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共振光散射探针技术灵敏检测生物及药物分子

发布时间:2017-08-18 14:35

  本文关键词:共振光散射探针技术灵敏检测生物及药物分子


  更多相关文章: DNA 共振光散射 药物 表面活性剂 金纳米粒子


【摘要】:共振光散射技术(RLS)具备操作简易和灵敏度高的突出优势,已经成功地运用于检测生物和药物分子。本论文利用RLS技术,选择一系列探针,检测药物和DNA的含量。具体内容包括:引入原花青素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使DNA的RLS信号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测定小牛胸腺DNA含量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的检出限已经达到纳克级别。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291 nm,pH 7.0),原花青素和CPB可以明显使DNA的RLS信号增强。在0.0084~3.36μg·mL 1浓度范围内,RLS强度增加值(RLS?I)与DNA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RLS?I=6.70+70.72c(c,μg·mL 1),检测限为2.27 ng·mL 1。分析了三种合成的DNA样品,回收率为102.3%~107.1%,RSD为1.4%~4.1%。在山姜素/桑色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的情况下,利用RLS技术来研究两个新的三元复合物,实现对DNA含量的灵敏检测。当pH 7.4时,由于山姜素/桑色素 CTAB和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致使RLS信号显著增加。针对山姜素/桑色素 CTAB DNA两个体系,RLS?I与DNA浓度之间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S/N=3)分别为2.71 ng·mL 1和2.41 ng·mL-1,回收率分别是99.6%~102.6%和96.6%~100.5%。葛根素 AuNPs和槲皮素 AuNPs分别作为RLS探针,灵敏地测定了DNA含量。通过静电引力,DNA可以与葛根素 AuNPs或槲皮素 AuNPs形成复合物,引起RLS强度增强。槲皮素 AuNPs DNA的体系线性范围是0.0081~4.0μg·mL 1,葛根素 AuNPs DNA体系线性范围是0.0068~3.4μg·mL 1。测定三种合成样品,得到满意结果。回收率分别为98.8%~101.7%和98.7%~101.8%。利用合成的金纳米棒(AuNRs)作为RLS探针检测丁香酚含量。丁香酚的RLS信号很弱,加入AuNRs使其RLS的信号明显增强。紫外、RLS光谱和扫描电镜(SEM)的结果都表明丁香酚和AuNRs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丁香酚 AuNRs复合物。新的复合物是丁香酚和AuNRs之间通过配位键组装而成的。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43~10.60μg·mL 1,线性方程为RLS?I=92.8+70.4 c(c,μg·mL 1),检出限是7.28 ng·mL 1。运用此方法测定了合成样品的回收率为99.7%~104.2%,RSD为0.81%~1.19%(n=5)。运用此方法检测了咖喱粉中丁香酚的含量。基于AuNRs修饰山姜素,利用RLS技术灵敏检测山姜素。在pH 7.4的Tris HCl缓冲溶液中,山姜素和AuNRs通过静电引力相互结合形成山姜素 AuNRs聚合物,显示出高的RLS强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LS强度增加值RLS?I与山姜素浓度(0.027~3.24μg·mL 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79 ng·mL 1。应用该方法检测了合成样品中的山姜素,回收率为95.1%~103.7%,RSD为0.28%~3.9%(n=5)。应用共振光散射光谱技术建立了测定槲皮素含量的新体系。当pH=8.0,槲皮素和AuNPs通过静电引力相互作用,形成了槲皮素 AuNPs二元的复合物,导致共振光信号在467 nm出现最大值。RLS信号的增加值与槲皮素的浓度(0.0604~4.53μg·mL 1)成正比关系,检出限为1.49 ng·mL 1。该方法具备灵敏度高、简便和快速的优点。测定三种合成样品的回收率为96.7%~102.8%,RSD为0.7%~1.5%。
【关键词】:DNA 共振光散射 药物 表面活性剂 金纳米粒子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5
  • 1.1 共振光散射光谱技术12-21
  • 1.1.1 RLS的产生12-13
  • 1.1.2 RLS的发展13
  • 1.1.3 RLS优势13-14
  • 1.1.4 RLS在生物大分子测定中的应用14-19
  • 1.1.5 RLS在药物分子测定中的应用19
  • 1.1.6 RLS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19
  • 1.1.7 RLS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19-21
  • 1.2 金纳米粒子21-24
  • 1.2.1 金纳米粒子的概述21-22
  • 1.2.2 金纳米粒子的发展22
  • 1.2.3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22-24
  • 1.2.4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24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4-25
  • 第2章 原花青素 CPB DNA三元体系共振光散光谱及其应用25-38
  • 2.1 前言25-26
  • 2.1.1 原花青素25-26
  • 2.1.2 十六烷基溴化吡啶26
  • 2.2 实验部分26-28
  • 2.2.1 仪器26
  • 2.2.2 试剂26-27
  • 2.2.3 实验过程27-28
  • 2.3 结果与讨论28-38
  • 2.3.1 原花青素 CPB DNA系统的RLS光谱28-29
  • 2.3.2 原花青素紫外吸收光谱图29-31
  • 2.3.3 原花青素 CPB DNA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31-32
  • 2.3.4 条件最优化32-35
  • 2.3.5 离子强度的影响35
  • 2.3.6 共存物质的干扰35-36
  • 2.3.7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36
  • 2.3.8 应用分析36-38
  • 第3章 在山姜素/桑色素存在下对CTAB DNA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的研究及应用38-50
  • 3.1 前言38-40
  • 3.1.1 山姜素38-39
  • 3.1.2 桑色素39
  • 3.1.3 CTAB39-40
  • 3.2 实验部分40-41
  • 3.2.1 仪器40
  • 3.2.2 试剂40
  • 3.2.3 实验过程40-41
  • 3.3 结果与讨论41-50
  • 3.3.1 山姜素/桑色素 CTAB DNA体系的RLS图41-43
  • 3.3.2 pH的影响43-44
  • 3.3.3 反应时间与加样顺序的影响44
  • 3.3.4 CTAB浓度的影响44-45
  • 3.3.5 山姜素/桑色素浓度的影响45-46
  • 3.3.6 离子强度的影响46-47
  • 3.3.7 共存物质的影响47
  • 3.3.8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47-48
  • 3.3.9 应用分析48-50
  • 第4章 槲皮素/葛根素 AuNPs DNA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的研究和应用50-62
  • 4.1 前言50-51
  • 4.1.1 槲皮素50
  • 4.1.2 葛根素50-51
  • 4.2 实验部分51-53
  • 4.2.1 仪器51
  • 4.2.2 试剂51-52
  • 4.2.3 实验过程52-53
  • 4.3 结果与讨论53-62
  • 4.3.1 槲皮素/葛根素 AuNPs DNA体系的TEM图53-55
  • 4.3.2 槲皮素/葛根素 AuNPs DNA体的共振光散射光谱55-56
  • 4.3.3 条件最优化56-58
  • 4.3.4 离子强度的影响58-59
  • 4.3.5 共存物质的影响59-60
  • 4.3.6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60
  • 4.3.7 样品分析60-62
  • 第5章 金纳米棒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测定丁香酚62-74
  • 5.1 前言62-63
  • 5.2 实验部分63-65
  • 5.2.1 仪器63
  • 5.2.2 试剂63
  • 5.2.3 实验过程63-65
  • 5.3 结果与讨论65-74
  • 5.3.1 金纳米棒及丁香酚 AuNRs体系的SEM图65-67
  • 5.3.2 丁香酚 Au NRs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67-68
  • 5.3.3 丁香酚 Au NRs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68-69
  • 5.3.4 条件最优化69-70
  • 5.3.5 离子强度的影响70-71
  • 5.3.6 共存物质的干扰71-72
  • 5.3.7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72
  • 5.3.8 应用分析72-74
  • 第6章 金纳米棒作为共振光散射技术探针灵敏检测山姜素74-84
  • 6.1 前言74
  • 6.2 实验部分74-76
  • 6.2.1 仪器74
  • 6.2.2 试剂74
  • 6.2.3 实验过程74-76
  • 6.3 结果与讨论76-84
  • 6.3.1 金纳米棒及山姜素 AuNRs的大小和形貌76
  • 6.3.2 山姜素 Au NRs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特征76-77
  • 6.3.3 山姜素 Au NRs体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77-78
  • 6.3.4 不同pH山姜素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78-79
  • 6.3.5 条件最优化79-81
  • 6.3.6 离子强度的影响81
  • 6.3.7 共存物质的影响81-82
  • 6.3.8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82-83
  • 6.3.9 样品检测83-84
  • 第7章 金纳米粒子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测定槲皮素84-93
  • 7.1 前言84
  • 7.2 实验部分84-85
  • 7.2.1 仪器84
  • 7.2.2 试剂84
  • 7.2.3 实验过程84-85
  • 7.3 结果与讨论85-93
  • 7.3.1 金纳米粒子及槲皮素 AuNPs体系的TEM图85-86
  • 7.3.2 槲皮素 AuNPs体系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86
  • 7.3.3 槲皮素 AuNPs体系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86-87
  • 7.3.4 不同pH槲皮素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87-88
  • 7.3.5 条件最优化88-90
  • 7.3.6 离子强度的影响90-91
  • 7.3.7 共存离子的干扰91
  • 7.3.8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91-92
  • 7.3.9 样品检测92-93
  • 结论93-95
  • 参考文献95-106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106-108
  • 致谢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衷明华,黄俊盛;痕量银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5年03期

2 奉萍,黄承志,舒为群;长链烷基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J];环境化学;2001年05期

3 王林,王照丽,李树伟;简易荧光仪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5期

4 杨传孝,李原芳,黄承志;丽春红G用于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的共振光散射测定[J];分析化学;2003年02期

5 苏小东,李树伟,王小红,何艺,潘建章;铍试剂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蛋白质的研究[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3年03期

6 李树伟,苏小东,王小红,潘建章,何艺;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痕量氯离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4期

7 王峰,杨景和,吴霞,刘淑芳;灵敏的共振光散射测定核酸的新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6期

8 梁榕源;;共振光散射测定汞[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9 陈绍芬;李原芳;黄承志;胡泊;;木质素桃红与蛋白质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6年05期

10 仲慧;;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微量蛋白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菲;熊家悦;李娜;刘锋;李克安;;囊泡中水溶性探针的共振光散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杜保安;李正平;;以金纳米粒子为探针的均相共振光散射免疫分析[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义;韩志强;齐莉;;共振光散射分析与检测方法[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上册)[C];2005年

4 成永强;李正平;石生勋;;铁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测定纳克级核酸[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旭东;周菊英;;共振光散射方法研究间规聚苯乙烯凝胶熔融过程结构演变[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侯晓莉;董川;;甲基蓝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共振光散射光谱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龙云飞;李原芳;黄承志;;吖啶黄共振光散射信号放大法检测寡核苷酸序列[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粤博;吴霞;杨景和;栾玉霞;孙姝娜;;间甲酚紫-DNA体系共振光散射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潘宏程;毛昌杰;陶仙聪;朱俊杰;;氨基多羧酸修饰Ag_2S纳米粒子用于共振光散射测定蛋白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周海平;吴霞;徐巍;刘潇_g;杨景和;;纳米银-Al~(3+)-核酸体系共振光散射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娟;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惠英;光散射技术及其在药物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高德江;蛋白质的光谱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陈小明;核酸在三元体系中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性质的研究与应用[D];湘潭大学;2005年

5 吴霞;葫芦脲和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展光;共振光散射技术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新方法[D];中南大学;2005年

7 孙少凯;免标记光学探针和多模态成像探针的构建[D];南开大学;2013年

8 陈艳华;高分子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在蛋白测定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牧丹;蛋白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刁秀玲;八肋游仆虫中心蛋白的聚集与磷酸化[D];山西大学;2014年

3 王瑜;共振光散射探针技术灵敏检测生物及药物分子[D];长春师范大学;2016年

4 杜娟;荷正电聚合物为探针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检测生物大分子[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雪;基于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对表面活性剂和小分子药物测定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照丽;共振光散射光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段新瑞;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纳米粒子共振光散射探针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方芳;花菁染料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分析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薛蓓;共振光散射新方法定量分析蛋白质[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崔朋娟;磷及纳米量子点探针的共振光散射分析[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95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695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