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 碳纳米复合材料 石墨烯 碳纳米管 葡萄糖传感器 光催化 出处:《西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碳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广泛地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单质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晶体结构。近些年,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CNT)和二维的石墨烯(RGO)倍受国内外研究者们关注,形成了碳纳米材料的庞大的家族,已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纳米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稳定性好、导电性好、强度高、比表面积大和来源丰富等特点。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通过一定的途径结合而形成的材料。一般,复合材料会集中每一种组成材料的优点,成为具有某些独特性质的材料。虽然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具有许多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物化性质,但是单纯依靠其中一种碳纳米材料在实际的应用中总是存在着性能和结构上的局限性。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碳纳米材料的优良性质,扩宽碳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同时结合其它材料的优点,使不同的材料之间可以互补不足,扬长避短,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将至少一种碳纳米材料与其它纳米材料进行复合,制备出碳纳米复合材料,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为了探究碳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和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潜能,我们对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应用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制备了石墨烯—二茂铁的复合材料(RGO-Fc)用于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接着我们制备了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棒复合材料(CNT-TiO2)以及还原石墨烯—二氧化钛P25纳米复合材料(RGO-P25),将它们用于光催化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还原石墨烯(RGO)—二茂铁(Fc)复合材料的葡萄糖传感器。通过π-π堆积作用,制备出了RGO-Fc复合材料。将RGO-Fc复合材料与壳聚糖和葡萄糖氧化酶混合后修饰到金电极的表面,用于制备葡萄糖传感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射线能谱仪均用于表征该复合物的成功制备。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优异的选择性、较低的检测限和较宽的检测范围,且可以成功地运用到人体血清样本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并且可以与商业化的血糖仪相媲美。2、蓬松球形碳纳米管(CNT)-二氧化钛(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首次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蓬松的球形CNT-TiO2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该纳米复合材料,证实其形貌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参数来控制,这些参数包括反应时间、CNT用量和钛源浓度。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形貌分析,我们探讨了CNT-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了CNT-TiO2纳米复合材料能快速地降解污水中的亚甲基蓝,在经过紫外光照射70分钟后,其降解速率就可以达到93%。3、还原石墨烯—二氧化钛P25纳米复合材料(RGO-P25)的制备与应用。将氧化石墨烯与商业化的二氧化钛P25混合之后,在还原剂水合肼和抗坏血酸存在的条件下超声30分钟,使它们充分均匀地混合。然后在室温下放置8小时即可合成所需要的材料。紧接着将合成的RGO-P25纳米复合材料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洗涤之后进行冷冻干燥。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可以看到,该RGO-P25纳米复合材料是三维结构的,P25纳米颗粒被层层包覆在三维的石墨烯片层中间。该纳米复合材料能用于对甲醛气体的成功降解。
[Abstract]:Carbon nano - composites ( RGO - Fc )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 The 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fluffy spherical carbon nanotubes ( CNT ) - titanium dioxide ( TiO2 ) nano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one - 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NT - TiO2 nanocomposite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杨丹丹;聚合物/α-磷酸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与炭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孙斓珲;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织物增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葛春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重晶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9 赫玉欣;EVA-g-PU/OMMT/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9年
10 蔡水洲;铜/低密度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在模拟宫腔液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对铜离子的控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玉;纳米复合材料和酶放大构建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于丹;BaTiO_3基介电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超;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谭丽莎;功能化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Pb(Ⅱ)和Cr(Ⅵ)的选择性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6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9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5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