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一维纳米结构 硅纳米棒 多色荧光 生物成像 发光二极管
【摘要】:硅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和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易修饰性。其中,一维功能化硅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以及在光电子学以及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在一维硅纳米结构的研究领域中,关于一维硅纳米结构的发光性能报道较少,这主要受限于一维硅纳米结构的制备工艺。而一维荧光硅纳米材料较为复杂的制备方法以及较低的量子效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设计新型一维荧光硅纳米结构为研究目标,发展了一种微波辅助合成具有荧光性质的一维硅纳米棒的方法,研究一维硅纳米结构与荧光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初步应用于生物成像和发光二极管的相关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微波辐射的方法,在150摄氏度和60分钟反应条件下,简便、可控地制备得到具有独特荧光性质的一维荧光硅纳米棒。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了不同长度(100-250 nm)一维硅纳米棒的制备,并通过对不同反应阶段的样品进行表征来探究一维硅纳米棒的生长过程与机理。(2)对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理化性质进行系统表征,并发现所制备的一维荧光硅纳米棒兼具较强的荧光(荧光量子效率为15%)、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维荧光硅纳米棒与HeLa细胞共同孵育48小时后,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以及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的荧光光谱(在390-560 nm激发波长的激发下可以实现荧光发射波长在450-600 nm之间的调控)。(3)基于所合成一维硅纳米棒独特的荧光性质,将一维硅纳米棒作为生物荧光探针用于多色荧光细胞成像和活体成像。此外,制备得到的一维硅纳米棒具有较强的荧光稳定性(经过400分钟高强度紫外光照射后,荧光强度保持稳定)。因此,进一步将一维荧光硅纳米棒作为光转换层,并探索其在白光发光二极管领域的应用前景。综上,我们发展了一种通过微波辅助制备荧光硅纳米棒的方法,并利用所得硅纳米棒激发波长依赖的荧光性质和较强的荧光稳定性,将荧光硅纳米棒作为荧光探针和光转换层初步应用于多色荧光成像和构建白光发光二极管。因此,这项应用基础研究也为设计一维荧光硅纳米材料提供了可行性的研究基础,并进一步推动了一维荧光硅纳米材料在光学领域的相关应用研究。
【关键词】:一维纳米结构 硅纳米棒 多色荧光 生物成像 发光二极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13.72;TB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9
- 1 概述11-12
- 2 一维硅纳米材料的发展12-23
- 2.1 硅纳米线12-19
- 2.1.1 硅纳米线的特性12-15
- 2.1.2 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15-19
- 2.2 硅纳米棒19-23
- 3 总结23
- 4 立题的依据、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23-25
- 4.1 立题的依据、意义23-24
- 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24-25
- 参考文献25-29
- 第二章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制备29-44
- 1 概述29-30
- 2 实验部分30-32
- 2.1 实验试剂30
- 2.2 实验步骤30-31
- 2.3 仪器与表征31-32
- 3 结果与讨论32-40
- 3.1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反应机理模型32-33
- 3.2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形貌分析33-35
- 3.3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生长机理研究35-40
- 4 总结40
- 参考文献40-44
- 第三章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表征44-59
- 1 概述44
- 2 实验部分44-46
- 2.1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量子效率的测定44-45
- 2.2 仪器与表征45-46
- 3 结果与讨论46-56
- 3.1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荧光性质表征46-49
- 3.2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结构以及成份表征49-56
- 4 总结56
- 参考文献56-59
- 第四章 基于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生物成像以及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基础研究59-84
- 1 概述59-61
- 2 实验部分61-65
- 2.1 实验试剂61-62
- 2.2 实验步骤62-64
- 2.2.1 荧光硅纳米颗粒的合成62
- 2.2.2 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制备62
- 2.2.3 碲化镉量子点的制备62-63
- 2.2.4 硅纳米棒的荧光稳定性测试63
- 2.2.5 硅纳米棒的毒性测试63
- 2.2.6 多色体内与体外生物成像63-64
- 2.2.7 基于荧光硅纳米棒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构建64
- 2.3 仪器表征64-65
- 3 结果与讨论65-78
- 3.1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激发波长依赖性表征65-70
- 3.2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细胞毒性分析以及多色生物成像70-73
- 3.3 一维荧光硅纳米棒荧光稳定性表征以及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构建73-78
- 4 总结78
- 参考文献78-84
- 第五章 总结84-86
- 1 论文总结84-85
- 2 论文创新性与研究展望85-86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86-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伯垠;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中南工业大学加强基础研究的调查[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0年01期
2 杨庆;开展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1994年03期
3 谢高阳;对基础研究的一种观点[J];化学通报;1995年10期
4 梁文平;基础研究与今日中国化学[J];大学化学;2003年06期
5 郭叙彤;“高气压下强电场电离气体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及相关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J];交通环保;2004年05期
6 耀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巨资重点扶持基础研究[J];粉末冶金工业;2006年04期
7 胡明晖;;上海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J];分析化学;2012年04期
9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关于申请“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的通知[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10 胡明晖;朱贤俊;;河南省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础研究列题[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泽;;核心还是科学文化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4:科技创新——科学优先还是技术优先[C];2007年
3 奉公;;论基础研究资金投入的拟成果购买体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国连杰;;职业化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关于我国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探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程津培;;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与化学的机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朱华新;;高校学报应重视基础研究论文的刊登[A];学报编辑论丛(第六集)[C];1996年
7 吴镭;杨晓春;;我国天然药物基础研究现状与趋势[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乔锦忠;;高校基础研究创新乏力的制度分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建中;常晓辉;张原锋;;新形势下黄河存在问题及基础研究方向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论坛文集[C];2008年
10 张春美;;上海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考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杨建芳/编译;对基础研究实行支持性公共政策的真正原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周家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要设定指标[N];文汇报;2010年
4 记者 齐芳;基础研究是工业发展的原动力[N];光明日报;2012年
5 石书德 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自身需要开展基础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科学发展观引领基础研究前行[N];光明日报;2012年
7 记者 王刚;将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N];宁夏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连晓东;基础研究要与应用研究并重[N];中国电子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郑讴 张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记者 张媛;加强对基础研究重点支撑[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先明;我国省域基础研究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夏松;我国基础研究基地若干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节艳丽;对日本战后基础研究发展与诺贝尔科学奖获得的历史考察[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严建新;基础研究中职业科学家的自利性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董金华;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社会契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友健;我国研发投入的绩效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杨菲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3 宋斌;一维荧光硅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李会;汽车电子微控制器KEA128的应用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葛国耀;国家战略性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郑春;基础研究模式转换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7 张端端;国家基础研究政策的执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李乐;中美基础研究政策比较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15年
9 梁敏;沿海开放区域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叶彩凤;综合型基础研究基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5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4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