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应力作用下石墨烯能带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13:26

  本文关键词: 石墨烯 应力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紧束缚方法 出处:《山东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材料,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非常高的电导率和热传导性以及其它很多非常好的特性,使得其在很多的应用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自从2004年石墨烯发现以来,很多理论和实验方面的科学家对这种材料展开了研究。然而,对于理想的石墨烯,这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是一种零带隙的半导体材料,这限制了其在场效应管等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一直在探索调控石墨烯能带的方法,其中包括通过构建石墨烯纳米带和量子点以及通过构建对称性破缺的双层石墨烯的方法。此外,通过应力修正,理论上可以对石墨烯引入一个可以调控的带隙,并能够在实验上观测到。石墨烯的能带调控对于解决其在纳米电子器件应用中所面临的重大障碍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本论文从密度泛函理论出发,对石墨烯引入局部应力并通过构建褶皱形石墨烯结构研究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内部应力对于石墨烯能带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紧束缚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解释,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对晶格内单个原子进行移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移动方向,在石墨烯狄拉克点处均产生一个大小为几十meV的带隙,且带隙的大小随着原子偏离初始位置的程度逐渐变化。对于所选取的两种移动方向的对比情况来看,其最终产生的带隙大小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很大关系。通过紧束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带隙的产生主要归因于结构改变引起的π电子轨道作用能的改变。(2)改变单个六元环大小。通过改变所选取晶胞内单个六元环形状,并没有使石墨烯产生带隙,结合紧束缚计算,表明这种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在结构改变之后,其仍然保持很高的对称性,即使对π电子的作用能进行拟合,最终得到的石墨烯能带仍然是零带隙的。(3)构建褶皱。本文选取两种不同方向对石墨烯构建褶皱,DFT计算结果表明最终带隙与所选取的褶皱的方向没有太大关系:为了研究褶皱程度以及褶皱周期对于石墨烯能带结构的影响,我们构建了不同程度和周期的褶皱,结果表明其对于石墨烯能带结构具有较大影响。
[Abstract]:Graphene, as a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has very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very high conductivity and heat conductivity, and many other very good properties. It has great potential in many application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graphene in 2004, many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cientists have studied the material. However, for the ideal graphene, This two-dimensional honeycomb lattice of carbon atoms is a zero-band gap semiconductor material, which limits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field effect tubes. People have been exploring ways to regulate graphene bands, includ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graphene nanobelts and quantum dots, and by building symmetrically broken bilayers of graphene. It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to introduce an adjustable band gap into graphene. It can be observed experimentally that the energy band regulation of graphene provides a feasible scheme for solving the major obstacl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n nanoscale electronic devices. In this paper, we proceed fro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The influence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nal stresses on the graphene band 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introducing local stress into graphene and by constructing the folded graphene structur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explained by the tight-binding method.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ingle atom in the lattice is moved. A band gap of tens of meV is produced at the graphene Dirac point, and the band gap changes gradually with the degree of atomic deviation from the initial position. The size of the band gap is related to the symmetry of the 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the tight-binding method show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his band gap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蟺 electron orbital interaction energy caused by structural change. (2) changing the size of a single six-member ring.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a single six-member ring in the selected unit cell, no band gap is produced for graphene. Combined with the tight-binding calculation, it is shown that this result is due to the high symmetry after the structural change, even if the action of 蟺 electrons can be fitted. The final graphene energy band is still a zero-band gap. The DFT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band gap is not related to the selected fold direction: the following two directions are selected: the final band gap is not related to the selected fold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a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graphene fold. The DF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band gap is not related to the selected fold direction. The effects of folding degree and folding period on graphene band structure are studied.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folds of different degrees and period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y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raphene band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55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