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钒M相水热制备及其结构和物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钒M相水热制备及其结构和物性研究
【摘要】:二氧化钒(VO_2)因为其特殊的接近室温可逆热致金属-半导体相变而广受关注,但是由于钒元素及其氧化合物的特殊性,单相均一的VO_2的制备有一定困难。本文以偏钒酸铵和草酸为主要原料,通过水热-退火两步法制备得到了一组关于退火温度和一组关于退火时间的VO_2纳米粉末样品。通过XRD、XPS、DSC、RS、R-T和红外IR来进行表征VO_2样品的结构和物性,并对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总结。对以退火温度为研究对象的VO_2系列样品研究发现:水热制备得到的前驱物为VO_2(B)相,对前驱物进行退火,退火温度在500℃左右转变为VO_2(M)相,并在550℃时转化完全,继续提高温度则逐渐氧化生成V6O13杂相。而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晶体质量逐步提高,样品晶粒尺寸也单调增大,相变回线宽度降低。在550℃时相变积分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获得最佳的电阻-温度热致相变回线。因而550℃为最佳热处理温度。另外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在大气下可被氧化,氧化后电学性能降低。对以退火温度为研究对象的VO_2系列样品研究发现:前驱物在550℃下退火不同时间(3h、6h、12h和24h)得到产物在XRD下均呈现单一的VO_2(M)相。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晶粒的平均尺寸的显著增大,热致相变回线的宽度降低,相变潜热绝对值逐渐减小,VO_2样品的相变温度降低。通过IR曲线的分析,样品相变中心温度随入射光波数升高而升高,3h样品最为明显;样品相变回线宽度增加、相变前后的光透过率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其中6h样品的光学性能最佳,达到2个数量级变化。综合所有数据分析,改变退火温度和时间可以控制VO_2样品的相纯净度和晶粒尺寸等结构,从而调控电学和光学等物性;550℃附近下退火6h左右的样品具有最好的光学性能,是水热-退火两步法的最优配置。
【关键词】:二氧化钒 水热合成 退火 光学透过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5.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28
- 1.1 引言9-10
- 1.2 二氧化钒VO_2的晶体结构和相变10-14
- 1.3 二氧化钒VO_2相变机理14-18
- 1.4 二氧化钒VO_2的制备方法18-22
- 1.4.1 二氧化钒VO_2纳米粉体的制备18-20
- 1.4.2 二氧化钒VO_2薄膜的制备20-22
- 1.5 二氧化钒VO_2的掺杂22-25
- 1.6 二氧化钒VO_2的应用25-26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26-28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26
- 1.7.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6-28
- 第2章 实验28-36
- 2.1 原料及仪器28-29
- 2.2 实验方法29-36
- 2.2.1 制备方法29-30
- 2.2.2 表征方法30-36
- 第3章 退火温度对VO_2制备的影响36-46
- 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36-38
- 3.2 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分析38-39
- 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39-41
- 3.4 变温拉曼特性表征(RS)分析41-42
- 3.5 电阻-温度曲线(R-T)分析42-44
- 3.6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退火时间对VO_2制备的影响46-57
- 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46-49
- 4.2 X射线光电子衍射(XPS)分析49
- 4.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49-51
- 4.4 红外吸收光谱(IR)分析51-55
- 4.5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长琦,方应翠,朱武,干蜀毅,王先路;二氧化钒相变分析及应用[J];真空;2001年06期
2 陈金民;黄志良;刘羽;王升高;;微波等离子体增强法合成氮杂二氧化钒[J];钢铁钒钛;2007年02期
3 施剑秋;顾广新;游波;周树学;;钨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和热致变色性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康晓春;赵颖;王胤博;杨修春;;二氧化钒制备与应用的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5 梁继然;胡明;王晓东;李贵柯;季安;杨富华;刘剑;吴南健;陈弘达;;纳米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红外光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8期
6 晏伯武;;二氧化钒薄膜的掺杂改性及制备[J];中国陶瓷;2009年10期
7 陈金民;黄志良;刘羽;;退火工艺对微波等离子制备氮杂二氧化钒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09年06期
8 刘东青;郑文伟;程海峰;张朝阳;;二氧化钒薄膜制备及其热致变发射率特性研究[J];红外技术;2010年03期
9 魏雄邦;蒋亚东;吴志明;廖家轩;贾宇明;田忠;;一种二氧化钒膜的新的生长模式[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1期
10 何山,韦柳娅,傅群,林晨,雷德铭,郑臣谋;二氧化钒和三氧化二钒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麦立强;陈文;彭俊锋;徐庆;朱泉;;二氧化钒纳米棒的合成与电导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齐济;宁桂玲;林源;仝慧娟;刘杰;刘红宇;;二氧化钒的制备条件与方法的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曾富强;叶勤;;二氧化钒薄膜光学性能的研究进展[A];薄膜技术高峰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华;肖秀娣;徐刚;柴冠麒;孙耀明;;二氧化钒薄膜的研究进展[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金良茂;方强;王友乐;陈凯;;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麦立强;陈文;祁琰瑗;余华;彭俊锋;;二氧化钒纳米棒的相迁移机理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刘向;崔敬忠;梁耀廷;;磁控溅射沉积掺钨二氧化钒薄膜研究[A];TFC’03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康利涛;高彦峰;罗宏杰;;聚合物辅助沉积热致变色二氧化钒VO_2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9 尹大川;许念坎;郑修麟;;二氧化钒薄膜的性质及应用前景[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毛黎;二氧化钒多相之谜被揭开[N];科技日报;2010年
2 首席记者 任荃;智能玻璃窗户“冷暖自知”[N];文汇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吕佳琪;会自动调节室温的玻璃[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4 刘凯瑞;英国发明智能玻璃[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技安;英国科学家发明新型阻热玻璃[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记者 陈丹 实习生 王若素;智能玻璃透光又隔热[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良;二氧化钒微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其机敏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许绍海;纳米二氧化钒和氧化石墨烯的水环境过程对其免疫毒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鑫;VO_2薄膜结构的热辐射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邱洪波;二氧化钒薄膜晶体结构的同步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熊瑛;硅基二氧化钒薄膜制备及在太赫兹开关器件方面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静;热致相变二氧化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5 丁飞;二氧化钒M相水热制备及其结构和物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江炜;钨掺杂纳米二氧化钒粉体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范晓曦;电场诱导二氧化钒薄膜相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赵碧辉;二氧化钒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太赫兹器件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蒋龙川;二氧化钒的制备及其相变特性研究[D];五邑大学;2014年
10 张芳;二氧化钒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4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02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