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水泥基材料中微生物矿化机理及理论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4 06:37

  本文选题:水泥基材料 + 微生物 ; 参考:《混凝土》2017年09期


【摘要】:采用菌液浸泡法,研究了微生物矿化对水泥基材料的防护增强作用,分析了营养成分对微生物生长及矿化行为的影响,并结合微观测试结果,探讨了水泥基材料中微生物的矿化机理。结果表明,菌液浸泡后水泥试件强度显著提高,其中硫铝酸盐水泥基体与微生物矿化的适应性更好。水泥基材料中微生物的矿化遵循矿物成核作用的物理化学规律,硫铝酸盐水泥基体中,大量白色棱形颗粒状和花瓣状方解石型碳酸钙依附于水泥石基面定向排列生长;硅酸盐水泥基体中的方解石型碳酸钙呈团簇状覆盖于水泥石基面。菌液营养成分会影响微生物的矿化效率,当菌液中尿素浓度≤10 g/L时,随浓度的增大,微生物矿化强度提高;当钙离子浓度为2 mmol/L时,微生物的矿化强度最大。
[Abstract]:The effect of microbial mineraliza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cement based materials was studied by the soaking method of bacteria solution. The effects of nutrients on the growth and mineralization behavior of microorganism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f microcosmic test were combined. The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 of microorganisms in cement based material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ength of cement specimen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soaking in bacteria solution,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sulphoaluminate cement matrix to microbial mineralization was better. The mineralization of microorganism in cement-based materials follows the physicochemical law of mineral nucleation. In the sulphoaluminate cement matrix, a large number of white prismatic granular and petal calcite calcium carbonate grow on the cement base surface. Calcite calcium carbonate in Portland cement matrix is covered on cement base surface in cluster form.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urea in the solution was less than 10 g / L, the mineralization intensity of the microorganism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the mineralization intensity of the microorganism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calcium ion was 2 mmol / L.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9122)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D20141204)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可持续发展的水泥基材料与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硅酸盐学报;2011年01期

2 ;“可持续发展的水泥基材料与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硅酸盐通报;2011年01期

3 ;“可持续发展水泥基材料专题”栏目[J];硅酸盐学报;2012年01期

4 文寨军;颜碧兰;;浅谈重大工程用水泥基材料的未来发展[J];中国建材;2014年04期

5 ;《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顺利[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阎培渝;郑峰;;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动力学模型[J];硅酸盐学报;2006年05期

7 马一平;;常温可逆温致变色水泥基材料的研制[J];建筑材料学报;2006年06期

8 ;前言[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可持续发展的水泥基材料与应用国际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硅酸盐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士萍;胡平淳;;水泥基材料的结晶压机理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中伟;;特高强纤维水泥基材料[A];纤维水泥制品行业纤维增强水泥及其制品论文选集(1)(1960~2009)[C];2009年

2 赵顺增;刘立;吴勇;曹淑萍;;电磁功能水泥基材料性能初探[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赵顺增;刘立;吴勇;曹淑萍;;电磁功能水泥基材料性能初探[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于利刚;余其俊;刘岚;;杂化改性废橡胶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水化作用[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建材工业水泥基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试验服务流程[A];第十三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暨水泥技术粉煤灰应用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冯奇;梁传栋;;水泥基材料微粒级配数学模型与有害孔隙率的关系[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冯奇;巴恒静;梁传栋;;二级界面对水泥基材料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施慧聪;俞松波;施惠生;;利用硫离子固结水泥基材料中的重金属[A];建筑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学贵;向艳国;何唯平;;聚丙烯腈(腈纶)纤维对提高水泥基材料抗裂性能的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10 阚晋;;水泥基材料的细观断裂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刘莉;显微镜下看水泥[N];科技日报;2007年

2 樊跻宇;拉法基探讨水泥基材料可持续发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3 贺元栋;肥城米山公司携手同济大学建立水泥基材料研发实践基地[N];中国建材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周芳燕;水泥基础研究缘何受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5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 姚燕;低碳技术引领水泥混凝土行业科学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蓓;基于水泥水化的水泥基材料热—湿—碳化耦合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饶美娟;废弃物的粉末在水泥基材料中的水化机理及性能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何富强;硝酸银显色法测量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迁移[D];中南大学;2010年

4 钱匡亮;纳米CaCO_3对水泥基材料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响;复合水泥基材料水化性能与浆体微观结构稳定性[D];清华大学;2010年

6 李长成;水泥基材料碳硫硅钙石型硫酸盐侵蚀破坏及预防措施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7 高礼雄;掺矿物掺合料水泥基材料的抗硫酸盐侵蚀性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2005年

8 于利刚;废橡胶粉的杂化改性及其对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魏风艳;高性能水泥中低Ca/Si的C-S-H凝胶形成及其抑制ASR机理[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朱艳超;高流态超早强固化材料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婷;氧化石墨烯对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攀;纳微氧化石墨水泥基材料的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赵娇娇;高性能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4 任立夫;微生物修复水泥基材料早期裂缝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谢德擎;基于不规则颗粒的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及其传输性能的数值模拟[D];东南大学;2015年

6 李焦;碳化过程中水泥基材料微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闫西乐;孔结构对水泥基材料抗盐冻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鲍丙峰;水泥基材料微结构特征与碳化模型关系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曹天骥;水泥基外墙系统泛碱预测模型与抑制方法[D];东南大学;2016年

10 曹永莲;抑制膨润土对新拌塑化水泥基材料流动性损害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16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016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