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容去离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31 10:41

  本文选题:电容去离子 + 碳材料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也称电吸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脱盐技术。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球淡水用量飞速增长。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7倍,其中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用水量每年都以4%-8%的速度持续递增,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然而,全球98%以上的水资源都是不可直接利用的海水或苦咸水,这就使得海水淡化成为最有希望解决世界水危机的途径。传统的脱盐技术包括闪蒸、反渗透、电渗析和离子交换存在着高能耗、次污染、膜结垢以及水利用率过低等缺点,这成为实现海水淡化的障碍。CDI技术以其高效率、低能耗、环境友好、高水利用率等优势而成为最有前景的脱盐技术之一。电极材料作为CDI技术核心影响因素一直以来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基于新型电极材料的CDI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围绕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氮掺杂改性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电极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CDI性能与结构、形貌以及元素掺杂的关系,进而优化得到性能最佳的CDI电极材料。主要工作如下:1.使用微波辅助化学合成法以蔗糖为碳源制备了多孔碳球,研究了碳化温度对多孔碳球的形貌、比表面积、电化学以及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碳球的比表面积随温度的提高明显增加。1000℃碳化处理的多孔碳球具有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为500 mg l-1的NaCl溶液中具有5.81 mg g-1的比吸附量。进一步对多孔碳球进行氮掺杂,探索了氮掺杂处理温度对材料的氮掺杂类型、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氮掺杂处理温度升高,氮含量随之上升,由于氮的掺入,多孔碳球的比表面积以及电荷传输性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000℃碳化处理的多孔碳球具有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为500 mg l-1的NaCl溶液中具有14.91 mg g-1的比吸附量。相对于多孔碳球,氮掺杂多孔碳球的CDI性能有了明显提升。2.通过冷冻干燥技术以纳米纤维素为模板,进行碳化处理得到碳纳米棒。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碳纳米棒的形貌、比表面积、电化学及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碳化温度上升,其比表面积和电荷传输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1200℃高温碳化的碳纳米棒展现了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为500 mg l-1的NaCl溶液中具有15.12 mg g-1的比吸附量。进一步对碳纳米棒进行氮掺杂,研究了氮掺杂温度对材料的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掺杂处理温度升高,氮含量随之上升,由于氮的掺入,碳纳米棒的比表面积以及电荷传输性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000℃掺氮处理的碳纳米棒具有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为500 mg l-1的NaCl溶液中具有17.62 mg g-1的比吸附量。相对于碳纳米棒,氮掺杂碳纳米棒的CDI性能有了明显提升。3.利用冷冻干燥技术以细菌纤维素为原料,并行碳化处理得到碳纳米纤维。研究了碳化温度对碳纳米纤维的形貌、比表面积、电化学以及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碳化温度的上升其比表面积和电荷传输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800℃高温碳化的碳纳米纤维表现出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为500 mgl-1的NaCl溶液中具有12.81 mg g-1的比吸附量。进一步对碳纳米纤维进行氮掺杂提高其电化学及电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氮掺杂处理并未破坏其网络结构,并且相对于未掺杂碳纳米纤维,氮掺杂碳纳米纤维的电吸附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比吸附量最高达到17.30 mg g-1.4.以金属有机框架(ZIF-8)为模板,通过碳化处理得到了自身氮掺杂的碳纳米多面体。研究了碳化温度对氮掺杂碳纳米多面体的形貌、比表面积、电化学以及电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化处理后ZIF-8的多面体形貌得到了较好的保持。随碳化温度的上升其比表面积和电荷传输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12.00℃碳化温度下处理的氮掺杂碳纳米多面体表现出良好的电吸附性能,在初始浓度500 mg l-1的NaCl溶液中其比吸附量达到13.86 mg g-1。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ation , specific surface area ,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ical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orous carbon spher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porous carbon spheres is increased by 20 time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porous carbon spheres is increased by 20 times . The effect of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morphology , specific surface area ,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fibers was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Q12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田瑞雪;董英鸽;胡胜亮;;电化学刻蚀制备的荧光碳纳米颗粒[J];发光学报;2012年02期

2 李甫;程博闻;康卫民;李磊;;新型碳纳米纸国内外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02期

3 郑瑞廷;程国安;赵勇;刘华平;梁昌林;;乙炔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带及其结构表征[J];新型炭材料;2005年04期

4 吴承汕;;日科学家称纯净碳纳米突对人体细胞基本无害[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5 夏晓红;罗永松;徐向菊;余雪里;贾志杰;;大批量生产单分散碳纳米棒(英文)[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1期

6 陈坚;曹志群;谢美求;陈泽宗;;碳纳米球的制备研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年04期

7 张清林;夏明霞;宁乃东;李红星;蔺西伟;王岩国;;原位电子束诱导沉积制备碳纳米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7年04期

8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9 卢利平;;又一种高性能新型碳纳米管材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3期

10 张忠模;;可有效抗治肿瘤的含碳纳米突复合体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小蝶;李海涛;刘阳;;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阳;;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催化与生物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超伯;钱勇;赖垂林;陈水亮;李婷婷;王素琴;侯豪情;;虎尾型碳纳米结构[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4 朱志远;巩金龙;朱德彰;;荷能粒子驱动的碳纳米结构构建[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5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涛;姚永毅;杨堂;吴玉蓉;向瑞礼;;聚丙烯腈在离子液体中均相热稳定化制备碳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阳;;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及其在催化与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李海涛;刘阳;黄慧;;一步超声法合成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及其优异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曾珍;卢港龙;刘剑飞;;碳纳米结构原子模型自动生成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龚俊;安学勤;;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张可喜;日本科技寻求突破 碳纳米战场决雌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陈丹;《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N];科技日报;2006年

3 华凌;全碳纳米晶体管耐揉且性能良好[N];科技日报;2012年

4 ;德科学家研制出超硬纳米材料[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车窗“兼职”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仲国;日本用碳纳米线圈制成电子枪[N];科技日报;2001年

7 樱敬;GSI Creos的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方面有望发挥威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8 记者 何德功;世界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耀平;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和形成机理及其传感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郑学刚;荧光碳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白光转换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鹏;新型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可可;碳纳米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勇;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容去离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姜晓萍;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王华;基于碳纳米墙的半导体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明;碳纳米结与柔性电子器件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马赫;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及碳纳米线圈光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胡胜亮;激光法制备碳纳米颗粒及其发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婷;基于碳纳米管的碳纳米导电纸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高磊;碳纳米管基磁性复合材料分离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陈伟;碳纳米环塌缩过程的结构演变及螺旋自组装[D];山东大学;2015年

4 庞胜彬;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詹冬武;氮掺杂碳纳米笼及其复合物的构筑与催化氧化H_2S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辰伟;单根多晶—非晶碳纳米线圈的电学性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娄昀t,

本文编号:1959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1959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9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