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预测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3-15 19:47

  本文选题:水平管 切入点:气液两相流 出处:《化工进展》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虽流型简单,但由于界面存在复杂的动量和能量传递,分层流的界面剪切预测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从理论模型、实验模型、数值计算3个角度出发,详细阐述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预测的研究现状,得出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和缺陷。针对3种研究方法,指出理论模型通过模型简化和经验关联式来建立封闭模型,实验模型则在封闭关系上修正经验关联式,但由于简化假设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两种研究方法对界面剪切应力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值计算能够弥补机理模型在流场细节等方面的不足,但能够提供界面剪切预测或封闭关系的工作很少。此外,对比了5种不同形式的已有模型对气液两相分层流持液率和压降预测的结果。最后展望了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剪切预测的研究趋势,提出理论和实验研究需要提出更详细的局部模型,并考虑工程实际工况进行研究,发展针对气液界面计算的新方法,并为分层流提供封闭关系则是数值计算研究面临的挑战。
[Abstract]:Although the flow pattern of gas-liquid two-phase stratified flow in horizontal pipe is simple, but because of the complex momentum and energy transfer at the interface, the prediction of interfacial shear of stratified flow has not been unanimous. From three angle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terfacial shear predic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stratified flow in horizontal pip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re obtain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model simplification and empirical correlation, while the experimental model modifies the empirical correlation in the closed relation,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implified hypothesis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se two methods have some limitations on prediction of interfacial shear stress, numerical calculation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of mechanism model in flow field detail, but there is little work to provide interfacial shear prediction or closed relati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liquid holdup and pressure drop of gas-liquid two-phase stratified flow with five different models are compared. Finally, the research trend of interfacial shear prediction of gas-liquid two-phase stratified flow in horizontal pipe is prospected.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a more detailed local model fo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to consider the actual working conditions of engineering,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for gas-liquid interface calculation, and to provide a closed relation for stratified flow, which is a challenge to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1009)
【分类号】:TQ0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兴元;姜伟明;;底吹工艺中气液两相间的质量传输[J];钢铁研究;1988年03期

2 边秋力;气液两相泵及其在发酵饲料行业中的应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1998年01期

3 余中柱;气液两相流体流动时的压力测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89年03期

4 罗锐;杨献勇;王洲;;水平或小坡度上坡管气液两相塞状流模型[J];油田地面工程;1990年03期

5 黄玉华,陈毓琛,沈自求;用化学法测定单气泡运动时的气液两相接触面积[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陈家琅,陈惟岐;非圆形通道中气液两相的铅直向上流动[J];国外油田工程;1994年04期

7 张友波;杨静;周祥;唐平;田雅军;;气液两相管流工艺计算软件的研制和应用[J];油气储运;2006年10期

8 戴真全;;气液两相管道振动的分析和改进[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0年03期

9 毛伟,余碧君;产水气井气液两相瞬变流动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6期

10 舒作静,刘志德,谷坛;气液两相缓蚀剂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姜松;文贻勇;刘克富;;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在气液两相中氧化能力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2 孙冰;高志鹰;内爱;朱小梅;严志宇;宋艳静;;脉冲放电气液混合反应器气液两相活性离子的特性[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李建敏;王树立;饶永超;赵书华;张永飞;王蕾;;表面活性剂对气液两相螺旋流流动特性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4 苏芳;顾明广;;CO2气液两相腐蚀机理研究现状[A];2011全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技术发展与使用暨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菊英;姜正良;龚延凤;何嘉鹏;;制冷毛细管中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分析和计算[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6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6年

6 李永光;郭盈;张丽华;吕欣欣;蒋燕;;利用小波分析和BP神经网络进行气液两相双参数测量的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崔小逖;李鑫钢;张志恒;隋红;;倾斜通道内气液逆流直接接触冷凝传热的二维CFD模拟[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8 尹邦堂;李相方;孙宝江;;深水井筒环空气液两相稳态传热规律[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9 谷坛;杨仲熙;肖雪兰;唐永帆;刘志德;;气液两相缓蚀剂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A];第二届石油石化工业用材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付英杰;水下气液两相喷射推进技术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刘杨;T形管内气液两相泡状与环状流的相分离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天祥;气液旋转涡轮分离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王铁峰;气液(浆)反应器流体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昕霞;气液两相绕流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2 付阳;气液两相混合射流反推力测试试验台的研发[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姜广辉;裂隙气液两相渗流特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戴尚莉;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严谨;井筒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张玉鹤;气液两相介质下液力透平力特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7 郝丽;气液两相流态对喷嘴物化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许亭;液力透平的性能预测及气液两相的多级液力透平特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9 丛文;气液两相喷射器的计算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苏辉;气液两相动能发生器设计及性能测试[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6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16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