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功能修饰与宽温域质子导电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21:27

  本文关键词: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功能修饰与宽温域质子导电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孔有机聚合物 宽温域 无水质子导电性 功能修饰


【摘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能量密度和超低排放的优势使其成为传统燃料最为理想的替代者,目前存在的Nafion质子交换膜的质子导电率可达10-1 S cm-1-10.2 S cm-1,但其工作条件却限制于60 ℃-80℃和98%的相对湿度的范围。迄今为止的多数研究都旨在于提高质子交换膜的温度范围,而忽略了在提高其可运行温度来解决CO中毒的问题的同时保证其在低温下可稳定运行,以减少开始工作时的能耗以及在低温条件下的正常工作。本课题组曾进行了关于负载咪唑的多孔聚酰亚胺聚合物质子导电的研究,得到了在较宽温域下(-40℃-90℃)质子可稳定传输的交换膜,但是还是存在着可操作温度不够高,而无法克服CO中毒的不足。因此本文采用具有高稳定性的多孔有机聚合物框架和负载具有较高沸点的客体分子来得到宽温域的质子交换膜。通过选用正四面体型的四苯基甲烷为前体,向主体有机框架中引入不同的芳香基官能团,合成出正四面体型构型的聚-四(4-(9H-咔唑基))苯基甲烷和聚-四(4-苯基)苯基甲烷(POP-1和POP-2)。再在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孔结构中引入咪唑或1,2,3-三氮唑客体分子,得到具有无水质子导电性的功能化多孔有机聚合物(Im@POP-1、Im@POP-2和Tr@POP-1).其中,Im@POP-1和Im@POP-2表现出高温的无水质子导电性(30℃-200℃),在200℃的无水质子导电率分别为1.92×10-4 S cm-1和7.78×10-4 S cm-。Im@POP-1和Im@POP-2的Ea值分别为0.19 eV/0.56 eV和0.34 eV/0.63 eV,其质子传导机理均分别属于Grotthuss机理和Vehicle机理。而Tr@POP-1则表现为少见的低温的无水质子导电性(-30℃-110℃),在-30℃的无水质子导电率为2.70×10-7S cm-1,而在110℃时的无水质子导电率为4.88×10-5S cm-1。其Ea值为0.14 eV/0.38 eV,质子传导机理属于Grotthuss机理,其中0.14 eV的Ea值在多孔材料中是最小的。总之,本论文通过改变主体多孔有机聚合物框架和客体有机分子得到了宽温域的无水质子交换膜,扩展了多孔有机聚合物的质子传导温度,拓宽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孔有机聚合物 宽温域 无水质子导电性 功能修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4;O63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1
  • 绪论11-31
  • 0.1 质子交换膜的概述11-12
  • 0.2 质子传导机理12-13
  • 0.3 质子交换膜的种类13-28
  • 0.3.1 线型聚合物13-15
  • 0.3.2 氧化石墨烯15-16
  • 0.3.3 金属有机框架/多孔配位聚合物16-24
  • 0.3.3.1 向骨架上引入功能性基团16-17
  • 0.3.3.2 将客体分子引入到空腔内17-24
  • 0.3.4 共价有机框架24-27
  • 0.3.5 多孔有机-聚合物27-28
  • 0.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目的28-31
  • 第一章 Im@POP-1的合成、结构表征和质子传导研究31-49
  • 1.1 引言31
  • 1.2 仪器与试剂31-33
  • 1.2.1 实验仪器31-32
  • 1.2.2 实验试剂32-33
  • 1.3 合成33-36
  • 1.3.1 四-(4-(9H-咔唑基)苯基)甲烷的合成33-35
  • 1.3.2 POP-1的合成35
  • 1.3.3 Im@POP-1的合成35-36
  • 1.4 结果与讨论36-48
  • 1.4.1 气体吸附36-37
  • 1.4.2 热重分析37-38
  • 1.4.3 红外光谱分析38-39
  • 1.4.4 粉末衍射分析39-40
  • 1.4.5 相变分析40-41
  • 1.4.6 紫外-可见分析41-42
  • 1.4.7 形貌分析42
  • 1.4.8 质子导电性42-48
  • 1.4.8.1 质子导电率43-47
  • 1.4.8.2 活化能47-48
  • 1.5 本章小结48-49
  • 第二章 Tr@POP-1的合成、结构表征和质子传导研究49-61
  • 2.1 引言49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49-50
  • 2.2.1 实验仪器49-50
  • 2.2.2 实验试剂50
  • 2.3 Tr@POP-1合成50-51
  • 2.4 结果与讨论51-60
  • 2.4.1 气体吸附51
  • 2.4.2 热重分析51-52
  • 2.4.3 红外光谱分析52-53
  • 2.4.4 相变分析53-54
  • 2.4.5 紫外-可见分析54
  • 2.4.6 形貌分析54-55
  • 2.4.7 质子导电性55-60
  • 2.4.7.1 质子导电率55-59
  • 2.4.7.2 活化能59-60
  • 2.5 本章小结60-61
  • 第三章 Im@POP-2的合成、结构表征和质子传导研究61-77
  • 3.1 引言61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61-63
  • 3.2.1 实验仪器61-62
  • 3.2.2 实验试剂62-63
  • 3.3 合成63-64
  • 3.3.1 POP-2的合成63-64
  • 3.3.2 Im@POP-2的合成64
  • 3.4 结果与讨论64-75
  • 3.4.1 气体吸附64-65
  • 3.4.2 热重分析65-66
  • 3.4.3 红外光谱分析66-67
  • 3.4.4 粉末衍射分析67-68
  • 3.4.5 相变分析68-69
  • 3.4.6 紫外-可见分析69-70
  • 3.4.7 形貌分析70
  • 3.4.8 质子导电性70-75
  • 3.4.8.1 质子导电率71-74
  • 3.4.8.2 活化能74-75
  • 3.5 本章小结75-77
  • 结论77-79
  • 附录179-81
  • 附录281-85
  • 参考文献85-95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5-97
  • 致谢97-99
  • 个人简历99-100
  • 附件100-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治清;;有机聚合物的交联结合方法(一)[J];国外聚烯烃塑料;1981年02期

2 武兆圆;;改善造纸滤水和留着的有机聚合物已申请专利[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3年03期

3 孙凤仙;颜广炅;姚伟;何耀祖;;“铝及铝合金有机聚合物喷涂膜”国内外标准探析[J];表面技术;2012年06期

4 黄棋尤;;有机聚合物交联方法[J];国外聚烯烃塑料;1981年02期

5 黄棋尤;;有机聚合物的交联方法[J];国外聚烯烃塑料;1981年02期

6 黄治清;;有机聚合物的交联结合方法(二)[J];国外聚烯烃塑料;1981年02期

7 黄治清;;有机聚合物的交联结合方法(三)[J];国外聚烯烃塑料;1981年02期

8 陈敏元;导电性有机聚合物的电解合成及其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2期

9 ;最具金属特性的有机聚合物[J];化工新型材料;1993年03期

10 李桂林;;有机聚合物化学结构与烧蚀隔热性的关系[J];涂料工业;198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阿临;张洪波;雷仁方;崔占臣;刘运涛;张大明;衣茂斌;;基于法-珀腔的有机聚合物薄膜的电光测量[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金长清;王敬伯;徐征;蔡举新;;准一维有机聚合物的电子自旋共摄波谱[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3 王婉秋;王刚;陈建刚;郝郑平;刘忠文;刘昭铁;;利用傅克反应制备多孔有机聚合物及其表征[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楼祺洪;;发光聚合物在光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孟明瀚;陆冬梅;曾艳艳;牛淑蓉;陈明;;印刷线路用环氧有机聚合物导体浆料的应用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学会华中地区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鸿钧;马立平;杨清传;陈慧英;薛增泉;庞世谨;;有机聚合物CPU的结构形态[A];第四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路新慧;;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形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C];2014年

8 邱凤仙;曹国荣;杨冬亚;蒋艳;彭琼;;基于高热稳定性有机聚合物PI/DR1热光性能的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9 种丹丹;林蔚然;张洁;宛新华;;基于电荷转移的多酸/有机聚合物超分子杂化组装体的构筑[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10 杨剑;方方;徐华华;楼成飞;莫晓亮;邢晓艳;孙大林;陈国荣;李潞瑛;赵有源;;一种具有自增强效应的有机光折变体系[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有机聚合物用偶联剂开发成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王楠;澳大利亚用粉煤灰制造防火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0年

3 记者王燕宁通讯员周虹;宽带光折变存储材料体系首创成功[N];科技日报;2002年

4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许颖 胡燕娟;有机聚合物电池研究获973立项[N];广东科技报;2014年

5 王俊鸣;成为领先者而不是追随者[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申长江;微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进昆;电光有机聚合物光波导调制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雨薇;多孔有机聚合物骨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周见红;有机聚合物电光特性及器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周印华;有机聚合物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分子结构,表面形貌与新型器件结构[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步峰;微孔有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亚琳;电子关联效应对有机聚合物光电特性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沁芳;四苯甲烷基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与气体选择性吸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许博;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单茂铬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夏莹莹;含二氧化碳吸附活性位点的微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武传光;基于三嗪基功能性多孔有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胡佳骥;含咪唑阳离子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咪唑单体的发光性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文颖秀;阴极修饰层对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张彪;富氮微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CO_2吸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冯妙娜;新型离子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5年

9 王晓敏;富氮类多孔有机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柳钦;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功能修饰与宽温域质子导电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55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55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0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