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9:34
本文关键词: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荧光探针 芴类衍生物 吡啶类衍生物 金属离子 选择性识别
【摘要】:近年来,荧光分子探针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受到了科学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工作者通过设计合成理想的荧光分子探针对阴离子、金属阳离子以及中性分子进行分析和检测。在各种发光材料中,芴及其衍生物具有较高的光和热稳定性,合成简便且易于修饰,并且具有较宽的能隙,是一种常见的发蓝光的材料。本文以芴类基团为母体,吡啶类基团为识别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的金属阳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并且获得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结果。主要内容如下:设计并合成了基于N-(2-甲基吡啶)胺修饰的二苯芴荧光分子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该探针化合物对15种不同金属阳离子的识别作用。研究表明在DMF-水(1:1,v/v,pH=7.0)溶剂体系中,该探针化合物对Hg2+和Cu2+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并且配位结合的化学计量比均为1:1。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其配位识别Cu2+时,不仅稳定结合常数值高,抗干扰性强,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Cu2+浓度的改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于环境中定性及定量检测。设计并合成了基于N,N-双(2-甲基吡啶)胺修饰的二苯芴荧光分子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测试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考察了该探针化合物对15种不同金属阳离子的识别作用。研究表明同样在DMF-水(1:1, v/v, pH=7.0)溶剂体系中,该探针化合物对Ni2+和Cu2+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并且配位结合的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和1:2。相比Cu2+,当其配位识别Ni2+时,稳定结合常数值高,抗干扰性强。通过荧光光谱分析,该探针化合物的相对荧光强度与Cu2+和Ni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并且符合Stern-Volmer淬灭方程。
【关键词】:荧光探针 芴类衍生物 吡啶类衍生物 金属离子 选择性识别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X83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35
- 1.1 引言11
- 1.2 荧光的研究背景及发光机理11-13
- 1.2.1 荧光的研究背景11-12
- 1.2.2 荧光的发光机理12-13
- 1.3 影响荧光的主要因素13-15
- 1.4 有机荧光分子探针简介15-28
- 1.4.1 荧光分子探针的构造16-24
- 1.4.1.1 荧光基团17-20
- 1.4.1.2 连接体20
- 1.4.1.3 识别基团20-24
- 1.4.2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24-28
- 1.5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内容28-31
- 1.5.1 选题背景28-30
- 1.5.2 研究内容30-31
- 参考文献31-35
- 第二章 基于N-(2-甲基吡啶)胺修饰的二苯芴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5-58
- 2.1 引言35-37
- 2.2 实验部分37-43
- 2.2.1 主要试剂37-38
- 2.2.2 主要仪器38
- 2.2.3 合成部分38-42
- 2.2.3.1 合成路线的设计38-39
- 2.2.3.2 单体荧光基团的合成39-40
- 2.2.3.3 目标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40-42
- 2.2.4 测试部分42-43
- 2.3 结果与讨论43-54
- 2.3.1 目标荧光分子化合物的结构表征43-45
- 2.3.2 金属离子测试研究45-54
- 2.3.2.1 探针化合物对各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45-48
- 2.3.2.2 含水量对探针1a识别Hg~(2+)和Cu~(2+)的影响48-49
- 2.3.2.3 Hg~(2+)和Cu~(2+)对探针化合物1a的影响49-51
- 2.3.2.4 探针1a与Hg~+和Cu~(2+)结合计量比的测定51-52
- 2.3.2.5 探针1a的配位机理分析52-53
- 2.3.2.6 探针1a的淬灭机制分析53-54
- 2.4 本章小结54-56
- 参考文献56-58
- 第三章 基于DPA基团修饰的二苯芴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58-80
- 3.1 引言58-60
- 3.2 实验部分60-66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60-61
- 3.2.2 合成部分61-65
- 3.2.2.1 合成路线的设计61-62
- 3.2.2.2 单体荧光基团的合成62
- 3.2.2.3 目标探针化合物的合成62-65
- 3.2.3 测试部分65-66
- 3.3 结果与讨论66-76
- 3.3.1 目标荧光分子化合物的结构表征66-67
- 3.3.2 传感性能测试研究67-76
- 3.3.2.1 探针化合物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67-71
- 3.3.2.2 含水量对探针2a识别Ni~(2+)和Cu~(2+)的影响71-72
- 3.3.2.3 Ni~(2+)和Cu~(2+)对探针化合物2a的影响72-73
- 3.3.2.4 化学结合计量比的测定73-74
- 3.3.2.5 探针化合物2a的配位机理分析74-75
- 3.3.2.6 探针化合物2a的淬灭机制分析75-76
- 3.4 本章小结76-78
- 参考文献78-80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80-83
- 4.1 总结80-81
- 4.2 展望81-83
- 致谢83-84
- 附图84-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霍延平;方小明;黄宝华;张q;聂晓李;曾和平;;芴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2年07期
2 李英奇;彭雨春;;合成芳基硼酸及其酯的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6年03期
3 梅明华,吴世康;一种用于识别肌酸酐分子的荧光化学敏感器[J];化学学报;2002年05期
4 罗先金,黄德音,宋健,程侣柏;新型香豆素荧光染料的合成及应用[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1年06期
5 梅明华,吴世康;N-萘甲基多乙撑多胺类荧光化学敏感器[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6 张建成,刘新厚;烯烃亲电加成定位理论的发展[J];化学教育;1980年05期
7 张建成,刘新厚,刘若庄;烯烃亲电加成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非共轭烯烃加成速度的控制因素[J];科学通报;1980年12期
8 张建成;刘新厚;刘若庄;冯文林;;烯烃上甲基的电子效应[J];化学通报;198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峥;几种新型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3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883526.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