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单轴受压下高强次轻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及泊松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16:30

  本文关键词: 高强次轻混凝土 应力-应变关系 泊松比 弹性模量 出处:《混凝土》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用页岩陶粒取代部分天然粗骨料,配制高强次轻混凝土,进行了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陶粒的不同体积取代率对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泊松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陶粒取代率的增加,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所降低,泊松比比普通混凝土较大。同时,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形状上与普通混凝土相似,峰值点应力和应变随着陶粒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加。在考虑原点切线模量、峰值点割线模量和峰值点应变等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azen模型的高强次轻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Abstract]:Shale ceramsite is used to replace some natural coarse aggregate to prepare high strength secondary light concre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strength sub-light concrete were test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volume substitution ratio of ceramsite on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and Poisson's ratio of high-strength sub-light concrete was stud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placement ratio of ceramsite, the elastic modulus of high-strength sub-light concrete decreases, and the Poisson's ratio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high-strength sub-light concre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in shape. The stress and strain at peak poin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placement rate of ceramsite, and the tangent modulus of origin is considered. On the basis of parameters such as peak Secant modulus and peak strain,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model of high-strength sub-light concrete based on Sazen model is proposed.
【作者单位】: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西华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jj2016183);西华大学绿色建筑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szjj2015-077);西华大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Z1510611);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jj20160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8030)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资助项目(2015-123-041)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0引言高强次轻混凝土(又称为混合骨料混凝土或复合骨料混凝土)是由普通骨料和轻骨料组成复合骨料系统配制而成的混凝土,表观密度介于19.5~23.0 k N/m3之间[1]。高强次轻混凝土充分发挥了普通骨料强度与弹性模量高的优点,同时也结合了轻骨料轻质,吸水还水而形成的“内养护”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辉;李连君;;次轻混凝土强度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1年06期

2 李英丁;;膨胀玻璃珠改性低品质陶粒全轻混凝土的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02期

3 李长永;钱晓军;赵顺波;;全轻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年05期

4 钱伟;樊传刚;冉松林;李家茂;郭万金;;粉煤灰陶砂次轻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钱伟;樊传刚;冉松林;郭万金;;污泥陶粒次轻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混凝土;2012年04期

6 康苏芳;彭家惠;周福忠;刘先锋;;纤维素醚和砂率对全轻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3年10期

7 陈平;王涛;丁庆军;汪漠;;膨胀剂对次轻混凝土收缩的影响[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冯乃谦;李章建;黄文君;张志龄;;超轻憎水混凝土的研发与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4期

9 张晓燕;李长永;袁浩;潘丽云;;混合纤维增强全轻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研究[J];水力发电;2013年05期

10 梁鹏钊;蓝国平;花留丽;周冕;张利;;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的全轻混凝土配制方案[J];新型建筑材料;2013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康苏芳;用于楼地面保温的全轻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张庆兵;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单向与双向板的静载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朱明涛;全轻混凝土与HRB500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84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84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