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及金属团簇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2:25

  本文关键词: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及金属团簇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密度泛函理论 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 金属团簇 储氢密度


【摘要】: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因其环保、热值高、储量丰富和效率高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有望取代化石燃料并缓解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为传统的压缩储氢和低温液化储氢存在安全和成本等诸多问题,所以目前采用吸附的方式将氢气存储在固体材料之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储氢方式而被寄予厚望。Kubas作用结合强度在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因此能够满足在常温常压下可逆吸收-释放氢气的条件。然而,之前基于Kubas作用所设计的储氢材料通常会同时涉及到过渡金属的团聚问题,从而降低了它们的储氢性能。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将双金属夹在两个茂环的中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可避免金属间的团聚,保持了金属的活性,从而达到理想的储氢效果。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首先对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Cp2TM2 (TM=V和Cr)的储氢性能作了分析并得到以下两个结论:(1)Cp_2V_2可以吸附7个H_2分子,储氢密度为5.73wt%。在Cp_2V_2所吸附的H_2分子之中:第1个分子被解离成2个H原子与2个V原子形成了多中心键,释放时需要比较高的温度或者加入催化剂;其余的6个分子与2个V原子形成了准分子键,它们达到了常温常压释放的条件。(2)Cp_2Cr_2可以吸附6个H_2分子,储氢密度为4.91wt%。在Cp_2Cr_2所吸附的H_2分子之中:前2个分子被解离成4个H原子与2个Cr原子形成了多中心键,释放时需要比较高的温度或者加入催化剂:其余的4个分子与2个Cr原子形成了准分子键,它们达到了常温常压释放的条件。与此同时,在一个金属团簇的表面原子上通常有点位、桥位和面位三种可能的位置与氢气进行结合,由此看来金属团簇可能有较多的吸氢位置。因此,本文仅接着对团簇Al_(15)在储氢方面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得到了第三个结论:(3)Al_(15)可以吸附5个H_2分子,储氢密度为2.43wt%。在A115的15个原子之中:除去中心原子,只有10个原子在点位与被解离的H原子进行结合,其中一个Al原子对应吸附一个H原子;这5个被吸附的H_2分子满足在常温常压下释放的条件。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 金属团簇 储氢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前言10-11
  • 1.2 氢经济综述11-13
  • 1.2.1 氢能的优势11
  • 1.2.2 氢气的制备11-12
  • 1.2.3 氢能的应用12-13
  • 1.3 储氢现状13-18
  • 1.3.1 理想储氢的标准13-14
  • 1.3.2 固体储氢材料的分类14
  • 1.3.3 物理方式储氢14-16
  • 1.3.4 化学方式储氢16-17
  • 1.3.5 准分子方式储氢17-18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18-20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0-28
  • 2.1 引言20
  • 2.2 理论依据20-21
  • 2.3 理论内容21-27
  • 2.3.1 Thomas-Fermi-Dirac理论22-23
  • 2.3.2 Hohenberg-Kohn定理23-24
  • 2.3.3 Kohn-Sham方程24-25
  • 2.3.4 局域密度近似25-26
  • 2.3.5 广义梯度近似26
  • 2.3.6 杂化密度泛函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Cp_2V_2和Cp_2Cr_2的结构性质分析28-37
  • 3.1 引言28-29
  • 3.2 计算方法29-30
  • 3.3 结果讨论30-36
  • 3.3.1 Cp_2V_2的几何构型30-31
  • 3.3.2 Cp_2V_2的分子稳定性31
  • 3.3.3 Cp_2V_2的电子结构31-33
  • 3.3.4 Cp_2Cr_2的几何构型33-34
  • 3.3.5 Cp_2Cr_2的分子稳定性34-35
  • 3.3.6 Cp_2Cr_2的电子结构35-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Cp_2V_2和Cp_2Cr_2的储氢性能分析37-53
  • 4.1 引言37
  • 4.2 计算方法37-38
  • 4.3 结果讨论38-52
  • 4.3.1 Cp_2V_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38-41
  • 4.3.2 Cp_2V_2储氢体系的结合能41-43
  • 4.3.3 Cp_2V_2储氢体系的动力学43-44
  • 4.3.4 Cp_2V_2储氢体系的稳定性44-45
  • 4.3.5 Cp_2Cr_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45-48
  • 4.3.6 Cp_2Cr_2储氢体系的结合能48-49
  • 4.3.7 Cp_2Cr_2储氢体系的动力学49-51
  • 4.3.8 Cp_2Cr_2储氢体系的稳定性51-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Al_(15)的结构性质和储氢性能分析53-63
  • 5.1 引言53-54
  • 5.2 计算方法54
  • 5.3 结果讨论54-61
  • 5.3.1 Al_(15)的几何构型54-56
  • 5.3.2 Al_(15)的稳定性56
  • 5.3.3 Al_(15)的电子结构56-58
  • 5.3.4 Al_(15)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58-60
  • 5.3.5 Al_(15)储氢体系的结合作用60-61
  • 5.3.6 Al_(15)储氢体系的稳定性61
  • 5.4 本章小结61-63
  • 总结与展望63-65
  • 总结63-64
  •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杨炜栋,资剑,陈开泰,李郁芬;铜团簇几何结构和结合能的半经验理论研究(Ⅰ)——嵌入原子法应用于金属团簇的理论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2 田东旭,郭向云;金属团簇在单晶表面的稳定性和扩散行为的Monte Carlo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3 潘洋;黄世萍;;组合对Ag-Rh双金属团簇熔化行为的影响[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5期

4 彭必先,赵翔;大小选择的金属支撑团簇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0年03期

5 李爱芝;李盛凤;庄培栋;高亚臣;陈贤帅;;两种金属团簇材料的非线性吸收的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6 陈莹;王秀英;赵俊卿;;小尺寸金属团簇熔化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11期

7 林玉春,黄斌,谭凯,林梦海,张乾二;过渡金属团簇Cr_n结构的理论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王怀兴;刘勇;智先行;池贤兴;;全金属团簇Be_3~(2-)芳香性的理论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常青;郑和根;王燕;赵利;;六棱柱型金属团簇化合物Mo_2Ag_4S_8(dppy)_4的合成与非线性光学性质[J];化学学报;2009年21期

10 王芳;;密度泛函方法研究Ru_n(n=9~26)金属团簇[J];贵金属;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长辉;周剑峰;韩民;王广厚;;基于贵金属团簇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葛云程;赵朝中;;嵌埋碱金属团簇的形成与形态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许长辉;周剑峰;韩民;王广厚;;基于贵金属团簇阵列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宋瑛林;;金属团簇化合物的非线性折射转化性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李喜波;罗江山;唐永建;吴卫东;;金属团簇实验相关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6 田维全;葛茂发;孙政;王殿勋;;金铂双金属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茹;高学云;;贵金属团簇探针用于生物成像及检测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8 刘茹;王亚玲;高福平;高靓;高学云;;贵金属团簇探针用于活细胞膜蛋白的原位标记及定量检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9 吴夏;蔡文生;邵学广;;改进的自适应免疫优化算法用于Cu-Au团簇的结构优化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娴;林梦海;张乾二;;二元过渡金属团簇M_4Co_4(M=V、Nb)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海丽;贵金属团簇与碳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与物性调控[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潘洋;纳米尺度金属团簇结构与熔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3 连科研;金属团簇在能源应用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玲;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He在金属中的行为以及金属团簇结构、生长动力学过程[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梅;双金属团簇磁性与氢化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王保如;二元过渡金属团簇的结构与磁序[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宪;富G/C寡核苷酸引导合成亚纳米金属团簇及催化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8 王晓春;表面上有序排列的金属团簇:电子结构和稳定性[D];厦门大学;2007年

9 马文强;金属团簇的电子结构、吸附和ORR特性[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10 袁士俊;碳纳米管与过渡金属团簇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鸿;小体系贵金属团簇吸附CO等分子的催化机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郭庆;金属团簇磁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张兰春;Cu-Pt/TiO_2-NB双金属催化剂的构建及其光催化和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张菁菁;含Al混合金属团簇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5 梁小刚;Gupta势混合金属团簇熔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6 曾文平;贵金属团簇的结构和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7 孟勇;夹心型双金属茂合物及金属团簇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8 陈楚;分子动力学模拟金属团簇的预熔化[D];新疆大学;2006年

9 王洪博;碳纳米结构支撑金属团簇的理论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10 董斌;金属团簇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72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72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