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江大学》 2015年
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冯欢欢
【摘要】:茶叶成分种类繁多,主要成分包括: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种矿物质等。其中,茶多酚含有多个活性羟基,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类化合物过氧化。此外,茶多酚还具有抑菌和杀菌、延缓衰老、助消化、抗辐射等多种药理功效,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已经在食品、医药、日化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黄酮类化合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品或药品中获得,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均与茶叶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关。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很多茶产品,如:茶饮料、茶保健品、含茶食品等。但我国茶资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特别是低值茶和茶叶加工中的下脚料的利用率更低。因此,开发高效、廉价、绿色环保的适合工业生产的茶叶提取分离技术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用于茶叶提取分离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沉淀法、超声波法、微波法、生物酶解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但这几种方法都有其利弊,且大多方法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比较消耗人力物力,提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的有机溶剂,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机械化学法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中运用比较广泛,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而且还实现了用水提取一些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机械化学法包括超微粉碎和固相化学反应两部分:超微粉碎破碎植物材料细胞壁,增加颗粒比表面积,暴露有效成分,在物料表面形成新鲜切面;固相化学助剂在新鲜切面上与有效物质发生反应,有效成分被修饰,从而改变了有效成分的溶解特性,进而提高了这些成分在特定溶剂的溶出率。本课题以茶叶加工厂的下脚料——茶末为原料,以水为溶剂,采用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多酚和总黄酮,简化了提取工艺,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了茶叶原料利用率,为制茶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出了一条新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筛选出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的最佳助剂:然后,考察提取过程中各单因素对提取物提取率的影响;其次,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提取工艺;最后,与传统的热回流和超微粉碎提取法比较。试验结果如下:(1)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总黄酮和茶多酚的最佳助剂为Na2CO3 和 Na2B4O7与β-环糊精,Na2CO3和Na2B4O7的质量比为1:2,Na2B4O7起保护作用。(2)以Na2CO3和Na2B4O7为助剂,在研究了碱助剂含量、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和溶液pH等单因素对总黄酮和茶多酚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碱助剂含量、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茶末总黄酮和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建立了该工艺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可以对茶末总黄酮和茶多酚提取率进行很好地分析和预测;并确定了茶末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温度为50℃、溶液pH为4.0、乙醇浓度为40%、料液比1g/53mL、碱助剂含量6.3%,总黄酮提取率为9.08%;茶末茶多酚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3次、溶液pH为4.0、碱助剂含量为6.0%、乙醇浓度为32%、料液比1g/52mL,茶多酚提取率为28.98%。(3)以β-环糊精为助剂,蒸馏水为溶剂,从茶末中提取总黄酮和茶多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β-环糊精含量、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建立该工艺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该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可以对总黄酮和茶多酚提取率进行很好地分析和预测;并确定了茶末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g/61.83mLβ-环糊精含量8.27%、温度53℃,且在此条件下验证茶末总黄酮提取率为7.843%,接近预测值7.835%;茶多酚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β-环糊精含量8.41%、温度58℃、料液比lg/57mL,且在此条件下验证茶多酚提取率为27.96%,与模型预测理论值28.06%基本一致。(4)机械化学法与热回流提取法和超微粉碎提取法比较,发现:①在提取茶末中总黄酮的过程中,用40%乙醇和6.3%的碱助剂辅助提取,总黄酮提取率最高,达到9.08%:用蒸馏水热回流提取,总黄酮提取率最低,为7.635%;在此条件下,采用Na2CO3和Na2B4O7甫助提取,以20%乙醇为溶剂提取,总黄酮提取率最高达8.902%,而以水为溶剂提取时,总黄酮的提取率也能达到7.858%,综合比较,用醇提取比水提取的提取率增加不到1.3%。②在提取茶末中茶多酚的过程中,发现用32%乙醇和6.0%的碱助剂辅助提取,茶多酚提取率最高,达到28.98%;用p-环糊精辅助提取,茶多酚提取率也比较高,达到27.96%;用蒸馏水热回流提取,茶多酚提取率最低,为25.98%。因此,综合比较,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总黄酮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不仅提取率高,能耗低,且绿色环保。在实际生产中,从生产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S27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香;王水兴;范青生;;碱溶酸沉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2 杨巍;;咖啡碱的药理作用与开发利用前景[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4期
3 王朝瑾;马红青;陈温娴;;超临界萃取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与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4 谢蓝华;肖南;张嘉怡;江东文;杜冰;杨公明;;复合酶解辅助乙醇提取茶多酚工艺研究[J];茶叶科学;2013年01期
5 宋晓岚,邱冠周,杨华明;机械化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4年11期
6 陈金娥;杨雯婷;刘勇麟;张海容;;微波萃取-响应面法优化绿茶黄酮提取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7 伍璇;张媛;刘玉德;石学智;;各因素对超声辅助提取茶多酚的影响综述[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24期
8 杨四润;马燕;周红杰;;茶多酚的应用[J];农学学报;2011年04期
9 肖玫;杨丽琴;刘晓明;吴继群;;茶叶的营养与保健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12期
10 刘祖生,徐月荣,梁月荣,胡月龄;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HPLC分离鉴定[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艳妮;不同储存时间普洱茶的理化分析和抗氧化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天辉;黄泰松;邹克兴;许霭飞;;茉莉花茶提取物降低卷烟气中有害成分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杨言言;张铁铭;;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安徽罗汉尖老茶中咖啡因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吴晔;;苦丁茶的生化成分与保健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0期
4 王敏,姜莉,张为民;冬青叶绿素稳定性的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方丹;陆宁;;芹菜汁绿茶复合饮料的研制[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2年01期
6 沈强;孔维婷;于洋;司辉清;;国内外茶叶咖啡碱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10年01期
7 王彬;张士康;朱跃进;孙艳娟;李大伟;;超绿活性茶粉对小麦粉面团烘焙加工特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茶叶;2010年12期
8 吴亮宇;林金科;;茶多酚抗辐射研究进展[J];茶叶;2011年04期
9 张浩;刘亚云;;超细复合粒子的机械化学法制备与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10 王彬;朱跃进;张士康;潘秋月;;绿茶粉对月饼饼皮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成林;连钦明;王清发;;2004年中国粉体工业现状[A];2005年全国选矿高效节能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天辉;黄泰松;邹克兴;许霭飞;;茉莉花茶提取物降低卷烟气中有害成分的研究[A];广西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志东;矿渣水泥和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梁进;纳米茶多酚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孙怡;冬青苦丁茶多酚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秀莲;苦丁茶中熊果酸的分离纯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汪小钢;功能高分子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彭政;垃圾焚烧飞灰二噁英的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贾建刚;Fe_3Si基有序合金材料及其摩擦学与抗氧化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8 欧阳全胜;机械化学法制备氧化物陶瓷过程及动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李丹;机械活化黄铁矿粉体在不同介质中的界面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朱德文;用机采茶鲜叶加工速溶绿茶关键设备及技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苹;高纯度Ti_3Al粉末的制备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吕亚宁;茶叶中主要特征成分在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情况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惠丹;酶解—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波提取墨旱莲、桑白皮中总黄酮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银仓;废茶叶综合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淑霞;龙眼核中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优化与液质联用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6 南峰;Al_2O_3/Fe_3Si纳米复合粉体的制备与表征[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冰茹;机械化学法制备白云石/TiO_2复合材料的工艺及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李宏杨;冬青科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中熊果酸及其同类物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9 杨丽聪;咖啡碱和儿茶素组合对小鼠脂肪代谢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晓珍;基于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制取脱咖啡因茶工艺及品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永康;黄丽萍;彭绿春;;普洱茶综论[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2 吴耀辉;曾超珍;刘志祥;;微波提取苦丁茶中的黄酮类物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3 李林;;绿茶茶多酚超临界CO_2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张正竹,施兆鹏,宛晓春;萜类物质与茶叶香气(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关崇新,回瑞华,侯冬岩,王蕾;茶叶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程启坤;朱珩;刘维华;;茶叶中维生素C的高速液相测定法[J];中国茶叶;1984年03期
7 沈培和;;茶汤的pH值[J];中国茶叶;1985年03期
8 王华夫;;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J];中国茶叶;1989年02期
9 何国藩;林月婵;徐福祥;;普洱茶对人血压心率及脑血流图的影响[J];中国茶叶;1990年02期
10 张家荣;林鹤松;;茶叶中维生素E及其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茶叶;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朝烨;徐以盛;蒋志宏;汪国权;;室内空气中单萜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晓华;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品质变化及种类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银仓;废茶叶综合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周树红;成品普洱茶陈化机理及提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吕海鹏;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卢聪聪;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林硕;超声—微波协同逆流提取的工艺及设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7 潘宇;红茶香气成分分析及茶红素类物质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刘玲;普洱茶特征风味成分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9 陈维楚;超声协同静电场强化提取过程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邓志汇;液氮提取茶鲜叶的茶多酚及其降血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樱蕾;严建华;陆胜勇;李晓东;;钙基添加剂对机械化学法降解二恶英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5期
2 吴皓;陈诚;蒋丹宇;李强;;纳米铌镁酸铅机械化学法低温快速合成[J];无机材料学报;2010年05期
3 杨华明,邱冠周;搅拌磨机械化学法合成β-TCP粉末[J];化工冶金;1999年01期
4 林元华,翟俊宜,王海峰,蔡宁,南策文;机械化学法合成纳米ZnO粉体[J];无机材料学报;2003年03期
5 田丁;司伟;王修慧;高宏;翟玉春;;机械化学法合成铝酸镧粉体[J];分子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6 华伟刚;崔学民;陈拥军;;机械化学法合成纳米氧化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周虹;陈洪龄;;机械化学法降解2,4,6-三氯苯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1期
8 袁淑芳;李大刚;沈庆魁;陈珍萍;;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废茶渣中茶多酚工艺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9 ;下期主要信息[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3年02期
10 布林朝克;张邦文;邢瑞光;张奇伟;张胤;;机械化学法获得单相Fe_3O_4颗粒的热力学条件[J];金属矿山;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淑萍;齐凤林;;机械化学法合成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敖伟琴;曾燮榕;杨华明;杨武国;;机械化学法合成二氧化锡纳米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凤荣;侯万国;;机械化学法合成磁性类水滑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敖伟琴;杨华明;马晓翠;杨武国;;一种制备氧化锌纳米晶的新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卫樱蕾;机械化学法降解POP_s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欢欢;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陈诚;纳米铁电材料机械化学法低温快速合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洋;机械化学法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冠君;机械化学法合成功能羧酸类配合物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相关机构
>长江大学
>海南大学
>浙江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李冠君 >卫樱蕾
>陈诚 >王洋
>冯欢欢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机械化学法辅助提取茶末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0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3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