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旋光性聚酰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基旋光性聚酰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旋光性聚酒石酰胺 酒石酸二乙酯 荧光手性识别 硫脲显色剂
【摘要】:本文首先以异佛尔酮二胺(IPDA)和手性单体酒石酸二乙酯(DETs)为原料,利用本体缩聚合成了旋光性的聚酒石酰胺(PITA),并通过手性试剂确定了PITAs的结构,研究了联萘酚(BINOL)对DETs和PITAs的荧光手性识别;还在Si02微球上引入了酒石酰胺结构和聚酒石酰胺结构,研究了它们的BINOL荧光手性识别;此外,合成了新型的硫脲显色手性识别剂(TUD),并以TUD对DETs进行紫外和显色手性识别和对PITAs的荧光手性识别。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以IPDA和手性单体DET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旋光性聚酒石酰胺PITA。此类PITA在极性大的溶剂如H2O、乙醇等中溶解性较好,难溶于THF、氯仿等极性小的溶剂,其Mn在10万以上,Mw在30万以上。通过旋光测试表明,PITAs的旋光度由单体DETs的8.90增大到60°左右,在合成PITA过程中酒石酸结构的构型得到了保持。此外还通过与手性试剂2-甲酰基苯基硼酸和S-a-苯基乙胺的反应及核磁表征,探讨了PITAs不对称结构。(2)利用BINOL为手性荧光识别试剂,研究了L-DET和D-DET在乙醇、氯仿、甲苯等中的手性识别,发现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乙醇中,BINOL不能手性识别DETs对映体;在弱极性溶剂氯仿或甲苯中,可以选择性识别手性DETs。同时研究了BINOL对L-PITA和D-PITA的荧光识别,发现L-PITA对荧光的淬灭作用强于D-PITA,由此可以手性识别L-PITA和D-PITA。并将手性物质L-DET、D-DET、L-PITA和D-PITA,分别偶联到被(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氨化的硅胶的上,研究了BINOL对不同构型酒石酰胺化硅胶载体的手性识别。(3)利用S-苯基乙胺和4-硝基苯硫代异氰酸酯常温搅拌反应24h,合成了新型硫脲手性显色识别剂TUD,对TUD进行了FT-IR、1H NMR等表征,其熔点在114.5~115.5℃间。研究了TUD对DETs手性显色及紫外识别,发现在DMSO溶剂中于358nnm处,TUD的吸光度随着D-DET浓度的变大明显降低,但L-DET随着浓度变大TUD吸光度减小不明显;在483nm处,随着TUD溶液中D-DET浓度的变大,吸收峰强度逐渐明显变大,而L-DET随着浓度变大无此现象;且随着D-DET浓度的变大,溶液逐渐由无色变为淡黄色,而加入L-DET后,溶液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由此可得出,TUD可以通过紫外和显色的手段识别L-DET和D-DET。此外还探讨了DMSO溶剂中以TUD对PITAs的荧光手性识别,L-PITA对TUD的荧光强度增强作用大于D-PITA,即TUD可以荧光手性识别L-PITA和D-PITA。
【关键词】:旋光性聚酒石酰胺 酒石酸二乙酯 荧光手性识别 硫脲显色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3.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绪论16-38
- 1.1 旋光性聚酰胺(PA)概述17-23
- 1.1.1 旋光性PA的结构和简介17
- 1.1.2 旋光性PA的合成方法概述17-23
- 1.1.3 旋光性PA的应用23
- 1.2 联萘酚(BINOL)及其衍生物对手性物质的识别23-30
- 1.2.1 荧光化学传感器及手性分子识别概述23-24
- 1.2.2 联萘酚及其衍生物对手性物质的识别概述24-30
- 1.3 硫脲显色剂对手性物质的识别30-35
- 1.3.1 硫脲及其衍生物概述30-32
- 1.3.2 硫脲显色剂对手性物质的荧光和显色识别32-35
- 1.4 本课题的提出35-38
- 第二章 旋光性聚酰胺PIT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38-66
- 2.1 实验方案38
- 2.2 实验所需药品及设备38-39
- 2.2.1 实验所需药品38-39
- 2.2.2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39
- 2.3 实验方法39-43
- 2.3.1 不同构型旋光性聚酒石酰胺PITAs的合成39-40
- 2.3.2 不同构型的PITAs模拟物(PITA-Simulant)的合成40
- 2.3.3 偶联手性单体DETs手性固定相的合成40-41
- 2.3.4 偶联旋光性聚合物PITAs手性固定相的合成41
- 2.3.5 待测溶液的配制41-43
- 2.3.6 测试所需手性固定相的制备43
- 2.3.7 核磁识别手性化合物的反应43
- 2.4 分析测试方法43-45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43
- 2.4.2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43
- 2.4.3 凝胶渗透色谱测定43-44
- 2.4.4 熔点的测定44
- 2.4.5 溶解性测试44
- 2.4.6 旋光度测试44
- 2.4.7 荧光测试44-45
-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45
- 2.5 结果与讨论45-64
- 2.5.1 不同构型旋光性聚酒石酰胺PITAs的合成45
- 2.5.2 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分析45
- 2.5.3 溶解性表征分析45-46
- 2.5.4 旋光度表征结果分析46
- 2.5.5 PITA模拟物红外测试分析46-47
- 2.5.6 旋光性PITA红外测试分析47-48
- 2.5.7 旋光性PITA核磁测试分析48-49
- 2.5.8 核磁法识别手性物质测试分析49-59
- 2.5.9 BINOL识别手性物质荧光测试分析59-63
- 2.5.10 手性固定相XPS测试分析63
- 2.5.11 BINOL对手性固定相荧光手性识别63-64
-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64-66
- 第三章 硫脲显色剂(TUD)对旋光性聚酰胺(PITA)的影响及其研究66-78
- 3.1 实验方案66
- 3.2 实验所需药品及设备66-67
- 3.2.1 实验所需试剂与原料66-67
- 3.2.2 实验所需仪器与设备67
- 3.3 实验方案67-68
- 3.3.1 硫脲显色剂TUD的合成67
- 3.3.2 测试所需储备液和溶液的配制67-68
- 3.4 分析测试方法68-69
-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表征68
- 3.4.2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68-69
- 3.4.3 熔点的测定69
- 3.4.4 荧光测试69
- 3.4.5 紫外测试69
- 3.5 结果与讨论69-75
- 3.5.1 硫脲显色剂(TUD)红外测试分析69-70
- 3.5.2 TUD的~1H-NMR测试分析70-71
- 3.5.3 硫脲显色剂(TUD)对手性单体DETs的识别71-74
- 3.5.4 硫脲显色剂(TUD)对旋光性PITAs的识别74-75
- 3.6 本章小结75-78
- 第四章 结论78-80
- 参考文献80-84
- 致谢84-86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6-88
- 作者和导师简介88-90
- 附件90-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刚义;高妍;戴东升;崔箭;刘裕明;裴凌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用于蛋白对氨基酸手性识别的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2 刘昆元,王璞,王露,李郁章;对映体选择性化学传感器与手性识别载体研究[J];分析化学;1992年06期
3 虞斌,丁孟贤,周子南,吴盛容,王佛松;旋光性聚酰胺的合成、表征及其手性识别能力[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3年03期
4 胡晓允;单自兴;周忠强;;杂络合——手性识别的新方式[J];大学化学;2014年02期
5 牟其明,薛翠花,陈淑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手性识别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5期
6 卿光焱;刘顺英;何永炳;;基于杯[4]芳烃的手性识别[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7 杨祖幸;张文华;;二聚炔雌醇分子钳对氨基酸甲酯手性识别的理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8 吴弼东,谢剑炜;电喷雾质谱技术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年04期
9 赵志刚;;氨基甲酸酯型石胆酸裂口分子的手性识别性能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邢健敏;李芬芳;;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中扁桃酸的手性识别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晋卫军;;非除氧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云侠;尹秀丽;孔继烈;李剑利;郭媛;;自组装膜修饰纳米金胶的手性识别新方法探索研究[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冯婷婷;张昭;王煜;;非除氧室温磷光法手性识别辛可宁和辛可尼丁[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尤秀丽;叶农钦;陈秀琴;姚碧霞;王庆华;翁文;;分子模拟法在手性识别机理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5 翁文;姚碧霞;尤秀丽;詹峰萍;余光艳;;“手性识别盲区”及手性识别机理探讨的误区[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胡传江;冯志强;蒋佳s,
本文编号:97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7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