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射流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

发布时间:2020-03-24 00:2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便于运输和清洁高效的气态能源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超长燃气管线经常发生火灾、爆炸等灾难性质的事故,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来说,高压输送燃气的破裂管线根据其根部火源形状和较大的燃气喷出速度,可近似处理为线性湍流扩散射流火。在多处管道破裂时,因火焰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火焰被拉长,火焰方向改变,极有可能导致火旋风的形成,这种群发性火灾的火焰融合行为使得火灾更具破坏性和失控性。因而研究射流火焰相互作用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对于防止射流火焰融合导致更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多火焰相互作用行为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探究的是轴对称火焰相互作用行为受燃料类型,扩散火焰类型,燃烧器数量及其分布和燃烧器间距的影响。而对于双线性火焰的相互作用行为的研究仍显著缺乏,尽管已有关于双线性层流扩散火焰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但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火焰相互作用机制还缺乏研究,由于湍流火焰的空气卷吸机理与层流扩散火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必要展开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双线性火焰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从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特征的角度切入来探究火焰相互作用行为。本实验采用两个完全一致的燃烧器,其内缝尺寸为2mm×142.5mm,燃烧器底部放置在高于水平地面0.4m的高度处。实验以丙烷为燃料,燃料出口速度范围0.23m/s-0.70m/s,在计算Fr和Gr后,核实本文火焰状态均为浮力主控湍流火焰。燃烧器间距的范围为0-1m。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器间距的增加,双火焰间的相互作用可将火焰形态划分为连续性融合、间歇性融合、无融合但有相互作用以及自由火焰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火焰发生融合时,其火焰高度很明显高于其相对应流量下的单一自由火焰高度。与此同时,火焰高度随着燃烧器间距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并最终不断趋近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这是一个复杂的、非单调的变化过程,与前人在层流火焰中所观察到的规律截然不同,并且发现最小火焰高度恰巧出现在融合临界间距处,且该处的火焰高度低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本文将Kuwana等人根据层流扩散火焰推导出的融合临界间距模型拓展并应用到湍流扩散火焰中,构建了火焰融合概率模型和融合临界间距模型。发现了火焰融合概率模型可表达为三段函数的形式,融合临界间距模型表明融合临界间距正比于单一自由火焰高度,或者说与燃料出口速度呈2/3次方的关系。并提出了“有效”卷吸周长作为特征长度来量化双火焰的相互作用与空气卷吸行为特征,该“有效”卷吸周长包含了燃烧器的长、宽,火焰基部“扩展”和有效侧向卷吸特征长度,基于该“有效”卷吸周长,建立的火焰融合点高度模型和火焰高度模型。
【图文】:

资讯网,天然气管道,唐山市,凤凰


2014年10月31日,河北唐山市西外环南湖地下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造逡逑成2死3伤。事故发生地是燃气管道施工现场,由于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火灾,爆逡逑炸现场与村民仅一墙之隔,如图1.3所示。2000年8月19日,美国墨西哥州埋逡逑在地下2米多深的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在距离某河道百余米处出现破裂造成燃气逡逑泄漏,继而引发爆炸和大火,致使10死2伤,如图1.4所示。逡逑柋逡逑图1.3唐山市地下天然气管道火灾(图片来自凤凰资讯网站)逡逑2逡逑

图片,城市火灾,燃气管道,百度


逑■Ell逡逑图1.4美国天然气管道泄漏(图片来自谷歌图片)逡逑多火焰间的相互作用是实际燃烧活动中的基础过程之一。当多个火源因距离逡逑较近而产生相互作用时,其己不再具备单个火源的燃烧特征[4_5]。1995年1月17逡逑日,阪神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让我们损失了邋5000多名生命。随后,这座城逡逑市由于煤气管道破裂,致使多处煤气泄露,,熊熊大火又再次置当地居民于水深火逡逑热之中。而群发性火灾因受邻近火焰的影响,其火焰高度演变和融合过程在城市逡逑火灾蔓延过程中得以观察和记录,房屋之间狭窄的小巷及其宽度是影响火焰融合逡逑和火焰高度的重要因素,如图1.5所示。由此,火焰高度成为评估消防中火灾危逡逑险的明确指标之一。逡逑图1.5阪神地震后城市火灾现场(图片来自百度图片)逡逑2004年4月,天津市某学校门卫室附近燃气管道发生泄漏,致使我们失去3逡逑条生命。经过对泄漏管线路段的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88;TQ0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燕,章兢,章振华;回转窑燃烧图像中火焰区的动态标定[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卓建坤;李水清;宋蔷;姚强;;煤粉燃烧火焰区域中碳烟的结构与行为[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年01期

3 廖道升;烘干滚筒燃烧火焰区叶片的“T”形结构设计[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93年06期

4 原鲲,张孝谦;湍流和预混火焰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5 林建生;5个待定系数的修正韦伯函数在发动机多火焰区燃烧模型中的应用[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6 卓建坤;李水清;宋蔷;姚强;;煤粉燃烧火焰区域内形成的亚微米颗粒电镜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7 朱跃进;董刚;;激波冲击火焰的流动拓扑研究[J];计算物理;2015年04期

8 许彬;胡君健;张永明;马绥华;;火焰区烟雾颗粒采集系统的研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期

9 宋学平,郭占成;移动床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的工艺技术[J];化工学报;2005年02期

10 宋学平,郭占成;固定床天然气与煤共气化火焰区温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罗兵;轻如羽翼 坚若金石[N];中国质量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昂;环境风作用下火焰撞击顶棚扩展行为与无风条件顶棚火焰细胞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杜晟;强羽流驱动顶棚射流温度分布及火焰扩展长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3 黄莉莉;双线性浮力主控湍流扩散射流火焰融合机制与火焰高度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王琦;氧化铝回转窑火焰图像分割算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杰;气流床气化颗粒物分布特性及热氧气化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丁艳军;基于回转窑数字图像特征信息提取与窑况判别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卫涛;稀氧部分预混/富氧补燃(ODPP/OESC)过程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7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597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