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的新型铋酸盐玻璃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稀土掺杂 铋酸盐玻璃 光纤放大器 上转换发光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和灵活的网络需求,如何提高现有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作为波分复用(WDM)系统重要设备的传统掺铒石英光纤放大器(EDFA)的带宽是非常有限的,怎样才能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光通信器件研究的主流。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发出新型的超宽带光纤放大器。一方面,可以通过寻找出新型的放大器玻璃材料代替传统的硅酸盐玻璃材料。与传统的硅酸盐玻璃相比,铋酸盐玻璃具有更加优异的特征,比如较高折射率、无毒性、较低的熔制温度、最小声子能量等,是应用于光放大器的一种极具前途的基质材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其他稀土离子以拓宽其发光波段。在本论文中,首次设计出了两种新型的多组分铋酸盐玻璃体系,分别为Li_2O-SrO-ZnO-Bi_2O_3(LSZB)和Li_2O-Na_2O-ZnO-MoO_3-Bi_2O_3(LNZMB)玻璃体系。通过稀土掺杂研究该体系在光放大器、激光器和上转换发光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所有玻璃样品都是通过高温熔融法制备而得,然后测试了样品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并运用Judd-Ofelt理论和McCumber理论对相关光谱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讨论。第一,通过分析未掺杂玻璃样品的拉曼光谱,可知本论文所设计的新型铋酸盐玻璃体系是一种很适合用作稀土掺杂的基质材料。第二,Er~(3+)掺杂的LSZB玻璃样品的荧光半高宽为78nm,在1535nm处的受激发射截面为 9.76 10~(-21) cm~2,两者的乘积达到了 761.28 10~-21 cm~2s,这一数值对于光放大器是尤为重要的,表明掺铒的LSZB玻璃体系具有较好的增益放大性能,是一种应用于宽带放大器的理想基质材料。第三,分析了Tm~(3+)离子掺杂的LSZB玻璃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在785nm激光器的泵浦下,在1.47mm附近观测到明显的荧光发射,且带宽约为112nm。最后,讨论了两种掺铒玻璃体系的上转换发光机制,发现其在549nm及659nm附近存在较强的上转换绿光和红光发射。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的两种稀土掺杂的新型铋酸盐玻璃体系在光放大器、激光器和上转换器件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tion and flexible network requirements, how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existing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The bandwidth of EDFAs, which is an important device in WDM WDMs, is very limited. How can we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At presen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develop a new UWB fiber amplifi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licate glass, bismuth glass has more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refractive index and non-toxicity. Low melting temperature, minimum phonon energy and so on, are a promising substrate for optical amplifiers. On the other hand, other rare earth ions can be introduced to broaden their luminescent band. Two new multicomponent bismuthate glass systems were designed for the first time. LNZMBs for Li2O-SrO-ZnO-Bi2O3S _ SZB) and Litix _ 2O-Na2O-ZnO-Moo _ 3-Bi2O3-Bi2O-BiO-Bi2O3S _ SZB _ _ _. Glass system. Rare earth doping is used to study the system in optical amplifier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laser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and som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All glass samples were prepared by high temperature melting method, and then the physical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The related spectra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using Judd-Ofelt theory and McCumber theory. First, the Raman spectra of undoped glass samples are analyze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ovel bismuth glass system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a suitable substrate for rare earth doping. The fluorescence half-width of the LSZB glass sample doped with Erni3) is 78nm. The excited cross section at 1535 nm is 9.76 10 ~ (-21) cm ~ (-2) 路cm ~ (2), and the product of the two is 761.28 10 ~ (-21) cm~2s. This valu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optical amplifiers. It shows that erbium-doped LSZB glass system has better gain amplification performance and is an ideal substrate material for broadband amplifiers.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of LSZB glass doped with Tm~(3 ions were analyzed. The obvious fluorescence emission was observed in the vicinity of 1.47mm under the pump of 785 nm laser. The bandwidth is about 112nm. Finally, the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mechanisms of two kinds of erbium-doped glass systems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trong up-conversion green light and red light emission near 549nm and 659nm. In summary, two kinds of rare-earth doped bismuthate glass system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optical amplifiers. Laser and up-converter have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1.719;TN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林锋;林健;孙真荣;李玉琼;李东卫;;掺铒TeO_2-Nb_2O_5-ZnO系统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J];功能材料;2008年10期
2 臧竞存,刘燕行,方方;钨酸钕单晶光谱及其上转换发光[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1期
3 李晓文,陈晓波,孙寅官;低浓度掺饵五磷酸盐非晶的上转换发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唐基冬;雷春华;王习婷;李承志;张友玉;;氧化钇(铒,镱)的合成及上转换发光[J];光谱实验室;2013年05期
5 马冬云;吕树臣;易玉峰;王莹;;铒镱共掺多金属氧酸盐合成及上转换发光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范叶霞;夏霏霏;俞泽民;候俊;田崇军;;镱浓度对钬镱双掺二氧化钛上转换发光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1年03期
7 刘晃清,秦冠仕,林海燕,秦伟平,张继森,赵丹,吴长锋,任新光,吕少哲;二氧化锆纳米材料中三价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S1期
8 刘恩周;樊君;胡晓云;侯文倩;;基于上转换发光的可见/近红外光催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工进展;2011年12期
9 高渊;曹天野;李富友;;具有协同表面配体的水溶性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用于活体淋巴结显像[J];无机化学学报;2012年10期
10 杨智杰;朱基千;周凯;;铒单掺和铒/镱共掺氟氧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莉;关彩虹;于孟斌;金亮;陈高云;;上转换发光技术在生化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2 陈大钦;王元生;余运龙;刘锋;黄萍;;钕掺杂的纳米结构玻璃陶瓷的红外激发紫外上转换发光[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冷雪松;徐玉恒;;三掺Nd:Yb:Ho:LiNbO_3中的能量上转焕发光[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3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C];2012年
4 刘熠;刘倩;冯玮;李富友;;上转换发光生物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邹先梅;刘熠;朱幸俊;姚立明;冯玮;李富友;;808nm激发的上转换发光纳米复合探针用于次氯酸的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6 赵谡玲;侯延冰;徐叙tb;;不同基质材料中铒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潘秀红;;悬浮技术制备稀土掺杂钛酸盐玻璃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伟;李娇;涂银勋;高当丽;田宇;郑海荣;;水热合成六方相NaYbF4:Pr3+晶体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朱幸俊;李富友;;多功能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复合结构用于小动物多模式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10 董浩;王也夫;李洋;张超;孙聆东;严纯华;;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的调控及其光敏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6分会: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恩海;Yb~(3+)/Mn~(2+)共掺杂钙钛矿氟化物ABF_3可调宽带上转换发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巩思宇;单晶钛酸铅纳米纤维的稀土掺杂、复合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商晓颖;飞秒光与连续光激发的掺Er~(3+)纳米材料上转换机制与操控[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崔越;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NaREF_4制备、优化及应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丁莎;Mn~(2+)掺杂钙钛矿三氟化物结构调控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艾华;飞秒激光激发稀土掺杂铌酸锂单晶的上转换发光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祝汉成;高亮度、高热稳定性及抗辐射稀土掺杂铝酸盐粉体上转换发光及其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郑克志;稀土掺杂微纳材料中高阶多光子上转换发光及其电子布居过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董斌;稀土掺杂氧化铝粉末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肖思国;稀土掺杂超微材料的制备与上转换发光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佳燕;光子晶体及金属银纳米颗粒增强稀土掺杂NaYF_4纳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雪娥;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红伟;含氧酸盐基质光转换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翟梓会;试验优化设计稀土离子掺杂钼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5 关莹;镱离子Yb~(3+)掺杂钒/钼酸盐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欣;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用于近红外光激发的光动力治疗联合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陶冶;销镱铥掺杂12CaO·7Al_2O_3的制备及上转换发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廖艳平;铒镱锂掺杂AZO陶瓷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潘云星;稀土掺杂Ba_(0.8)Sr_(0.2)TiO_3陶瓷的制备及其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徐艳玲;稀土离子(Yb~(3+),Tm~(3+),Er~(3+))共掺杂YAG单晶光纤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4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4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