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
本文关键词: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科技大学》 2015年
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
郑晓明
【摘要】: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Storage, CCS)技术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其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CO2捕集工艺的巨大能耗,因而如何降低C02捕集能耗成为了CCS技术研发的焦点。化石燃料的化学链燃烧(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CLC)技术具有先天性的近零能耗捕集CO2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能量利用效率高、污染物质近零排放的特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然而,目前关于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大都以火力发电为应用对象,其系统多为在900℃以上高温下工作的串行流化床,因而存在着高温积碳与烧结以及流动磨损等导致的载氧体使用寿命过短以及系统密封性差等问题,使得化学链燃烧系统迄今仍未有实际的工程应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新工艺,并对Cu基载氧体的性能及循环寿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本文是以Cu基载氧体的利用为切入点的。Cu基载氧体具有氧化与还原均为放热过程的独特性质,该特性使得固定床的采用,以及氧化与还原过程不间断供热的实现成为可能,其缺点是金属Cu的熔点较低因而在高温下工作时易发生烧结。首先采用固定床反应器,TPR和热重分析仪测定了H2、CO和CH4与Cu基载氧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在与Cu基载氧体发生完全反应所需的最低温度上,H2和CO分别为300℃和225℃,而CH4则为650℃,还发现CH4与Cu基载氧体在550℃反应时会发生积碳。此外,通过测定在350℃和700℃下焙烧时载氧体的CO化学吸附量随焙烧时间的变化发现,Cu基载氧体在350℃焙烧温度下的化学吸附量明显大于700℃下的化学吸附量,且350℃下的化学吸附量随时间的下降趋势明显小于700℃下的化学吸附量随时间的下降趋势,说明通过降低工作温度可以抑制载氧体的烧结现象。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基于Cu基载氧体、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引入CH4预重整过程(包括CH4水蒸气重整和CH4二氧化碳重整)为特征的化学链燃烧新工艺,通过将CH4转化为H2和CO可大幅降低CH4进行化学链还原反应所需的温度,从而在根本上克服CH4与Cu基载氧体在反应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化学链燃烧新工艺可用于替代燃气中压、低压蒸汽锅炉、燃气热水锅炉以及导热油炉等,在实现清洁高效供热的同时,还可近零能耗捕集CO2,进而副产液体CO2。 本文基于该新工艺,以Cu为活性组分,以Al2O3或SiO2为惰性载体,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出了多种Cu基载氧体,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其反应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载氧体具有良好的初期反应活性,但由于受到活性组分饱和担载量的制约,其载氧率较低;而机械混合法可达到极高的载氧率,同时,通过将活性组分Cu粉的粒度控制在25~38μm的范围,并控制惰性载体颗粒的粒度明显小于载氧体颗粒的粒度,可得到良好的初期反应活性。两种机械混合法制备的Cu/SiO2-M和Cu-Ni/Al2O3-M的载氧率分别达到了0.167和0.177,并可在还原过程GHSV(H2)为200h-1、氧化过程GHSV(O2)为95h-1、入口温度500℃的条件下与H2和O2发生完全的反应,即当还原产物气中的H2和氧化产物气中的O2突破1%时,载氧体的还原利用率和氧化利用率分别达到了90%以上 本文还基于该工艺,在入口温度500℃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对Cu-Ni/Al2O3-M和Cu/SiO2-M的循环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Ni/Al2O3-M在氧化过程中的性能衰减明显,氧化利用率在第120次循环时降至27.7%。相比之下,Cu/SiO2-M的氧化利用率在第360次循环时仍维持在50%以上,但在第420次循环时降至30.6%。对于还原过程,Cu-Ni/Al2O3-M和Cu/SiO2-M的性能衰减均较轻微,Cu-Ni/Al2O3-M的还原利用率在120次循环后仍维持在86.8%,而Cu/SiO2-M在420次循环之后仍维持在80%左右。通过对循环后载氧体的XRD和SEM表征发现,载氧体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是载氧体颗粒发生了局部粉化、堆密并形成团聚块,团聚块内的反应气体扩散受阻,而团聚块的形成还使得载氧体填充床的压损增大从而导致反应气流分布不均。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劣化后载氧体再造粒的载氧体再生方法,并阐明了其再生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对劣化后的载氧体重新造粒可使填充床压损和载氧体利用率恢复到接近初期的水平。 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天然气集中供暖领域的、基于CO2化学吸收工艺、以化学链燃烧反应热的品质下降为代价的CO2热化学增压新技术,其作用是在不引起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下降的前提下,减少制取液体CO2时的CO2压缩功耗。CO2热化学增压的工作原理是,在常压和较高温度(高于供暖回水温度,一般为60℃)的吸收塔工作条件下,对还原产物气体进行CO2吸收,然后在加压和更高温度的再生器工作条件下,以高品质的化学链燃烧反应热为再生热源投入到再生器内换热器,对吸收富液进行再生。这样,在再生器顶部的冷凝器出口便可得到增压了的CO2。由于吸收反应的放热和再生器顶部冷凝器的水蒸气冷凝热均可由供暖回水来回收,因而该CO2增压过程实质上不存在热量的消耗,显然,该CO2增压过程的驱动力是化学链燃烧反应热品质的降低。 本文结合CO2热化学增压,对化学链燃烧新工艺系统进行了放大实验。以Ni基重整催化剂为CH4二氧化碳重整催化剂,以Cu-Ni/Al2O3-M和Cu/SiO2-M为载氧体,首先进行了CH4二氧化碳重整实验,分析了温度、空速等对CH4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影响规律。然后在重整反应器出口550℃、GHSV(CH4)为50h-1、化学链燃烧反应温度450~600℃的条件下,进行了还原与氧化循环实验。结果表明,CH4预重整过程的CH4的转化率为85%左右,在还原过程中CH4二氧化碳重整产生的H2和CO可与载氧体发生完全反应,而当H2浓度或O2浓度突破1%时,载氧体的还原利用率和氧化利用率分别达到了80.7%和71.4%。此外,以氧化反应过程的反应热为再生热源,对在还原过程中70℃下吸收了CO2的吸收富液进行再生时,在137℃下再生器的压力达到了2.5MPa,表明CO2热化学增压新技术具有明显的CO2增压效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3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逊,张世铮,蔡睿贤;采用化学链式燃烧的燃料电池联合循环及其性能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2 金红光;新颖化学链燃烧与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3 王逊,张世铮;采用化学链式燃烧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5期
4 郑瑛;王保文;宋侃;郑楚光;;化学链燃烧技术中新型氧载体CaSO_4的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5 洪慧;金红光;杨思;;低温太阳热能与化学链燃烧相结合控制CO_2分离动力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6 姜江;金晶;段惠维;陈磊;;金属载氧体可持续循环能力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7 秦翠娟;沈来宏;肖军;高正平;;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8年05期
8 徐占林,毕颖丽,甄开吉;甲烷催化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0年02期
9 毛松柏,叶宁,丁雅萍,朱道平;烟道气中CO_2回收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煤化工;2005年03期
10 吴海铭;吴红军;苑丹丹;王宝辉;张磊;;天然气转化制备合成气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春;;天然气化工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7年02期
2 李凝;;负载型纳米ZrO_2-Al_2O_3复合载体中ZrO_2的负载量对Ni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8年10期
3 罗忠涛;马保国;杨久俊;李相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1期
4 马双忱;孙云雪;马京香;苏敏;金鑫;;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J];电力环境保护;2009年06期
5 罗超;查智明;邓中乙;;化学链燃烧分离CO_2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6期
6 李新春;孙永斌;;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4期
7 王芳;归柯庭;;CH_4-CO_2的高温半焦重整反应实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基载氧体的燃煤加压化学链燃烧循环反应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10 丁宁;郑瑛;罗聪;郑楚光;;钙基复合载氧体反应性能的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升;刘学军;王广全;李育敏;张海燕;杨守斌;计建炳;;喷射式超重力旋转床吸收CO_2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文媛;龙威;杜瑞焕;李敏;孙世俊;;镍基上CH_4-CO_2重整中[OH]与[O]催化的量化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胡晓波;胡晓湘;胡庆福;;CO_2回收方法与利用途径及开发建议[A];镁化合物科技(生产)信息2005年第2期[C];2005年
4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研究现状及进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袁文辉;梁杰;李莉;;Li_4SiO_4的制备表征及CO_2吸附与模拟[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6 吴高明;陈明明;杨忠华;李轩科;;利用微藻技术减排CO_2的研究进展[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柳政根;储满生;王兆才;;钢铁企业副产煤气的利用及其CO_2的处理[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8 范卫东;李宇;郭青宏;张笑慰;;氧分级燃烧技术在切向燃烧锅炉上的应用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邢奕;王志强;洪晨;;二氧化碳的分离工艺现状及进展[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敏;新型固体胺吸附分离烟气中二氧化碳[D];浙江大学;2011年
2 晏水平;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安冬敏;稻壳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迟金玲;IGCC电站二氧化碳捕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5 吴张雄;新型碳基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功能化及性质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1年
6 范立海;膜法细胞光合固定和催化转化去除CO_2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于型伟;界面聚合法制备分离CO_2复合膜及成膜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薛全民;二氧化碳与氮气或甲烷混合物的吸附分离[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振;燃煤电厂烟道气中二氧化碳吸附捕集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徐云鹏;微波技术在甲烷转化过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爽;利用污水污泥和高浓度二氧化碳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宁;二氧化碳在有机胺中吸收及解吸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葛明;不同炭质多孔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比较[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开声银;基于化学链耦合的吸附增强式合成气脱碳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史晶金;氨基功能化SBA-16对CO_2的吸附[D];浙江大学;2011年
6 盛淑慧;化学链燃烧中三种载氧体与CO反应的密度泛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蒋景周;基于化学链燃烧原理的制氢系统设计与实验[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潇元;CO_2零排放的SOFC复合动力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翠娜;PVDF-PEG共混膜的制备及CO_2分离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艳青;液相氧化法选择性脱除烟道气中H_2S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勇,邓存,丁雪加,沈师孔;担载型钴金属催化剂上甲烷与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J];催化学报;1995年06期
2 许峥,李玉敏,张继炎,张鎏,何菲;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镍基催化剂性能 Ⅱ.碱性助剂的作用[J];催化学报;1997年05期
3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4 郑京;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J];山东环境;2003年01期
5 余长春,丁雪加,沈师孔;CO_2与CH_4催化反应合成气研究[J];分子催化;1993年02期
6 任杰,陈仰光,吴东,,范文浩,冯大明;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催化剂的研究──ⅠNi-Al_2O_3间的相互作用对[J];分子催化;1994年03期
7 史克英,徐恒泳,商永臣,范业梅,徐国林;天然气和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Ⅲ.催化剂抗积炭性能[J];分子催化;1995年03期
8 余长春,路勇,刘育,薛锦珍,沈师孔;Ni/Al_2O_3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的脉冲反应研究[J];分子催化;1997年04期
9 金红光;新颖化学链燃烧与空气湿化燃气轮机循环[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10 金红光,王宝群;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探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树理;非混合燃烧中CaSO_4载氧体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先;张军;盛昌栋;张永春;袁士杰;;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最新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8年09期
2 秦翠娟;沈来宏;肖军;高正平;;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锅炉技术;2008年05期
3 郑敏;沈来宏;肖军;秦翠娟;;煤化学链燃烧还原阶段的污染物抑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4 肖睿;张帅;郑文广;宋启磊;杨一超;;基于铁矿石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年02期
5 魏国强;何方;黄振;赵坤;李新爱;李海滨;;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4期
6 王杰;王文举;朱曙光;熊荣辉;刘心志;;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2年11期
7 李广龙;;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体的研究概述[J];山东化工;2013年02期
8 刘永卓;郭庆杰;田红景;;煤化学链转化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6期
9 段慧维;张建民;陈磊;屈星星;林洁;;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1期
10 王雷;卢海勇;沈来宏;;化学链燃烧钙基载氧体的竞争反应热力学分析[J];煤炭转化;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振山;韩海锦;蔡宁生;;化学链燃烧研究现状及进展[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庆杰;刘永卓;田红景;王许云;;化学链过程载氧体颗粒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姜旭;王翠苹;徐承浩;狄海生;;CaSO_4为载氧体的煤化学链燃烧流动反应数值模拟[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田红景;郭庆杰;;基于CaSO_4的复合型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筱松;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2 田红景;钙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3 丁宁;钙基载氧体化学链燃烧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郑晓明;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涛;多能源互补回收CO_2的化学链燃烧机理与动力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煜;铁基载氧体/煤化学链气化反应及动力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2 汪文榕;基于钙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磊;铁酸镍复合载氧体的制备与其化学链燃烧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4 李垚;化学链燃烧技术中载氧剂的筛选与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郗艳荣;煤/载氧体化学链气化钙基复合载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6 贺凤娟;基于化学链燃烧的固体蓄能材料实验研究及冷热电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王强;化学链氧解耦燃烧中锰基载氧体特性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贾伟华;煤化学链燃烧钙基复合载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9 范峻铭;基于化学链燃烧热耦合蒸汽强化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10 刘永卓;化学链燃烧过程钙基载氧体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Cu基载氧体的化学链燃烧技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