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自然地理学专家

发布时间:2017-03-01 14:33

  本文关键词: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专家信息:


自然地理学专家

杨达源,男,1941年出生,研究生,硕士。现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地理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 。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4年于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地貌专业毕业。

1964-1979年在地质矿产部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工作。

1979-1981年回校攻读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8年晋副教授。

1993年晋教授。

1996年上岗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中国第四纪研究会海岸线分会副主任委员。

2.江苏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3.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主讲《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导论》、《学年论文》、《现代自然地理学》、《第四纪研究》课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自然地理学与地貌第四纪地质学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长江三峡库区地貌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负责人。

2.长江川江倒流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2004,负责人。

3.长江三峡库区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国土资源部,2004-2005,负责人。

4.长江三峡库区深槽沉积的研究,长江三峡总公司,2002-2003,负责人。

5.乌东德金沙江河谷地貌调查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2005-2006,负责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教育部21世纪课程改革•自然地理学(部分)。

2.教育部创名牌课程:《自然地理学》。

3.南京大学985项目《自然地理学》课件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

4.南京大学985项目《现代自然地理研究》研究生院创新课程。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自然地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现代自然地理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发表论文:

1 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韩志勇; 李徐生; 张兆干; 陈英勇; 杨达源; 弋双文; 鹿化煜 地理学报 2010- 03-15

2 黑河流域近2000年的旱涝与降水量序列重建 任朝霞; 陆玉麒;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06-15

3 长江三峡库岸带崩滑灾害的预测与预防 杨达源; 李徐生; 韩志勇; 陈英勇; 黄典 地质学刊 2010-03-28

4 长江三峡库区不同坡段坡地土壤风化特征 何太蓉; 杨达源; 蔡运龙 山地学报 2010-05-15

5 风景区旅游开发中的客源市场研究 任黎秀; 史爱玲; 张捷; 杨达源; 刘小英; 刘浩龙 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1999-10-21

6 长江三峡库岸稳定性研究 杨达源; 崇婧; 吴江华; 蒋晓伟 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 2001-09-13

7 “自然地理学”研究过去、预测未来 杨达源; 彭补拙; 任黎秀; 李升峰; 张建新; 冯立梅; 蒋晓伟 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1-08-01

8 末次冰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风尘衍生堆积序列 李徐生; 杨达源; 房迎山 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 2003-10-01

9 赣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及形成演化 葛兆帅; 杨达源; 任朝霞 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 2004-02-01

10 赣南青龙岩丹霞洞穴特征、成因与保护 任朝霞; 杨达源; 葛兆帅 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 2004-02-01

11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彬; 杨达源; 董杰; 唐继刚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 2006-11-01

12 关于庐山更新世冰川作用的新认识 杨达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 1985-06-30

13 地理科学的新思维 杨达源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 2007-11-01

14 近2000年黑河流域旱涝变化研究 任朝霞; 陆玉麒;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4-15

15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程度评价及驱动机制 董杰; 段艺芳; 许玉凤; 杨达源; 周彬 水土保持通报 2009-08-15

16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分区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1-30

17 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调水”“活水”工程 胥勤勉; 杨达源; 董杰; 周彬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1-30

18 三峡库区坡地地貌过程的速率 韩志勇; 李徐生; 胥勤勉; 陈可锋; 杨达源 地理研究 2006-01-30

19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02-28

20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任朝霞;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 2006-03-30

21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山区农产品结构优化探讨——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 舒肖明; 杨达源; 董杰; 唐继刚; 周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2-28

22 论近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董杰; 杨达源; 王鹏; 蒋晓伟 经济地理 2006- 01-30

23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生态工程 任雪梅; 杨达源; 徐永辉; 周彬 水土保持通报 2006-02-28

24 中山陵园风景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及因素分析 张瑜; 杨达源; 董杰; 张蕾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30

25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陈曰友 土壤学报 2006-02-28

26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南京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周彬; 杨达源; 董杰; 唐继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04-20

27 宜宾—重庆段川江高阶地物质来源的定量分析——判别分析在重矿物分析中的应用 任雪梅; 徐永辉; 周彬; 杨达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5-30

28 长江三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 周彬; 杨达源; 韩志勇; 李徐生; 王鹏; 葛兆帅 第四纪研究 2006-05-30

29 长江上游水系变迁的河流阶地证据 任雪梅; 杨达源; 韩志勇 第四纪研究 2006-05-30

30 金沙江河谷金坪子堆积体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徐永辉; 胥勤勉; 杨达源; 葛兆帅; 陈可锋 第四纪研究 2006-05-30

31 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的元素迁移特征 徐永辉; 杨达源; 陈可锋; 周彬; 任雪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30

32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董杰; 周彬; 杨达源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25

33 重庆万州长江岸坡陡崖后退速率的估计 韩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陈可锋; 杨达源 山地学报 2006-05-30

34 金沙江金坪子堆积体成因的初步研究 胥勤勉; 杨达源; 葛兆帅; 陈德基; 薛果夫; 李会中 山地学报 2006- 07-30

35 西北干旱区近50a旱涝时空变化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11-30

36 茅山道教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评价及深度开发 王鹏; 杨达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09-20

37 三峡库区长江阶地冲积物的年代测定 韩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6-11-30

38 三峡库区紫色土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董杰; 杨达源; 周彬; 陈可锋; 胥勤勉 地理科学 2006-10-30

39 金沙江三堆子-乌东德河段阶地研究 胥勤勉; 杨达源; 葛兆帅; 陈德基; 薛果夫 地理科学 2006-10-30

40 ~(137)Cs示踪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速率研究 董杰; 杨达源; 周彬; 胥勤勉 水土保持学报 2006-12-28

41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岸坡地貌过程的影响 徐永辉; 杨达源; 陈可锋; 周彬; 任雪梅 水土保持通报 2006-10-30

42 近40a西北干旱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究 任朝霞 ;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4-30

43 西北干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任朝霞; 杨达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7-03-30

44 金沙江金坪子堆积体地貌过程与稳定性研究 徐永辉; 杨达源; 陈可锋; 葛兆帅; 周彬; 任雪梅; 胥勤勉 工程地质学报 2007-04-30

45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徐菲菲; 万绪才; 杨达源 生态学杂志 2007-05-15

46 近50a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变化差异分析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6-15

47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8-15

48 江苏省沿海滩涂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研究 严长清; 孙伟; 陆效平; 杨达源 生态科学 2007-06-15

49 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周彬; 朱晓强; 杨达源 中国水土保持 2007-11-05

50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李徐生; 韩志勇; 杨守业; 陈英勇; 王永波; 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7-11-15

51 南京主城区水系变迁研究 杨达源; 徐永辉; 和艳 人民长江 2007-11-20

52 近郊型风景名胜区与依托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以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周彬; 董杰; 杨达源; 涂玮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10-15

53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粗骨沙化和酸化特征 董杰; 张重阳; 罗丽丽; 杨达源; 陈可锋 水土保持学报 2007-12-15

54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土壤退化特征:土壤养分贫瘠化 董杰; 罗丽丽; 杨达源; 陈可锋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11-15

55 鄱阳湖湖滨十万年来沙山的演化 任黎秀; 和艳; 杨达源 地理研究 2008-01-15

56 土地退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董杰; 陈诗越; 杨达源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25

57 近城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董杰; 杨达源; 陈可锋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25

58 全球变暖与上游系列工程条件下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杨达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3-15

59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荒漠化的影响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4-15

60 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董杰; 杨达源 水土保持研究 2008-06-15

61 金沙江石鼓-宜宾河段的贯通与深切地貌过程的研究 杨达源; 韩志勇; 葛兆帅; 胥勤勉; 陈可峰; 徐永辉; 李郎平; 黄典;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2008-07-15

62 矫顽力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黄土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 韩志勇 ; 李徐生; 陈英勇; 杨达源 地球物理学报 2008-11-15

63 庐山旅游气候资源优势评价及深度开发 蒋晓伟; 冯立梅 ; 杨达源; 欧阳怀龙; 任朝霞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6-30

64 母岩的风化剥蚀速率与土壤允许流失量的关系——以长江三峡坝区风化花岗岩土壤为例 张丽萍; 杨达源; 朱大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8-30

65 苏州市晚第四纪古地理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姜洪涛; 王富葆; 杨达源 地理科学 2003-04-28

66 《周易》乃地学之初 杨达源; 李徐生; 冯立梅; 蒋晓伟 第四纪研究 2003-03-30

67 长江三峡黄陵背斜段地质时期结晶岩风化剥蚀速率研究 张丽萍; 杨达源; 朱大奎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01-20

68 江西新余旧石器地点的埋藏环境与时代 房迎三; 李徐生; 杨达源 人类学学报 2003-05-15

69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任朝霞; 杨达源 ; 任福文; 何太蓉; 葛兆帅 水土保持通报 2003-02-28

70 庐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深度开发 冯立梅; 蒋晓伟; 刘小英; 任朝霞 ; 刘庆友; 杨达源; 冒宇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6-30

71 三峡库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策研究——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董杰; 杨达源; 李爱英; 舒肖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6-30

72 三峡库区耕地利用变化及保护开发途径——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董杰; 杨达源; 刘庆友 水土保持通报 2005-06-30

73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Geoffrey Wall 经济地理 2005-09-26

74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周彬; 董杰; 葛兆帅; 唐继刚; 杨达源 生态学杂志 2005-12-30

75 庐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庆友; 冯立梅; 杨达源; 冒宇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6-30

76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王鹏; 刘沛林; 杨达源; 谢俭 热带地理 2003-09-30

77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P、K养分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何太蓉; 李贤良; 杨达源; 杨永兴 环境科学 2004-01-30

78 三江平原泥炭沼泽土剖面P、K养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太蓉; 杨达源; 杨永兴 农村生态环境 2004-02-29

79 长江三峡库区现代坡地剥蚀速率研究 何太蓉; 姜洪涛; 杨达源; 任朝霞; 李徐生 地理科学 2004-02-28

80 历史上的一次溃决洪水——1482年沁河流域大洪水 葛兆帅; 杨达源; 谢悦波; 慕平; 王蕾 自然灾害学报 2004-04-30

81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董杰; 杨达源; 舒肖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30

82 三峡库区坡地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以三峡草堂河流域为例 陈可锋; 杨达源; 姜洪涛; 周彬; 徐永辉; 刘庆友; 董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4-06-30

83 三峡库区武隆县滑坡灾害特点及成因机制 何太蓉; 杨达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8-30

84 试议长江流域的雨水调度工程 杨达源; 任雪梅; 任朝霞 科技导报 2004-08-18

85 江西红壤区农业产业政策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与水土保持效果分析——以江西省上饶县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 王鹏; 黃贤金; 张兆干; 杨肇卫; 杨达源 地理科学 2004-06-28

86 长江三峡深槽沉积的研究 杨达源; 李徐生; 任黎秀; 张建新; 葛兆帅; 王爱军; 陈可锋 第四纪研究 2004-09-28

87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长江三角洲古环境初步研究 杨达源; 陈可锋; 舒肖明 第四纪研究 2004-09-28

88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葛兆帅; 杨达源; 李徐生; 任朝霞 第四纪研究 2004-09-28

89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功能分区研究 董杰; 张重阳; 杨达源; 李升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4-09-20

90 沁河流域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重现期初步研究 葛兆帅; 杨达源; 谢悦波; 李徐生 自然灾害学报 2004-10-30

91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整合研究 董杰; 杨达源; 张重阳 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15

92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探 董杰; 刘庆友; 杨达源; 唐继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2-20

93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张强; 杨达源; 施雅风; 葛兆帅; 姜彤 地理科学 2004-12-28

94 庐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庆友; 杨达源; 任黎秀; 冯立梅; 冒宇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1-20

95 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 舒肖明; 杨达源; 董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4-30

96 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何太蓉; 杨达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30

97 地区旅游业应对外部竞争环境的策略组合 唐继刚; 杨达源; 董杰; 舒肖明; 周彬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03-30

98 黄河南徙、海平面变化与江苏中部的海岸线变迁 杨达源; 张建军; 李徐生 第四纪研究 1999-05-30

99 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 樊姝玉; 杨达源; 聂献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22

100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比较研究 张建军; 杨达源; 李徐生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9- 06-30

101 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李徐生; 杨达源 中国沙漠 2002-03-30

102 黄金周旅游广告探究——以2001年南京市旅行社报纸广告为例 徐菲菲; 何太蓉; 刘庆友; 杨达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9-20

103 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 杨达源; 李徐生; 冯立梅; 姜洪涛 地质力学学报 2002-06-28

104 40-30kaBP青藏高原及邻区高温大降水事件的特征、影响及原因探讨 施雅风; 贾玉连; 于革; 杨达源; 范云崎; 李世杰; 王云飞 湖泊科学 2002-03-05

105 江苏茅山道教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王鹏; 冯立梅; 蒋晓伟; 张兆干; 杨达源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06-20

106 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演变与水资源保护的预测研究 杨达源; 任朝霞; 何太蓉; 葛兆帅 水资源保护 2002-09-20

107 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崇婧; 李徐生; 杨达源; 陈曰友 灾害学 2002-03-30

108 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情况下的旅游开发及实例研究 刘玉; 杨达源; 张兆干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2-30

109 刍议休游制在风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刘浩龙; 任黎秀; 杨达源 中国园林 1999-12-25

110 旅游商品开发浅析 樊姝玉; 杨达源; 李徐生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9-04-20

111 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10-15

112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沉积学报 2000-03-30

113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与演化 杨达源; 李徐生; 张振克 湖泊科学 2000-09-30

114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 刘玉; 杨达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0-03-30

115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地理科学 2001-04-28

116 长江三峡坝区花岗岩风化壳化学元素迁移特征 张丽萍; 朱大奎; 杨达源 地理学报 2001-09-23

117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03-30

118 长江渝宜河段深槽分布特征及成因 张丽萍; 杨达源; 朱大奎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6-30

119 金沙江东流的研究 杨达源; 李徐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6-30

120 S2以来下蜀黄土沉积序列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李徐生; 杨达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2-30

121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张振克;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06-30

122 长江三峡地区坡地发育初步研究 崇婧; 杨达源; 姜洪涛; 李徐生; 刘浩龙; 张丽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06-30

123 入世后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达源; 任朝霞; 何太蓉; 葛兆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08-30

124 长江三峡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杨达源; 李徐生; 柯贤坤; 周旅复; 陈德基; 杨天民; 薛果夫 地理学报 2002- 09-23

12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国际入境旅游需求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以日本对香港的国际旅游需求分析为例 吴江华; 葛兆帅; 杨达源 旅游学刊 2002-05-18

126 试论清江流域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杨达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4-05-30

127 近2000年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与洪灾——淮河中游的洪灾与洪泽湖的变化 杨达源; 王云飞 湖泊科学 1995-02-15

128 长江三峡地区山地资源的分层结构特征 杨达源; 任黎秀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6- 11-30

129 黄河上游的阶地与水系变迁 杨达源; 吴胜光; 王云飞 地理科学 1996-04-30

130 海滨旅游度假区的生理环境评价 赵宁曦;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96-12-15

131 古洪水平流沉积 杨达源 ; 谢悦波 沉积学报 1997-09-30

132 试论旅游城市CI设计的导入 潘冰; 杨达源 城市规划汇刊 1997-10-15

133 黄河小浪底段古洪水沉积与古洪水水位的初步研究 杨达源; 谢悦波 河海大学学报 1997-06-30

134 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韩辉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10-15

135 鄂西山区的峰顶面 杨达源; 任黎秀 山地研究 1997-08-28

136 安徽宣城地区的“黄土”和旧石器文化 杨达源; 李徐生; 鹿化煜; 韩辉友; 任黎秀; 房迎三 地质力学学报 1997-12-28

137 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标志和基本特征 杨达源; 李徐生 第四纪研究 1998-08-25

138 古洪水平流沉积基本特征 谢悦波; 杨达源 河海大学学报 1998-12-05

139 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 李徐生; 杨达源; 韩辉友 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3-22

140 河型分析及其在河道整治上的应用 唐日长; 杨达源; 谢鑑衡; 黄南荣; 方宗岱 水利学报 1965-01-31

141 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及其成因分析 蔡明理; 杨达源 灾害学 1992- 09-30

142 世界海面变化研究的进展 杨怀仁;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1-03-02

143 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变化的研究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4-04-30

144 苏南全新世泥炭与海面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5-10-28

145 江南的晚更新世风成砂丘 杨达源 中国沙漠 1985-12-31

146 郯庐断裂带中段活动构造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黄志强; 杨达源 地震学刊 1985-07-02

147 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环境 杨达源 地理学报 1986-08-29

148 关于滨海地带的埋藏槽谷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6-10-28

149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杨达源 地理研究 1986-10-01

150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与整治问题 杨达源 泥沙研究 1986-10-01

151 鄱阳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杨达源 自然杂志 1986-05-31

152 江苏沿海第四纪海侵层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杨达源 地震学刊 1986-04-02

153 鄱阳湖在第四纪的演变 杨达源 海洋与湖沼 1986-10-28

154 试论扬州建港的岸线稳定问题 杨达源; 赵苇航 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6-03-22

155 关于未来海面变化趋势与平原海岸的变化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7-06-30

156 关于距今三万年前后的一次高海面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87-12-27

157 关于中国沙漠与黄土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杨达源 干旱区地理 1987-04-02

158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地震活动的构造基础和活动趋势 杨达源 地震学刊 1987-10-01

159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杨达源 地理学报 1988-04-30

160 太湖827孔微体古生物研究及其环境变迁 杨怀仁; 王强; 杨达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8-07-01

161 南海北部Ⅴ_3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及其古环境的分析 冯文科 ; 杨达源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8-10-27

162 南海北部大陆坡—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 冯文科; 杨达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8-11-26

163 试论我国北方的水资源不足问题 杨达源 干旱区地理 1988-07-01

164 长江六圩弯道的稳定性与建港条件浅析 陈宝冲; 杨达源 水道港口 1988-04-01

165 论中全新世的一次海面下落 杨达源 黄渤海海洋 1988- 04-01

166 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 黄姜侬; 方家骅; 邵家骥; 杨达源 地质论评 1988-03-31

167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杨达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3-01

168 晚更新世晚期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 杨达源; 冯文科; 陈俊仁 地理研究 1989-12-31

169 广东田洋火山口湖的晚第四纪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 陈俊仁; 杨达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9-04-02

170 城市自然灾害的研究 杨达源 灾害学 1989-12-31

171 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演变 杨达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3-02

172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气候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杨达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0-04-02

173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积作用 杨达源; 严庠生 海洋科学 1990-03-02

174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及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赵希涛; 鲁刚毅; 王绍鸿; 吴学忠; 张景文; 谢志仁; 杨达源; 郑长苏; 任剑璋 科学通报 1990-03-02

175 庐山羊角岭泥砾混杂堆积体的构造形迹分析 杨达源 地质论评 1990-03-02

176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杨达源; 韩辉友; 周旅复;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 07-02

177 江苏中部沿海近2000年来的海面变化 杨达源; 鹿化煜 科学通报 1991-10-28

178 中国东部的第四纪风尘堆积与季风变迁 杨达源 第四纪研究 1991-12-31

179 安徽沿江地带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严庠生; 杨达源 地震学刊 1991-04-02

180 辽东中部海岸地貌基本特征 杨达源 海洋科学 1992-08-28

181 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埋藏学的初步研究 房迎三; 杨达源; 韩辉友; 周旅复 人类学学报 1992-07-01

182 试论长江三峡河段深槽的成因 杨达源; 赖莲英 山地研究 1992-09-30

183 中国东部晚更新世的环境变化 杨达源; 冯文科; 赵希涛 地理科学 1987-12-27

184 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环境和“冷槽”问题 杨达源 地理科学 1989-12-27

荣誉奖励:


1.第一批南京大学教学名师之一。

2.1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3.1998年获江苏省优秀课程建设二等奖。

4.2001年获宝钢教学优秀奖。

5.2003年获南京大学教学名师。

6.2006年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2008年获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媒体报道:


改造我们的地貌学教学——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杨达源

今年是中国第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成立100周年的年份。作为地质学和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地貌学在其成长、发展中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尤其在全球变化加剧,以及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地貌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状况令人关注。

在中国地貌学科发源地之一的南京,《科学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长江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达源教授。

地貌学研究溯源

经典地貌学的基本理论是对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抽象和概括。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 1909)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回”理论。杨达源在2007年赴美探亲期间,曾乘车考察了戴维斯理论的诞生地。

戴维斯的野外调查中,最早的不整合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杨达源等人是从北边乘车往纽约、华盛顿方向去的。从北面看过去,阿巴拉契亚山地貌形态确实很平缓,坐在车上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戴维斯研究的是阿巴拉契亚山的北段和内华达山的关系。内华达山上升得很高,切割得很深,到了阿巴拉契亚山的老岩体就很平了。这种情况相当于阿巴拉契亚山中北段是老年期,内华达高原是幼年期,真正的海岸山脉相当于壮年期。戴维斯的思想在于把不同的形态拼接起来。

德国地貌学家彭克(W.Penck,1924)研究的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出山麓剥蚀面的概念,杨达源等将其“极顶面”认为是冰雪剥蚀夷平面。1984年,R.J.Chorley又提出地貌发育的复合效应和临界值概念,注重把地貌发育的渐变与突变结合起来。

在杨达源浏览过的英文期刊中,英国出版的《地貌过程》成为他长期追踪的主要刊物之一。杨达源说,当代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地貌”乃人类生存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对地貌及地貌发育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获得预期效益。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地貌开发利用率的不断提高。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地貌学

近几年,南京市在环境整治方面下了大力气,城市面貌有很大改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人居环境奖和文明城市奖。这当中,地貌工作者的作用不可小视。

几年前,针对南京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问题,由王颖院士牵头、杨达源执笔,以南京大学10个教授的名义给南京市长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很快得到市长批复,责成市建委按正常工作程序,由市政工程局和市规划院编制一个正式规划,准备斥资30亿元进行治理。然而最初的规划思路仍然是实施一系列的小工程,这里搞清淤、那里搞护岸,另一处可能就是输水管道。

对此,杨达源提出疑义:这些小工程中的很多手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用过,,已经弄几遍了,如果现在还是这个办法,势必难以奏效。但究竟怎么解决好市民的排污问题呢?主管部门提出尝试调水的方案,准备花很少的钱开展调水。

是秦淮河水系的历史变迁研究,使他们找到了合理的调水方案。杨达源说,南京本来处秦淮河河口部位,2000多年来一直在防秦淮河洪水与长江洪水的侵袭,导致南京城区由单一秦淮河河口水系最终被分隔成互不沟通的七河四湖。其中的外秦淮河,从原来的长江江滨、江心洲的内汊道、南京城墙下的护城河,直到20世纪末成为南京市城内的河,但其主要功能依然延续为泄洪排污,河水长年又黑又臭,靠清淤护岸工程,实在无济于事。

秦淮河水系变迁与南京城边的长江水位的渐趋上升,以及多年来叠加的水利工程,使南京城区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方程式发生重大变化:南京城区的河湖,没有了秦淮河水源,只有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污水的补给,加之不断的蒸发,在这样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与水循环模式下,河湖水污染肯定是治不好的。

河湖水系变迁研究,本是地貌学者的专长。南京大学10位教授调查的结果,形成了对城区水环境治理的清晰思路:还外秦淮河作为城内生态河的功能,让河流尽快流动起来,必须从长江大量调水,补充自然水源。治理工程实施后,收到了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果。

重视改进思想方法

谈起学科的改造,杨达源语重心长:首先是思想方法要改进。原来地貌学重形态划分,重类型研究,形态和类型都是识别标志,这是最初的一步,应该过渡到研究地貌发育的过程,要回答它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以后还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次,就是不要总套用其他地方的成果。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以前巴尔博在长江上一个阶地都找不到,因为他脑子里只有欧洲的阶地、地中海沿岸的那种阶地,在亚洲的长江上找不到与之完全一样的阶地。

长江中下游研究的实例很能说明问题。长江河口在距今5000~6000年以前就退到现在的镇江—扬州以西的位置了,到大约1500年前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依然流传着“扬州观潮,镇江观海”之说。然而1500年以来,河口却延伸得非常快。原来中游的荆江大堤是东晋时期开建的,后来慢慢完善,到宋代基本完成,此后长江泛滥受到限制,两岸平原的泥沙淤积少了,长江中下游的主要功能由不断泛滥营造两岸冲积平原,转变为向下游河口输水输沙,从而导致长江三角洲迅速生长。而原来长江两岸的泛滥平原,却成为“饥饿”平原,长江两岸的自然堤后湖,越来越缺少长江水沙的倒灌、缺少物质和能量的补给,就变成了“低能”的湖泊。低能的湖泊中再加入污染物质,而且只有进来没有出去的,就会变成污水臭水。这就是为什么太湖的污染治不好,巢湖又污染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修筑牢固的堤坝之后,没有水沙进去了,这些湖泊走向了萎缩、衰亡的过程。可见修筑堤防,有的地方是加速了自然过程(如中游河段的水位上升),有的地方是改变了自然过程,对于自然堤后湖来说是逆转了自然过程。

随着堤坝的提高,洪水对两岸的威胁越来越大。“防五十年一遇”、“防百年一遇”大洪水的说法,要改一改了。杨达源说:“历史上2000年来长江中游的洪水泛滥治不好,因为修堤筑坝时只想到以前发生的洪水有多高,没想到以后发生的洪水会更高。”对此,他提出了“实施全流域雨水调度工程,削弱盛夏洪峰,补充隆冬枯流,创造长江流域最佳人居环境”的治理思路。

重新认识我们的大江大河

学界前辈对长江的认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李四光、叶良辅、谢家荣、丁文江、李春昱、巴尔博、苏良赫、施雅风都曾有过专题研究。解放后,李承三、任美锷、沈玉昌、陈吉余等也先后出版过专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者对长江的研究更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从1979 年开始,杨达源用28年的时间,从河口溯源而上,到达金沙江上段,在前人考察过的地方,他反复穿越、深入思考,丰富着前人的学术思想,修正了前人的一些认识。在大量的岩性矿物分析和测年数据的基础上,他发现金沙江中上段两岸阶地,有些其实“不姓金”,这说明长江在金沙江上中段曾经历过不止一次袭夺其他南向河流的过程。而金沙江下段与三峡河段的贯通,则是近百万年的事情。是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导致了长江的东流并最终贯通,也造就了两岸高山峡谷、深槽险滩的河谷地貌。

学科改造要从教材抓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杨达源把学科改造的重点放在新教材编撰上。总结讲授自然地理课十几年的经验使他明确了一点:教材改革要有利于综合思考。他说,原来学习地貌学都是单线的:河流一条线、海洋一条线……把复杂的自然过程简化了,实际上,自然过程包含“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更重要的是把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过程搞清楚。

讲解水环境的演化,他就带着学生到野外去看,4个堤看下来,南京原来水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为什么污染治不好,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他说,其实水系变迁既是地貌问题,又是水问题,还是城市规划问题,还有水利工程问题。所以应该抓住一些大问题,作综合分析。

针对现状,他建议通过办进修班的方式,培训那些在岗的、在工作中需要应用地貌专业知识的人,把他们对地貌学的兴趣与现在的地貌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


  本文关键词: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46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6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