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
本文关键词:手性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
更多相关文章: 聚硅烷 光学活性 共聚物 共混物 胶束 微观相分离
【摘要】:手性转移和放大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与生命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在不对称催化过程中,而且在螺旋高分子中,也经常会发现此现象。这里,我们研究了光学活性聚硅烷共聚物和共混物在胶束中的手性转移和放大现象。并首次发现了由于微观相分离而导致的光学活性控制现象,并进行了初步解析。另外还发现了离心诱导产生光学活性现象。该光学活性可能来源于涡流运动。一方面,我们研究了光学活性二烷基取代聚硅烷共混和共聚体系中的手性现象。首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相同手性侧基和不同长度非手性烷基侧基的聚硅烷。由于它们具有相同手性侧基,在溶液状态下,这些聚硅烷分子链都采取相同的优势螺旋构象。在聚集体状态下,聚(S)-2-甲基丁基乙基硅烷倾向于控制聚集体的光学活性。广角X光衍射(WAXRD)和透射电镜(TEM)表征证明聚集体中存在微观相分离。该相分离可能是由于聚(S)-2-甲基丁基乙基硅烷优先成核导致的。也因此破坏了其它聚硅烷的手性堆积,从而出现了此光学活性控制现象。对于具有光学活性的二烷基取代的聚硅烷共聚体系,也发现聚(S)-2-甲基丁基乙基硅烷链段控制了聚集体的光学活性。WAXRD和TEM表征证明在聚集体中也存在微观相分离。同样与聚(S)-2-甲基丁基乙基硅烷链段优先成核有关。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离心对非光学活性聚硅烷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心后,四氢呋喃溶液中的非光学活性β-支化烷基聚硅烷产生光学活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离心力和重力的协同作用下,流体可以产生涡旋运动,从而进一步导致聚硅烷高分子主链产生优势的螺旋构象。该工作不仅仅初步地为光学活性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建立了一个理论基础,也为地球上单一手性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实验依据。
【关键词】:聚硅烷 光学活性 共聚物 共混物 胶束 微观相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4.4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2
- 1.1 螺旋结构的简介9-11
- 1.2 关于手性聚硅烷的研究11-20
- 1.3 本文主旨20-22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2-25
- 2.1 实验主要试剂22-23
- 2.2 实验主要仪器23-25
- 第三章 对手性聚硅烷共聚物与均聚物光学性质的研究25-42
- 3.1 实验过程25-35
- 3.1.1 1-溴-(S)-(+)2甲基丁烷的合成与表征25-26
- 3.1.2 三氯硅烷的合成26-27
- 3.1.3 二氯硅烷的合成与表征27-31
- 3.1.4 烷基取代的手性聚硅烷共聚物的合成31-33
- 3.1.5 烷基取代的手性聚硅烷均聚物的合成33-34
- 3.1.6 测试方法34-35
- 3.2 结果与讨论35-41
- 3.3 结论41-42
- 第四章 少量手性单元诱导的手性聚硅烷光学性质的研究42-48
- 4.1 实验过程42-45
- 4.1.1 二氯硅烷的合成与表征42-43
- 4.1.2 聚硅烷的合成43-44
- 4.1.3 测试方法44-45
- 4.2 结果与讨论45-46
- 4.3 结论46-48
- 第五章 对共混的手性聚硅烷胶束光学性质的研究48-53
- 5.1 实验部分48-49
- 5.2 结果与讨论49-52
- 5.3 结论52-53
- 第六章 离心力对聚硅烷手性的影响53-57
- 6.1 实验部分53-54
- 6.2 结果与讨论54-56
- 6.3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2
- 工作总结与展望62-63
- 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文章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欣,李效东,王戈,余煜玺,冯春祥;聚硅烷导电性能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2年04期
2 李效东,邢 欣,冯春祥,邓 睿,宋永才,朱 冰;新型功能聚硅烷的研究进展[J];材料研究学报;2002年04期
3 徐冰,雷艳秋,于逢源,黄世强;聚硅烷导电性能及氧化掺杂[J];化工新型材料;2004年04期
4 陈希茜,余兆祥;聚硅烷的合成与应用[J];河南化工;2004年12期
5 喻颖,徐冰,黄世强;多维聚硅烷的研究进展[J];有机硅材料;2005年01期
6 徐冰,左君,任燕,黄世强;提高聚硅烷导电性能的途径[J];有机硅材料;2005年02期
7 王鹏;丁云桥;冯圣玉;张洁;;含N、S官能基聚硅烷[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8 王振桥;;聚硅烷的合成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08年12期
9 喻颖;马年方;黄世强;;枝状聚硅烷光学及其稳定性[J];应用化学;2008年03期
10 张敏;李如钢;张荣军;;聚硅烷光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衍兵;齐会民;黄发荣;杜磊;;新型可固化液体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邢欣;李效东;郭爱青;曹峰;王军;;由聚甲基硅烷合成硅取代聚硅烷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C];2004年
3 丁云桥;冯大诚;冯圣玉;;钛取代的聚硅烷的几何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马年方;黄世强;;聚硅烷的离域特性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扬山;罗穗莲;;聚硅烷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喻颖;黄世强;;枝状聚(苯基-二甲基)硅烷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薛金根;王应德;蓝新艳;;聚硅烷的溶熔特性与其分子结构势能面的关系[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戴志锋;裴仙凤;杨永刚;何裕建;;非手性聚硅烷在手性两亲分子溶胶中的手性调控[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鹏;官能基硅烷、聚硅烷的合成及性能[D];山东大学;2011年
2 丁云桥;几种聚硅烷组装关联模型的电子结构与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邢欣;无机基团取代聚硅烷的合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4 尉靖;掺杂对材料导电性影响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东;新型聚硅烷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丁云桥;钛掺杂聚硅烷和非对称取代的聚硅烷的电子结构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郑爽;原位聚合法制备碳纳米管/聚硅烷复合材料工艺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4 季猩猩;手性聚硅烷的合成与表征[D];苏州大学;2016年
5 袁良正;含极性取代苯基聚硅烷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袁洪亮;聚硅烷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钟丹;含官能侧基聚硅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崔迅;聚硅烷的合成及与碳纳米管的复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9 庄伟;烷基取代聚硅烷的手性行为[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洁;含芳环侧基的聚硅烷的合成及手性组装[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73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73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