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原地区典型风化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12年
贵州高原地区典型风化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曹万杰
【摘要】:贵州高原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大部分地区喀斯特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多样。本文选取了贵州高原喀斯特地区的典型玄武岩风化剖面和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贵州的铝土矿剖面和中国黄土的数据进行对比,对其元素分布特征及化学风化作用和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剖面的常量元素组成中,SiO2、Fe2O3、Al2O3均为含量最高的组分,但元素分布差异比较明显,主要是由于成土母质的化学组分不同造成的。两个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相差较大,说明经历的化学风化阶段并不相同,玄武岩风化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风化作用,而碳酸盐岩风化剖面的风化强度则十分强烈,两个剖面在风化作用的强度和趋势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Rb/Sr比值和CIA值的特征可以看出两个剖面在成土母质和化学风化程度上的差异,反映了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化学组成的差别,以及在成土母质、风化成土过程和程度上的差异。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和玄武岩风化剖面的微量元素比值分布与中国黄土有显著的差异,其范围分布与中国黄土的分布也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玄武岩风化剖面的Ce异常不明显,玄武岩风化剖面呈现轻度的Ce正异常,但其下伏基岩表现为强烈的Ce负异常。强烈的风化成土作用使两个剖面都呈高∑REE,配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碳酸盐岩剖面的物源与其下伏基岩的成分相同,风化剖面的形成基本上是由于自身基岩的风化作用形成的,与中国黄土并没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59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瑾;黄春长;庞奖励;李瑜琴;米小建;赵明;;宁夏长城塬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2 李徐生;韩志勇;杨守业;陈英勇;王永波;杨达源;;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J];地理学报;2007年11期
3 李艳丽,孙承兴,王世杰,刘秀明;贵州平坝白云岩风化壳稀土超常富集层中稀土赋存状态的研究[J];地球化学;2004年06期
4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程安云;;贵州碳酸盐岩岩性基底对土地石漠化时空演变的控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徐田武;宋海强;况昊;王英民;陈莉琼;齐立新;;物源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一段地层为例[J];地球学报;2009年01期
6 朱照宇,王俊达,黄宝林,余素华,向明菊,张国梅,梁俊平,,江伟华,梁池生,王庆广,谢光国,孟玲;红土·黄土·全球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5年03期
7 史培军,宋长青,景贵飞;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8 杨瑞东;朱立军;魏怀瑞;王伟;鲍淼;张晓东;刘玲;;贵阳地区碳酸盐岩岩系成土方式及其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7年03期
9 刘文景;涂成龙;郎赟超;冯家毅;李龙波;汪齐连;刘丛强;;喀斯特地区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变化与风化成土过程[J];地球与环境;2010年03期
10 朱立新,马生明,周国华,郑立果;冲积平原区土壤元素组成特征及其示踪作用[J];地质与勘探;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照亮;喀斯特流域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矿质元素行为与环境质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静;亚热带小流域河水水化学、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对风化的指示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新平;乌江流域水化学特征、风化过程中CO_2的消耗及水质变化趋势的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吴旭东;重庆奉节地区古土壤剖面反映的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D];西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sk to Land Us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Climate Chang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4期
2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3 石诗源;;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4 梁丹丹;张兆干;;贵州土地石漠化原因及防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吴华英;蒋忠诚;罗为群;覃星铭;邓艳;祁晓凡;;桂林会仙实验基地石灰土剖面化学组成分布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6 李军;聂云峰;夏斌;;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7 孙云鹏;;全球变化背景下辽宁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情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刘子琦;熊康宁;盈斌;;洞穴新生碳酸钙碳同位素对地表石漠化的指示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9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0 张文;张建利;莫本田;吴佳海;;喀斯特山地草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淑卿;赵来;吕成文;;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王建勋;;西北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途径及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侯圣山;杨石岭;孙继敏;丁仲礼;;风成沉积物4~16μm石英氧同位素记录及其物质来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5 蔡先凤;;试论国际生态安全法的发展现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马征程;周潇烨;;试论生态安全的法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王世杰;;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秀明;王世杰;张峰;;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次生石英的裂变径迹测年研究[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宋岩;徐晨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石家庄西部山区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罗友进;区域成土过程:认识与表达[D];西南大学;2011年
5 周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评价与机制设计[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恩菊;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沉积物特征的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明钻;北山地区典型Cu矿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方法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8 方薇;残积层红黏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滕德宾;巨野特大型煤田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仲辉;亚热带杉木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通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宋亚楠;辽南滨海黄土环境磁学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美霞;辽东半岛黄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曹洪亮;东江源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时空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文琴;黄山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及安全水平预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桂松;筑坝红土的演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环;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虹;城步县土地利用变化及趋势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生,何大伟;珠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2 夏星辉,张利田,陈静生;岩性和气候条件对长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朱启疆;汪家兴;;滹沱河和滏阳河水文化学特点的对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3期
4 冯志刚,王世杰,刘秀明,孙承兴;碳酸盐岩风化壳母岩的不均一性:来自粒度分析的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6 赵一阳,王金土,秦朝阳,陈毓蔚,王贤觉,吴明清;中国大陆架海底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J];沉积学报;1990年01期
7 孙东怀,鹿化煜,David Rea,孙有斌,吴胜光;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8 庞奖励,黄春长,张占平;陕西岐山黄土剖面Rb、Sr组成与高分辩率气候变化[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9 赵红格,刘池洋;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10 徐方建;李安春;肖尚斌;万世明;刘建国;张永超;;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古环境演化[J];沉积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晶莹;中国主要流域盆地的风化剥蚀作用与大气CO_2的消耗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2 宋照亮;喀斯特流域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矿质元素行为与环境质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媛媛;亚热带小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风化过程中CO_2的消耗[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华,谢先德,王春云;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物性特征[J];热带地理;2000年04期
2 陈明晓;广东沿海地区花岗岩风化剖面及其差异风化现象的特征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2003年01期
3 季宏兵,欧阳自远,王世杰,周德全;白云岩风化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上陆壳平均化学组成的意义——以黔北新蒲剖面为例[J];中国科学D辑;1999年06期
4 李景阳,梁风,朱立军,左双英;两种典型碳酸盐岩红土风化剖面的物理化学特征[J];中国岩溶;2005年01期
5 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周德全,郑乐平,黎廷宇;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9年05期
6 顾尚义,毛健全,张启厚;广西叫弄英安岩风化剖面与地下水作用的证据[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普利勒;及阿丹姆斯;万汉钟;;论宾夕耳法尼亚系风化剖面中U、Th的分布[J];铀矿地质译丛;1965年01期
8 J.J.Middelburg ,郑作平;花岗岩质岩石风化过程中影响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微量元素活动性的化学过程[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2期
9 徐则民;唐正光;;石灰岩腐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论评;2007年03期
10 刘秀明,王世杰,冯志刚,孙承兴,周德全;贵州岩溶区镶嵌景观上覆土层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中国岩溶;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景阳;王朝富;樊廷章;朱立军;陈筠;;碳酸盐岩残积红土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成因研究[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2 沈德麒;孙恭安;陈耀钦;;河南许昌—舞阳地区古风化壳[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C];1981年
3 吴继敏;许人平;马晓辉;;岩体风化与混凝土坝建基面选择[A];第八次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吴代赦;吴铁;陈成广;王五一;;我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氟的地球化学[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照亮;喀斯特流域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矿质元素行为与环境质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宋明义;浙西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硒与重金属的表生地球化学及环境效应[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冯志刚;岩溶上覆风化壳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物源和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万杰;贵州高原地区典型风化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为;东天山地区风化矿物黄钾铁矾的K-Ar年代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3 都凯;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风化作用地球化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宋照亮;湖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风化的环境地球化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合肥工业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宋明义 >何为
>曹万杰 >张鑫
>冯志刚 >都凯
>宋照亮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3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