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碳材料修饰基体负载Ni、Co、A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13:13

  本文选题:燃料电池 切入点:碳材料 出处:《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电极材料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选择决定了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应用范围。通常,燃料电池电极的制备主要是通过涂覆法将均匀混合后的活性物质,导电剂以及粘结剂覆盖于金属基体表面。电极基体结构的设计与活性物质负载方法的改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构建三维(3D)结构支撑的无粘结剂电极,来克服传统的涂覆法导致的催化剂利用率低,电极电化学性能差的缺点。目前,随着可穿戴型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作为其核心元件,柔性电极的设计吸引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NaBH4和N2H4具有较高的氢含量,且与液态氢相比更易于保存,安全性更高;H2O2可同时作为氧化剂与燃料,而且产物为氧气和水,可应用于水下及航空电子设备。本论文中,泡沫镍及柔性的海绵、纤维布、纸、塑料等作为电极基体,通过涂覆、浸渍干燥、粘贴、电沉积、化学还原等过程制备燃料电池电极,并将它们用于催化NaBH4,N2H4及H2O2的电化学氧化和还原反应;分别使用SEM,TEM,XRD,Raman,FT-IR,ICP等物理表征手段以及循环伏安(CV),线性扫描(LSV),计时电流(CA)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所制备电极的物理结构以及作为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质。AB5型储氢合金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按不同比例均匀混合,并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粘结剂,采用机械搅拌法均匀混合并涂覆于泡沫镍表面作为NaBH4电氧化催化剂。MWNTs不仅充当了导电剂作用,而且可作为氢吸附剂吸附反应过程中BH4-不完全电氧化和水解产生的氢。MWNTs的含量对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有巨大的影响,当MWNTs比例为2 wt.%时,电极展现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AB5/MWNTs(2 wt.%)电极表面产生的稳定电流密度是纯的AB5电极的2倍。此时,NaBH4的利用率达到61.5%,高于原始的AB5电极(50.9%)。还原的石墨烯通过简单的浸渍和电还原过程紧密的包覆于泡沫镍框架表面形成3D网络结构(Reduced graphene networks,RGN)。随后以此为基体采用电沉积法负载Au纳米颗粒,并用作NaBH4电氧化催化剂。RGN提高了 Au颗粒的分散性,整个制备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粘结剂。所制备的RGN网络结构负载的Au电极具有比纯的泡沫镍负载的Au更高的电催化活性,在含有2 mol·dm-3 NaOH和0.1 mol·dm-3 NaBH4的溶液中,当电位为0V时,其氧化电流密度达到了 500 mA·cm-2。MWNTs包覆的海绵(MWNTs/Sponge)基体通过简单的“浸渍干燥”法制备而成。球状的Ni纳米颗粒经过电沉积过程附着于MWNTs/Sponge轮廓表面得到新型的具有3D多孔结构的Ni电极,作为NaBH4电氧化催化剂。所制备的Ni@MWNTs/sponge保持了海绵基体的3D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扩散,而且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保证了燃料与催化剂的充分接触,使其具有优越的电催化活性,当溶液为2mol·dm-3 NaOH和0.1mol·dm-3 NaBH4时,在-0.7 V 下,其电流密度达到了300mA·cm-2(20 mA/(cm2·mg)),要远远高于其它报道的Ni电极催化剂。值得指出的是,所制备的电极具有良好的可变形性,可被应用于可穿戴型电子设备。具有3D分层结构的MWNTs修饰的纤维布负载的过渡金属Co和Ni电极通过相似的“浸渍干燥”和电沉积过程制备而成。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纤维布负载的Co,Ni催化剂电极对NaBH4,H2O2及N2H4具有优越的电氧化催化活性。在-0.7V时,当溶液为1mol·dm-3 NaOH和0.1mol·dm-3NaBH4时,氧化电流密度达到了170mA·cm-2。在含有2mol·dm-3 NaOH和2.5 mol·dm-3 H2O2的溶液中,当电位为0.5V时,氧化电流密度高达720mA·cm-2。在N2H4溶液中,开路电位在-0.9V左右,而且在-0.8V时,在含有1mol·dm-3 NaOH和20 mmol·dm-3 N2H4的溶液中,其氧化电流密度达到12mA·cm-2,均优于之前大多数相关的报道。纸负载的Co基催化剂通过铅笔涂覆以及金属电沉积过程制备而成。所制备的Co@Graphite/Paper及CoPd@Graphite/Paper电极具有3D立体结构,在碱性环境中对H2O2展现了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含有2mol·dm-3 NaOH和0.5mol·dm-3 H2O2的溶液中,当电位为0.5V时,Co@Graphite/Paper表面产生的氧化电流密度达到580 mA·cm-2。Co(OH)2和Co(OH)3在H2O2电氧化反应过程中起到了反应活性位点的作用。在-0.5 V时,当溶液为1mol·dm-3 NaOH 和1.4mol·dm-3 H2O2 时,CoPd@Graphite/Paper 电极表面单位质量Pd上产生的还原电流密度高达-4.3A·cm-2·mg-1。这两种电极均具有可变形性,可应用于柔性电子设备。纸作为电极基体减少了金属基体的使用,节约了金属资源,而且纸可降解,更加环保。塑料纸和MWNTs通过双面胶的粘贴形成一种新型的导电基体(MWNTs/Plastic),并通过电沉积过程在其表面负载Co纳米刺电极。制得的电极(Co@MWNTs/Plastic)用于催化NaBH4电氧化,并展现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73V时,当溶液为3mol·dm-3 NaOH 和0.1mol·dm-3 NaBH4时,氧化电流密度达到了110mA·cm-2。BH4-在Co@MWNTs/Plastic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包括氢在金属Co和MWNTs上的电氧化及BH4-在Co(OH)2表面的电氧化。
[Abstract]:The electrode materi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uel cell . Its choice determine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fuel cell . At this time ,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aBH reached 61.5 % ,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B5 electrode ( 50.9 % ) . The reduced graphene formed 3D network structure ( RGN ) on the surface of foam nickel frame by simple impregn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process . A new Ni electrode with 3D porous structure has been prepared by means of a simple " dipping and drying " metho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of Co @ MWNT / Plastic on the surface of CoPd @ Graphite / Paper electrode is high up to - 4.3A 路 cm - 2 路 mg - 1 ,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flexi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树涛,姚英学,袁哲俊;不同基体材料金刚石薄膜涂层刀具附着强度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0年02期

2 华沂;吴益文;蒋海宁;胥成民;吉静;李文涛;王辰;陈进;孙晓明;;多次再制造中加热对基体材料性能的影响[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9年09期

3 朱立德;;以铝为基体的纤维强化复合材料[J];轻合金加工技术;1974年02期

4 徐晓虹,张英,吴建锋,王万强,汪圣龙;γ-Al_2O_3薄膜对基体适应性的研究[J];现代技术陶瓷;2002年04期

5 王艳娇;郭桦;张星;张顺林;;金刚石绳锯中串珠基体铜镀层与钴基工作层之间结合性能分析[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3年03期

6 徐向阳;张坤;陈光南;罗耕星;;激光硬化基体对镀铬层组织和结合的影响[J];中国激光;2006年03期

7 倪新华;刘协权;郑坚;戴红彬;;颗粒增强脆性基体复合材料的细观强度模型[J];机械强度;2009年03期

8 许健;竺培显;马会宇;;层状复合基体材料电极的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1年18期

9 唐春安,傅宇方,林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基体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1999年03期

10 徐晓虹,白占良,吴建锋,张英;Al_2O_3-SiO_2-TiO_2-ZrO_2复合膜与基体结合性的研究[J];陶瓷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镇海;;离子镀装饰膜—基体系统的腐蚀行为和对策[A];薄膜技术高峰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岩;黑祖昆;;注入离子引发基体长程效应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黄争鸣;刘凌;;基于纤维和基体原始性能计算复合材料强度的桥联理论[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复合材料力学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6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7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8 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一例~(60)Co局部重度放射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浩;黄乐平;邵琳;马盾;;用磺酸型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60)Co放射性废水的研究及应用[A];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燕庐;日研发高效滤除CO_(2)低成本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丁浩;以非矿为基体制备钛白代材的研究现状与前景[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陈国兴;电厂烟气CO_(2)捕集工程为奥运增绿[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胡琪;食品级CO_(2)装置实现国产化[N];中国工业报;2004年

5 李承荣;太阳能生产水泥 可实现CO_(2)零排放[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王芳;挪威:14年捕获1200万吨CO_(2)[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符祝慧;日本设CO_(2)经理文凭[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记者 胡晓峰;GL推出CO_(2)指数范本[N];中国船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栋铭;碳材料修饰基体负载Ni、Co、Au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王廷剑;膜基体系微观接触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赵伟;多孔Ti基体PbO_2阳极的制备及降解水体中麝香污染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4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续;Al_(18)B_4O_(33W)表面涂覆及基体锌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柯超;球墨铸铁基体表面涂层设计及性能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孙策;HVOF喷涂粒子与基体碰撞沉积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张小亮;基体密度对MoSi_2-RSiC复合材料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5年

5 牛安宁;超音速火焰喷涂中粒子与基体撞击行为的数值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6 栗志同;钒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莎;多巴胺炭球及MOFs@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燕平;氢驱动化学反应法制备Li_xal_ySi_z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9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10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6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686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e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