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分子损伤的红外光谱分析
本文关键词:氟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分子损伤的红外光谱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氟化钠诱导小鼠肝细胞核的分子损伤。方法 32只SPF级纯种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低、中、高浓度组分别腹腔注射2、8和32 mg/kg·bw·d氟化钠染毒,1次/d,14 d后处死动物,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并用ATR-FTIR检测肝细胞核生物分子变化。结果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随染氟浓度的增高而升高。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各染氟组吸收峰降低,在900~1 148 cm波段对照组吸光度(A)值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糖原、DNA、酰胺酶Ⅱ和酰胺酶Ⅰ结构或水平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差异以第1主成分为主,低浓度组差异以第2主成分为主。第1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988/cm、940/cm)、糖原(988/cm、940/cm)、DNA(1 061/cm、1 065/cm、1 070/cm、1 121/cm)和对称性磷酸盐(1 080/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且低浓度组改变中浓度组高浓度组,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酰胺酶Ⅱ(1 545/cm、1 585/cm、1 490/cm)和酰胺酶Ⅰ(1 650/cm、1 630/cm、1 665/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可能是一种环境致癌物。ATR-FTIR有望作为低环境污染物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的早期检测方法。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广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关键词】: 氟 肝细胞核 分子损伤 红外光谱
【基金】: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桂教科2002316号)
【分类号】:R114;O657.33
【正文快照】: 氟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过量摄入可在体内蓄积,引起骨组织和肝脏损伤。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中已有报道氟可致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升高,肝细胞DNA损伤,肿瘤发病率升高(肝癌排首位),肿瘤发病年龄提前[1-3]。但运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氟的遗传毒性损伤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J];分析化学;2010年07期
2 ;《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J];分析化学;2010年08期
3 ;《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J];分析化学;2010年12期
4 ;《中药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5 J.C.Lobartini;K.H.Tan;夏荣基;;用~(13)核磁共振、扫描电镜以及红外光谱分析测定的胡敏酸特性的差异[J];腐植酸;1992年04期
6 程翼宇,余杰,吴永江;红外光谱分析数据特征指纹的可视化表达方法[J];分析化学;2002年12期
7 韩海洪,张德;现代红外光谱分析中的试样制备技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袁骏;红外光谱分析在环氧树脂与胺固化剂反应中的一些简单应用[J];上海涂料;2003年02期
9 胥传来,姚惠源;海藻糖与脂质膜体系的红外光谱分析[J];分析化学;2004年11期
10 陈亮;;水溶性物质的红外光谱分析[J];宁波化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大千;张忆华;丁兰;刘军;;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胡鑫尧;;红外光谱分析方法近几年的应用进展及我国分子光谱发展简况和回顾[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国宝;赵根锁;王颖;周士悦;;新农药付杀磷的合成及红外光谱分析[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4 艾勇;;氧化铝生产母液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5 姚利宏;王喜明;费本华;程海涛;;胶合界面化学官能团变化的红外光谱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豆婵婵;宋继峗;何笑天;韩润平;;花生壳的红外光谱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韩润平;李延虎;李宏魁;吴拥军;李建军;;化学修饰前后麦壳的红外光谱分析比较[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陈建波;周群;孙素琴;;混合物红外光谱分析原理与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张鹏;郁露;孙素琴;;红花注射剂和野菊花注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汪水平;吴江;翁睿;;新型膨胀单体预聚物的制备及红外光谱分析[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勇;模式识别技术在几种天然产物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敏;微波加热食物的红外光谱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劳万里;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中生物质含量的红外光谱分析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3 赵艳丽;茶叶不同产地特性的红外光谱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4 代秀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5 郭丹华;新疆营盘出土纺织纤维及其老化状况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6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78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