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多孔炭在铅炭电池负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12:44

  本文选题:铅炭电池 切入点:多孔炭 出处:《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光伏、风能储能以及混合动力车等新兴领域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这些领域明确要求储能电池具有长循环寿命,也要求在部分荷电态高倍率充放电(High-rate Partial-state-of-charge,HRPSoC)工况下具有较高的功率输出及良好的充电接受能力。传统铅酸电池主要应用于汽车及各种内燃机的起动和无线通信基站,其负极在HRPSoC工况下易发生不可逆硫酸盐化,极大降低了电池的受充能力及循环寿命。铅炭电池是将高比表面、高导电炭材料掺入铅负极的新型铅酸电池,具有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较高的部分荷电态下的循环寿命。由于铅炭电池在储能与混合动力车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各国学者竞相开展炭材料在铅炭电池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导电网络、增加氢离子的双电层电容储能、改善孔洞结构以及提高电化学反应动力等方面,但目前仍未对铅与多孔炭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围绕多孔炭在铅炭电池负极中与铅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了一系列具有物化参数可比性的多孔炭材料,在无铅的硫酸中测试多孔炭的相关电化学性能,分析多孔炭各项物化参数对电性能的具体影响,为后续多孔炭在铅炭电池负极中有铅存在时的机制研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指出在单纯硫酸环境下,SBET、孔容较大的多孔炭比电容较高,而SBET、孔容较小的析氢较为缓和;中孔率、孔容较大的多孔炭倍率性能高,而中孔率、孔容较小的析氢较为缓和;酸性官能团含量较少的多孔炭,具有较高的比电容以及较好的倍率性能,且析氢行为较为缓和;电导率较高的虽析氢较为剧烈,但倍率性能较好。(2)研究表面官能团对于炭表面纳米铅沉积的影响,进而研究其对析氢的影响及其在铅炭电池的应用。通过四种氧化还原处理方法对多孔炭PC的表面官能团进行改造,组装三电极装置、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炭材料上进行铅沉积。研究指出多孔炭在含铅硫酸环境下,其表面适量酸性官能团可作为铅沉积位点,不仅提高炭材料的析氢过电位来减少电池运行过程中的失水,还能够使所沉积的纳米铅颗粒均匀分布在铅炭电池负极板中,有效抑制不可逆硫酸盐化,提高电池在HRPSoC工况下的循环寿命。(3)研究多孔炭内表面铅活性物质的沉积状况及形貌演变,以及在铅炭电池负极中的作用机制。选用中孔炭MC通过真空浸渍+化学沉淀法制备Pb@MC复合材料,组装三电极装置模拟炭材料在铅炭电池负极中的电化学环境。研究证实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多孔炭孔外表面的铅颗粒遵循从大孔到中孔、中孔到微孔的顺序并以纳米晶粒及原子簇形式沉积于炭孔内。此铅沉积物在纳米尺寸孔洞的限制下不会晶粒长大,减缓高倍率充放电引起的析氢加剧、电容性能下降等趋势,增加Pb/PbSO_4反应的循环性能,充分抑制负极不可逆硫酸盐化,有效提高铅炭电池的HRPSoC循环寿命。(4)根据上述机制研究的结果,采用NaOH活化+空气氧化法对中孔炭MC进行微观结构与表面官能团调控,制备出具有较多中孔孔容以及适量酸性官能团的改性中孔炭(Modified-MC)材料,研究微观调控对多孔炭内表面铅沉积形貌演变以及相关作用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观调控后的多孔炭,其孔内外表面能够沉积更多的、尺寸更小的纳米级铅活性物质,充分抑制炭材料的析氢、增强并保持准电容效应,充分提高了 Pb/PbSO_4反应的循环性,大大减缓负极不可逆硫酸盐化,显著提高铅炭电池的HRPSoC循环性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Q127.11;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献彪;;高分子基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文摘[J];炭素技术;2008年01期

3 杨阳;;新型多孔炭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8年07期

4 李灿;黄正宏;张江南;康飞宇;梁吉锋;;以石油渣油为原料制备多孔炭[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焦制多孔炭技术国际领先[J];工业催化;2009年01期

6 吴明铂;郑经堂;邱介山;;多孔炭物理化学结构及其表征[J];化学通报;2011年07期

7 钱旦;郝广平;李文翠;;含氮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吸附中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2013年04期

8 张引枝,郑经堂,王茂章;多孔炭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1996年06期

9 刘贵阳,黄正宏,康飞宇;沸石矿为模板制备多孔炭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5年01期

10 商玲玲;夏金童;肖勇;李闯;吴旭升;谭海龙;;生石油焦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吸附性能及电热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夏笑虹;刘洪波;黄衍瑞;石磊;何月德;;小分子二元酸/酚醛树脂共聚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贵阳;黄正宏;康飞宇;;沸石改性对以其为模板制备的多孔炭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非金属矿物材料—环保、生态与健康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周颖;姚七妹;邱介山;赵宗彬;;多孔炭材料的模板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勇;张鹏飞;徐旋;巩玉同;李翼;李浩然;;氮掺杂的多孔炭材料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陆安慧;;结构和形貌规整的多孔炭可控合成[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巩玉同;魏中哲;王勇;;一种简单可持续的合成多级孔炭基材料的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2014年

7 周颖;姚七妹;邱介山;郭洪臣;王云鹏;赵宗彬;;多孔炭材料的模板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8 王爱平;刘贵阳;康飞宇;黄正宏;郭占成;;浸渍方法对制备模板多孔炭的影响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刘钢;贾明君;刘羽;张文祥;吴通好;;具有石墨相结构的纳米多孔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文明;基于固废高分子材料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王勇;植物麻杆基和胶原基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郭明晰;煤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张忠洁;利用模板碳化法控制合成多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基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乐莹;多孔炭在铅炭电池负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6 郭春雨;沥青系多孔炭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吴明铂;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的调控[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袁晓玲;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世萍;新型多孔炭材料的构筑及其在新能源技术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10 陈冬;多孔炭负载氢氧化镍复合电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治强;基于生物质的功能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D];燕山大学;2015年

2 徐乐乐;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法脱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田桂英;多孔炭/离子交换膜复合电极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何媛媛;利用模板炭化法合成超电容多孔炭材料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芳芳;酚醛树脂基多孔炭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邢超;重质炭源制备高附加值多孔炭用于超级电容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妍;多孔炭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别妙;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及模板法制备多级多孔炭[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蒙蒙;硝酸改性生物质多孔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10 马源;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1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1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