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模型及可靠度分析
本文选题: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 + 碳化深度 ; 参考:《混凝土》2017年12期
【摘要】:通过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快速碳化试验结果,给出预测其碳化深度的随机模型及各参数的统计参数;利用结构可靠度理论对该模型进行可靠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随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护层厚度、纤维掺入量、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强;(2)在影响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能力的因素中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最大,其次为保护层厚度,再次为纤维掺入量,最后是环境因素;(3)对于辽宁地区的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结构,取抗碳化目标可靠指标为0时,20 mm保护层厚度,纤维掺入8%时的C25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寿命约为47年。
[Abstract]:Through the results of rapid carbonization test of recycled fiber recycled concrete, a random model and statistical parameters are given to predict the depth of carbonization, and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is carried out using th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arbonization resistance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the strength grade of concrete,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and the fiber. (2) i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arbonization resistance of recycled concrete, the effect of the concrete strength grade is the most, the second is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the second is the amount of fiber, and the last i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3) the regenerative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abandoned fiber in Liaoning area is reliable, and the anti carbonization target is reliable. When the index is 0, the thickness of the 20 mm protection layer and the C25 waste fiber recycled concrete when the fiber is mixed with 8%, the carbonation life is about 47 years.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374)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2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3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4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6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7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8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9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10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3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t@;钢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王丽;基于真实骨料模型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数值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宝鼎晶;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饶一鸣;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无砂浆砌体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杨琳;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刘子赫;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郭瑞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9 俞文军;掺早强剂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冉;再生混凝土性能的BP神经网络预测[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6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86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