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免疫磁珠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布鲁氏菌免疫磁珠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布鲁氏菌 BCSP31 表面蛋白 克隆表达 免疫荧光 免疫磁珠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之一,属于二类传染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畜牧业迅猛蓬勃发展,使我国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以及对人的危害有所加重。近些年,布鲁氏菌病的大规模爆发极少,以小范围爆发为主,较分散,这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布鲁氏菌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同时影响着乳品、肉类等畜牧产业,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传统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布鲁氏菌程序复杂,耗时耗力,免疫磁性分离技术是将免疫学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磁珠特有的磁响应性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可以有效收集、浓缩大量样品中的少量病原微生物,对目的菌分离具有高分离率、高特异性、操作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等特点。因此本研究拟建立布鲁氏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并研究其在动物源性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菌株基因组中扩增到表面蛋白基因bcsp31,克隆至载体pJET1.2,然后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bcsp31,并将其转化至表达菌BL21(DE3)。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了31kDa的重组蛋白。重组BCSP31蛋白呈可溶性表达,表达量约占细菌可溶性蛋白46.3%。通过Ni-NTA亲和层析纯化了重组蛋白,纯化后的蛋白纯度约为94.7%。对BCSP31蛋白的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16 000以上,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与布鲁氏菌呈均阳性反应,说明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用重组蛋白BCSP31和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分别免疫家兔,获得布鲁氏菌多克隆抗体,制备免疫磁珠,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磁珠活化时间45 min,最佳抗体体积500μL,最佳偶联时间14 h,最佳磁珠用量20μL,最佳富集时间30 min,最佳洗涤液pH值7.4。分别用蛋白免疫抗体和羊布鲁氏菌M5免疫抗体包被磁珠,对10~109 CFU/mL的9个浓度梯度的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菌液进行捕获,涂TSB平板,37℃培养5 d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蛋白免疫抗体包被磁珠的检测限为104 CFU/m L,菌体免疫抗体包被磁珠的检测限为10 CFU/mL,说明布鲁氏菌菌体免疫抗体包被磁珠效果好于重组蛋白免疫抗体包被磁珠。用免疫磁珠对牛种布鲁氏菌弱毒株45/20、猪种布鲁氏菌疫苗株S2菌液进行捕获,结果显示免疫磁珠对不同种的布鲁氏菌均可检测。用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对牛奶和肉类样品进行人工模拟污染后,用免疫磁珠集菌后进行涂板培养,结果显示对污染样品的检测限为103CFU/mL,而直接用PCR进行检测的下限为104 CFU/m L,说明免疫磁珠结合平板培养的方法,不仅检测敏感性高于PCR方法,还可以直接分离到污染样品中的布鲁氏菌。本研究还利用获得的布鲁氏菌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布鲁氏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最终确定一抗二抗稀释倍数均为1:40,对不同浓度的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M5菌液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最低可在105 CFU/mL浓度的菌液中观察到呈特异性荧光的布鲁氏菌菌体,还可在2 h内完成动物脏器中布鲁氏菌的检测。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布鲁氏菌BCSP31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重组蛋白和布鲁氏菌菌体包被ELISA板,与免疫小鼠血清均呈阳性反应。用免疫抗体包被磁珠,建立了布鲁氏菌免疫磁珠检测方法,不仅检测敏感性提高,还可分离样品中的布鲁氏菌。间接免疫荧光法可以快速排查布鲁氏菌,大大节省实验时间,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则能更有效的检测样品中的布鲁氏菌,为市场检疫提供更为便捷的检验方法,对于重大卫生事件爆发的应急检测,也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 BCSP31 表面蛋白 克隆表达 免疫荧光 免疫磁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207.4;O65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8
- 1.1 布鲁氏菌9
- 1.2 布鲁氏菌病9-10
- 1.3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现状10
- 1.4 布鲁氏菌检测方法10-13
- 1.5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研究进展13-14
- 1.6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14-15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15-16
- 1.8 研究创新点16
- 1.9 研究内容16-18
- 2 材料与方法18-35
- 2.1 材料18-20
- 2.2 方法20-35
- 3 结果与分析35-47
- 3.1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bcsp31的构建35-36
- 3.2 重组蛋白BCSP31的表达与纯化36-38
- 3.3 重组蛋白BCSP31免疫原性研究38-40
- 3.4 布鲁氏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的建立40-43
- 3.5 布鲁氏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建立43-45
- 3.6 免疫磁珠检测模拟污染样品中的布鲁氏菌45-47
- 4 讨论47-49
- 4.1 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克隆表达47
- 4.2 布鲁氏菌BCSP31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47
- 4.3 布鲁氏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的建立47-48
- 4.4 布鲁氏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建立48-49
- 5 结论49-50
- 5.1 成功表达出布鲁氏菌表面蛋白BCSP3149
- 5.2 表达的重组蛋白BCSP31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49
- 5.3 建立了布鲁氏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技术49
- 5.4 建立了布鲁氏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49-50
- 参考文献50-56
- 作者简介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惠玉;谢荣珍;牛建军;;免疫磁珠捕获结合荧光PCR技术检测食品中黄曲霉菌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年10期
2 梁光明;刘阳;孙力军;王雅玲;徐德峰;刘唤明;罗林;陈宏;励建荣;;利用人免疫球蛋白构建免疫磁珠富集金葡菌条件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3 钟子清;熊勇华;赖卫华;许恒毅;山珊;陈奇;谢芳;余扬帆;;纳米免疫磁珠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J];食品科学;2013年23期
4 寇运同,雷质文,林修光,韩青,王雄,毛晓翔;用免疫磁珠捕集法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J];检验检疫科学;2001年06期
5 何磊;郭雅飞;李智洋;何农跃;;免疫磁珠的制备[J];化工时刊;2008年07期
6 徐礼源;谢秀红;吴武鑫;谷康定;;免疫磁珠检测水中f2噬菌体方法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4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丙秀;郭俊明;陈健;金之瑾;;三种用于富集循环血肿瘤细胞的免疫磁珠方法的比较[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季敬璋;吕建新;陆永缓;;免疫磁珠及尼龙毛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的比较研究[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季敬璋;吕建新;陆永绥;;免疫磁珠及尼龙毛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的比较研究[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闫绍荣;李强;俞石芳;;抗sFasL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吸附效果评价[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茂j 王彬;外周血中查恶性肿瘤细胞有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昱;应用免疫磁珠分离及LAMP技术快速检测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玉强;布鲁氏菌免疫磁珠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2 班艳娜;辣根过氧化物酶及免疫磁珠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闻一鸣;应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D];暨南大学;2013年
4 方璇;免疫磁珠纯化人呼吸道合胞病毒融合蛋白方法的建立[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喻伟;免疫磁珠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四全;水中病毒膜吸附洗脱和免疫磁珠吸附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郑敦武;纳米自组装免疫磁珠制备和干细胞分选技术建立[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钟子清;纳米免疫磁珠高效富集单核增生李斯特菌[D];南昌大学;2013年
9 杨悦熙;免疫磁珠结合荧光免疫层析在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郭慧芳;基于可重复使用免疫磁珠的抗体检测方法建立及可重复使用磁性微流体蛋白芯片初步设计[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8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98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