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内置微生物自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混凝土 + 微生物 ; 参考:《硅酸盐通报》2017年05期
【摘要】:随着微生物矿化修复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研究将微生物修复剂内置于混凝土基体中,以达到"主动修复"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内置微生物修复剂诱导矿化生成无机盐修复技术在混凝土裂缝修复中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探讨了内置微生物修复剂诱导矿化生成无机盐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工程应用研究前景,最后指出了内置微生物自修复材料修复技术有待于解决的主要问题。评述表明:目前内置微生物自修复材料修复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真正用于工程较少,须积极寻求其它低廉、对施工条件要求低的微生物载体。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of microbial mineralized restoration of concret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repairable agent in concrete matrix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active resto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in concrete crack repair by representative inorganic salt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duced by microorganism repairable agent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inorganic salt remediation technology induced by built-in microbial repairable agent and the prospect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At last, the ma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repairing self-repairing material with built-in microorganism are pointed out. The review shows that the repair technology of built-in microorganism self-repairing material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it is really used in less engineering, so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seek other low cost microorganism carriers with low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2304)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KJ1601012,KJ1710259,KJ1401020)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化荣;高培伟;林晖;黄欣;;混凝土早期凝缩测定及抑制机理研究[J];混凝土;2012年04期
2 周洪涛;彭刚;胡海周;梁春华;;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塑性变形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2年03期
3 王标;;智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建材;2013年02期
4 白二雷;许金余;高志刚;胡泽斌;;EPS颗粒对混凝土的增韧效应[J];建筑材料学报;2012年01期
5 李延波;邓敏;莫立武;唐明述;;不同约束条件下掺轻烧MgO混凝土的力学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6 刘斯凤;秦鸿根;庞超明;;地铁混凝土的抗裂防渗性能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田凤兰;白东海;张丽娟;;超高强度硅酸盐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20期
8 胡小庆;王永生;;纤维间距理论缺陷分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9 司秀勇;潘慧敏;;纤维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1年06期
10 ;文摘[J];膨胀剂与膨胀混凝土;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小宾;席细平;戴洪兴;鹿院卫;马重芳;;纤维及纳米粘土增强混凝土研究进展[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巫绪涛;谢思发;胡俊;;EPS混凝土的动态压缩试验[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晓舟;混凝土细观数值仿真及宏细观力学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2 延永东;氯离子在损伤及开裂混凝土内的输运机理及作用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奕;纤维掺量及粘结长度对混凝土单筋拨出力学性能的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2 谢欣;CSG导电混凝土的电热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3 曹东;微波照射下混凝土强度弱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赵转;加筋混凝土动态劈裂拉伸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钟海明;荷载—干湿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6 徐沛保;EPS混凝土的SHPB实验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冉艳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断裂韧性的声发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吴源华;智能透明混凝土制品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0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11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