD结果分析33-34
  • 3.4.3 BET结果分析34-36
  • 3.4.4 C_2H_2-TPD结果分析36-37
  • 3.5 Au-Cu/C催化剂中最佳Au和Cu负载比例的确定37-41
  • 3.5.1 催化活性分析37-38
  • 3.5.2 XRD结果分析38-39
  • 3.5.3 BET结果分析39-40
  • 3.5.4 TPR结果分析40-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低贵金属含量Au-Cu/C催化剂中Au和Cu协同作用分析及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机理探索42-63
  • 4.1 引言42-43
  • 4.2 双组分Au-Cu/C及单组分Au/C和Cu/C催化剂的制备43
  • 4.3 双组分Au-Cu/C及单组分Au/C和Cu/C催化剂的表征方法43
  • 4.4 Au-Cu/C催化剂中Au和Cu协同作用分析43-57
  • 4.4.1 催化活性分析43-45
  • 4.4.2 XRD结果分析45-46
  • 4.4.3 TPR结果分析46-49
  • 4.4.4 SEM结果分析49-51
  • 4.4.5 XPS结果分析51-55
  • 4.4.6 BET结果分析55-56
  • 4.4.7 TG结果分析56-57
  • 4.5 Au-Cu/C在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机理研究57-62
  • 4.5.1 Au/C和Au-Cu/C在三种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性能及C_2H_2-TPD分析57-60
  • 4.5.2 Au-Cu/C催化机理分析60-61
  • 4.5.3 Au-Cu/C吸附反应模型分析61-62
  • 4.6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Au和Cu负载顺序对乙炔氢氯化反应低贵金属含量Au-Cu-C催化活性的影响63-75
  • 5.1 引言63
  • 5.2 不同负载顺序催化剂的制备63
  • 5.3 不同负载顺序催化剂的表征方法63-64
  • 5.4 不同负载顺序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结果64-73
  • 5.4.1 催化活性分析64-65
  • 5.4.2 XRD结果分析65-66
  • 5.4.3 TEM结果分析66-68
  • 5.4.4 XPS结果分析68-71
  • 5.4.5 BET结果分析71-73
  • 5.5 Au-Cu/C催化剂寿命分析73-74
  • 5.6 本章小结74-75
  • 第六章 TiO_2掺杂的低贵金属含量Au-Cu/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性能分析75-91
  • 6.1 引言75
  • 6.2 TiO_2掺杂的Au-Cu/C催化剂的制备75-76
  • 6.3 TiO_2掺杂的Au-Cu/C催化剂的表征方法76
  • 6.4 TiO_2掺杂的Au-Cu/C催化剂的表征分析结果76-88
  • 6.4.1 催化活性分析76-78
  • 6.4.2 BET结果分析78-80
  • 6.4.3 XRD结果分析80-82
  • 6.4.4 TPR结果分析82-83
  • 6.4.5 XPS结果分析83-88
  • 6.5 TiO_2掺杂的Au-Cu/C催化剂的寿命分析88-89
  • 6.6 本章小结89-91
  •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91-93
  • 7.1 论文总结91-92
  • 7.2 论文展望92-93
  • 参考文献93-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100-101
  • 致谢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奕昌;刘丰烈;;钴催化剂制造过程中矽酸钴的生成及其影响[J];科学通报;1955年10期

2 ;催化剂性能测试(一)——催化剂强度测定仪[J];上海化工;1977年04期

3 杨可钦;;高钼镍和钼镍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对比[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2年11期

4 厉杜生;我国硫酸生产用钒催化剂的早期研制工作[J];硫酸工业;1984年02期

5 金荣达;;Z_(403H)型轻油转化催化剂性能的研究[J];辽宁化工;1988年05期

6 钱水林;;国内外变换催化剂的发展概况[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9年04期

7 纵秋云,李欣,郭建学,张新堂,苏旭;钛促进型耐硫变换催化剂的性能[J];应用化学;2001年08期

8 蒋文贞,张志祥,陈建设;银催化剂使用前后的微观变化[J];石化技术;2004年02期

9 赵罗生;;新型金属载体消氢催化剂的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10 赵志利;李建伟;陈标华;;三氧化二铁晶型对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勤;;粒子大小、微区结构和组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慧;樊金串;黄伟;谢克昌;;聚乙二醇对合成二甲醚浆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丽丽;贾美林;照日格图;郝向英;;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纳米金催化剂的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潘兆德;王宏悦;蔡亮;胡文培;刘坤;;高活性耐硫变换催化剂的研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晓争;高雄厚;张忠东;张莉;刘宏海;;不同类型稀土元素对原位晶化型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孙欣欣;林强;李金兵;;载体预处理工艺对乙烯氧化银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红岩;郑起;于政锡;林性贻;;钼助剂对乙炔法合成醋酸乙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曾利辉;高武;李岳锋;丁良;姚琪;;3α-高托品烷胺合成用催化剂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黄文氢;张飞;张颖;张明森;;改性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的表征[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苗婷;朱海燕;;活性炭载体结构及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锋;国产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结新果[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王永军;多功能硫黄回收催化剂经济又环保[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江书程 仇国贤 辛国萍;原位晶化型催化剂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通讯员 赵淑玲;吉林石化新型催化剂一次通过考核标定[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曾敏学;湖南建长:生产世界一流催化剂[N];岳阳晚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许琦敏;促使催化剂分子“单兵作战”[N];文汇报;2012年

7 郝晓丽 朱向学 姚伟;大连化物所自主合成吡啶新型催化剂[N];科技日报;2009年

8 陶炎;乙二醇生产成本大降[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通讯员 仇国贤;推广新型催化剂增产乙烯上千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李晓岩;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投用[N];中国化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翠华;含氮MOFs衍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子萱;聚吡咯修饰碳载钴催化剂对氧还原催化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李加新;锂离子/空气电池碳基电极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彦朋;硫化钼/碳及硫/碳复合电极材料性能与催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梁虹;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箱温度场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波;富铈基铈锆复合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负载单Pd催化剂三效催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李庆远;磁性金属—有机骨架催化剂的合成、结构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8 仇方圆;微纳过渡金属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NH_3BH_3放氢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9 胡晓静;TiO_2纳米管基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徐悦;基于第一性原理筛选甲烷重整反应用金属及合金催化剂[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龙;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制备与反应性能[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曹静仪;含贵金属四氧化三钴作为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赵乐乐;火电厂烟气脱硝SCR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反应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4 柳璐;铁基双金属/氮共掺杂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振伟;钨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脱氮性能[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马宗伟;FeCoBa氧化物纳米晶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7 谢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有序铂钌核壳催化剂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刘海丽;Ni系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催化微晶纤维素制备乙二醇[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谷文业;DOC协同NSR技术脱除柴油机NO_x排放的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于亚楠;碳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35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35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