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本文关键词:卤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BiOX 光催化 溶剂热合成 罗丹明B 甲基橙
【摘要】:纺织业和工业排放的污水中包含非常多的有机污染物。一些环境专家指出,这些污染不仅会让全球气候变暖,而且会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为了消除这类污染,近年来科学家们为发展光催化材料做了大量的努力。二氧化钛作为传统的光催化材料在这些年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例如裂解水产生氢气、净化空气和废水、分解有机污染物。然而二氧化钛的带隙能是3.2eV,所以只能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被激发,这就大大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因此修饰二氧化钛或寻找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新颖光催化剂迫在眉睫。作为一个含有V VI VII三族元素的半导体材料,并且含有四方氟氯铅矿构造的卤化氧铋(BiOX,X=Cl、Br、I)引起了科学界的大量的关注,由于其含有特殊的电性能和光学性质可以用作光催化材料。因而,我们有必要去探寻一种简单的制备法来合成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效率,很强的稳定性而且可以被多次轮回使用的BiOX(X=Cl、Br、I)光催化材料。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出了一系列的BiOX光催化材料,并细致地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其形貌和性质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在没有任何表面活性剂参与的情况下,采取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出一系列片状BiOCl,样品的结晶性良好,片层厚度可以调节。得到的样品我们都通过XRD,SEM,SAED,HRTEM,N2吸脱附测试,DR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不管是在紫外光还是可见光的照射下,罗丹明B(RhB)都可以被方片状BiOCl分解。值得注意的是,BiOCl纳米片不光有很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而且在数次轮回使用后,依旧显示出优越的光催化活性。(2)具有3-D微球状结构的BiOBr通过使用二乙二醇(DEG)作为溶剂和软模板,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并深入探究了微球状BiOBr的形成机理,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光催化机理。引人注目的是,微球状BiOBr的比表面积较大,可达到55.93 m 2/g。除此之外,BiOBr微球在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MO)和RhB时都显示出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短短50分钟内降解MO的效率可达到98.10%,而降解98.64%的RhB仅仅需要30分钟。BiOBr微球有望作为高效光催化剂来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促进环境修复。(3)在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辅助下,用简单、温和的溶剂热方法制备出球状BiOI。并细致地研究了PVP的质量,Bi和I的摩尔比对生成BiOI的形貌和性质的影响。利用猝灭剂实验探究了球状BiOI的光催化机理。BiOI的光催化活性通过测试MO,RhB和亚甲基蓝(MB)的降解效率来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球状BiOI拥有优越的光催化性能,这将为处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BiOX 光催化 溶剂热合成 罗丹明B 甲基橙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35.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光催化技术概述11-15
- 1.1.1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背景11-12
- 1.1.2 光催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2-14
- 1.1.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14-15
- 1.2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15-19
- 1.2.1 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15-18
- 1.2.2 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18-19
- 1.3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19-21
- 1.3.1 水的净化19-20
- 1.3.2 空气的净化20-21
- 1.3.3 清洁能源的产生21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21-23
- 1.4.1 研究意义21-22
- 1.4.2 研究内容22-23
- 第二章 BiOCl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23-37
- 2.1 引言23
- 2.2 实验部分23-27
- 2.2.1 实验试剂及装置23-25
- 2.2.2 BiOCl催化剂的制备25
- 2.2.3 催化剂的表征25-26
-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26-27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7-36
- 2.3.1 BiOCl的物相分析27
- 2.3.2 BiOCl的形貌分析27-30
- 2.3.3 BiOCl的比表面积分析(BET)30-31
- 2.3.4 BiOCl的光学吸收性质31-32
- 2.3.5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32-34
- 2.3.6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34-35
- 2.3.7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能测试35-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微球状BiOBr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37-51
- 3.1 引言37-38
- 3.2 实验部分38-40
- 3.2.1 实验试剂及装置38-39
- 3.2.2 BiOBr催化剂的制备39-40
- 3.2.3 催化剂的表征40
- 3.2.4 光催化实验40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0-49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40-41
- 3.3.2 BiOBr的形貌分析41-43
- 3.3.3 BiOBr微球的形成机理43-44
- 3.3.4 样品的比表面积分析(BET)44-45
- 3.3.5 样品的光吸收性质45-46
- 3.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46-47
- 3.3.7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47-48
- 3.3.8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48-49
- 3.4 小结49-51
- 第四章 BiOI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51-63
- 4.1 引言51
- 4.2 实验部分51-54
- 4.2.1 实验试剂及装置51-53
- 4.2.2 BiOI催化剂的制备53
- 4.2.3 催化剂的表征53-54
- 4.2.4 光催化实验54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4-62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54-56
- 4.3.2 BiOI的形貌分析56-58
- 4.3.3 比表面积的分析(BET)58
- 4.3.4 样品的光吸收性质58-59
- 4.3.5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59-60
- 4.3.6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60-61
- 4.3.7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61-62
- 4.4 小结62-6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结论63-64
- 5.2 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3
- 致谢73-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木西丁·阿布拉;拜山·沙德克;木提拉·阿曼;阿斯叶古丽·吾布力卡丝木;刘静;;溶剂热法合成花朵状钴磁性粉体及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07期
2 陈哲;陈峰;徐娜;;溶剂热法合成单质铜纳米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谢木西丁·阿布拉;拜山·沙德克;木提拉·阿曼;买力坦·开来木;阿斯叶古丽·吾布力卡丝木;;溶剂热法合成链状钴亚微米球及特性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曹慧群;张一倩;樊先平;张欣鹏;胡居广;罗仲宽;刘剑洪;;铜铟镓硒粉体的溶剂热法合成及表征[J];硅酸盐学报;2011年07期
5 李增和,白海丹;两种三维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溶剂热法合成及反射光谱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孙建荣;;立方、中空状的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的低温溶剂热法合成与磁性研究(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8年00期
7 葛雷;丘泰;杨建;;溶剂热法合成六方氮化硼纳米晶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06期
8 王晶;杨巧珍;董平;张俊玲;;海绵状NiFe_2O_4团簇的合成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1年16期
9 朱永春;钱逸泰;;溶剂热法合成碳纳米材料[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军;韩晓春;田沃;王超;;溶剂热法合成PZT粉体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灵剑;陈萌;钱东金;;溶剂热法合成纳米Ag粒子及其表面拉曼增强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方静;范磊;郭荣;;硫化铟铜的溶剂热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肖旺钏;钟文雄;古宏晨;;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合成超顺磁纳米颗粒[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高海燕;张凯;程方益;陈军;;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Li_2FeSiO_4及其形成机理研究[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姚荣月;王霞;周文辉;武四新;;溶剂热法合成CuInS_2[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刘军;韩晓春;王超;;溶剂热法合成PZT粉体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7 王占义;刘平;王建春;付贤智;;溶剂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晶及其表征[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段鹤;郑毓峰;张校刚;孙言飞;董有忠;;溶剂热法合成二硫化钴(CoS_2)纳米粉体[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9 钟敏;韩高荣;赵高凌;翁文剑;杜丕一;沈鸽;;溶剂热法合成ZnS纳米线及机理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劲;弓志宏;韩琼琼;邹炳锁;;溶剂热法合成单晶Cu_3Bi_3S_7纳米棒及其光学性质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连峰;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金属钴及磁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静;溶剂热法合成磷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凌雅静;基于环三磷腈羧酸类配体构筑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3 许晓宁;卤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作贵;溶剂热法合成YAG:Ce荧光粉体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5 吴淼;二元溶剂热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阿尔帕提·依马木;水热法/溶剂热法合成Ni、Co磁性纳米粉体[D];新疆大学;2011年
7 李永德;溶剂热法合成铜锌锡硫纳米晶及其应用[D];山东大学;2012年
8 朱建国;溶剂热法合成LiFePO_4电极材料及表面活性剂OA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9 于兰;钽氧氟化合物及钽酸盐的合成与性质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王红妮;水热/溶剂热法合成纳米/微米结构金属硒化物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8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098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