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碳化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的定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1 05:25

  本文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多重界面 界面过渡区 显微硬度 碳化 出处:《混凝土》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显微硬度仪测量经碳化28 d的再生混凝土不同界面的显微硬度,从而了解再生混凝土不同界面的显微硬度值及界面过渡区宽度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确定同强度再生混凝土不同界面中的最薄弱界面以及同种界面显微硬度及其宽度与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揭示碳化反应对再生混凝土界面的作用机理。试验研究表明:经碳化28 d的同强度再生混凝土中,LG-XJ界面是最薄弱界面,LG-LJ界面次之,LJ-XJ界面是最优界面;经碳化28 d的再生混凝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LG-XJ界面、LG-LJ界面、LJ-XJ界面都不同程度的加强,即界面的显微硬度值增加,过渡区宽度减小。
[Abstract]:The microhardness of different interfaces of recycled concrete after 28 days of carbonization was measured by microhardness tester, and the variation law of microhardness value and the width of 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 of recycled concrete were understood. The weakest interface in different interfaces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the same strengt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hardness and width of the same interface and the strength grade of recycled concrete are determined by comparis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G-XJ interface is the weakest interface in the same strength recycled concrete after carbonization for 28 days, and the LJ-XJ interface is the best interf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ngth grade, the regenerated coagulation after 28 d carbonization strengthened the LG-LJ interface and LJ-XJ interface in varying degrees, that is, the microhardness of the interface increased and the width of the transition zone decreased.
【作者单位】: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1378270,51578297) 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计划资助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玲峰;韩建德;刘伟庆;孙伟;;碳化导致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演变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5年03期

2 李文贵;肖建庄;黄靓;Surendra P.Shah;;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2期

3 耿健;孙家瑛;莫立伟;张国良;;再生细骨料及其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征[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年02期

4 元成方;罗峥;丁铁锋;王海;郝源;詹海雷;;再生骨料混凝土碳化性能正交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21期

5 王章夫;张津践;詹树林;钱晓倩;朱耀台;;再生骨料界面纳米强化技术的微观分析[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6 毋雪梅;李愿;管宗甫;;废弃陶瓷再生混凝土及界面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2期

7 王信刚;马保国;付洪波;;梯度结构混凝土的界面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1期

8 陈伟;田亚坡;周紫晨;;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及显微硬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9 肖建庄;雷斌;;再生混凝土碳化模型与结构耐久性设计[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陈露一;郑志河;邵慧权;范鹏云;;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不均匀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星;李秋义;谢汝朋;李倩倩;;碳化再生混凝土多重界面的定量分析[J];混凝土;2017年07期

2 乔宏霞;关利娟;曹辉;路承功;;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及进展[J];混凝土;2017年07期

3 李秋义;李倩倩;岳公冰;郭远新;;碳化作用对再生混凝土界面显微结构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4 雷斌;李召行;熊进刚;宋固全;;基于细观尺度的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综述[J];硅酸盐通报;2017年06期

5 雷斌;邹俊;扶名福;熊进刚;;混凝土ITZ性能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7年05期

6 张明明;王社良;张世民;张博;;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7年05期

7 闫春岭;高丹盈;胡春生;胡海波;王启乾;;钢纤维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碳化试验[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年02期

8 吴义林;严文佩;陈朝晖;;基于显微硬度法测定混凝土匀质性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7年12期

9 余波;刘才勇;杨绿峰;;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碳化分析的多场耦合模型及验证[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7年02期

10 赵敏;刘元珍;姜鲁;李康;;不同状态再生细骨料对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果;YUAN Yingshu;DU Jianmin;JI Yongsheng;;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ncrete Carbonation[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3年05期

2 元成方;牛荻涛;陈娜;段付珍;;碳化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3年04期

3 周万良;方坤河;詹炳根;;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年12期

4 吴波;冯玮;文波;;高温下混凝土轴压柱的截面极限承载力随机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蒋正武;张楠;杨正宏;;热孔计法表征水泥基材料孔结构的热力学计算模型[J];硅酸盐学报;2012年02期

6 寇世聪;潘智生;;不同强度混凝土制造的再生骨料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12年01期

7 贾福萍;李奔奔;;高温对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1年11期

8 元成方;牛荻涛;段付珍;齐广政;;碳化过程中混凝土模拟孔溶液pH值变化规律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5期

9 张亚梅;余保英;;掺超细矿粉水泥基材料早龄期水化产物及孔结构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剑波;吴勇生;孙可伟;郭远臣;;再生骨料混凝土孔隙结构的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2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3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4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6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7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8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9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10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3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t@;钢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王丽;基于真实骨料模型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数值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宝鼎晶;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饶一鸣;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无砂浆砌体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杨琳;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刘子赫;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郭瑞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9 俞文军;掺早强剂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冉;再生混凝土性能的BP神经网络预测[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21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521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b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