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工程论文 >

整体式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体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0-05-15 10:51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整体式多喷嘴喷动-流化床结构,在不需要旁路供气辅助设备情况下,能有效消除喷动床内锥体流动死区,强化喷动床内气-固相间传递过程,从而使得喷动床内气-固两相流体流动实现整体优化。以气-固两相流体动力学为基础,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TFM)对一种整体式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CFD数值模拟获得床内颗粒速度及浓度的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整体式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内喷动状态在计算时间大于5s时,床内气-固两相流体流动结构达到稳定,形成稳定的类似波节状云图。相比于常规柱锥喷动床,整体式多喷嘴喷动-流化床不仅能够在床体圆锥处产生颗粒局部流化效果,有效消除颗粒流动死区,强化喷动床内喷射区及环隙区内气体、颗粒的两相混合与运动,而且能够省略旁路供气辅助设备。研究分析了不同侧缝数量与开缝宽度等关键参数对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保持侧缝宽度为3mm,无量纲缝隙宽度δ/D_i=0.125时。综合颗粒体积分数、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规律以及均匀性评价指标相对标准偏差角度分析,得出开缝数量为4时,颗粒速度流场均匀度最好,表现出最佳的颗粒分布状态。多喷嘴喷动-流化床的主喷嘴直径设定为24mm,当侧缝数量为4条件下,无量纲缝隙宽度δ/D_i=0.208(宽度为5mm)时,环隙区颗粒整体体积分数及颗粒速度沿径向最为均匀,表现出最佳的颗粒分布状态环隙区颗粒整体体积分数沿径向最为均匀,表现出最佳的颗粒分布状态。研究分析了颗粒处理量,即颗粒填充高度对多喷嘴-喷动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颗粒体积分数在气体入射喷嘴处最小,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h=0.325m时床层内沿径向分布的颗粒体积分数最小,相对标准偏差CV值也最小,说明其颗粒速度流场均匀度最高,床内颗粒处理量最佳,床层能得到最有效利用。
【图文】:

示意图,喷动床,示意图


图 1-1 喷动床示意图 图 1-2 喷动床三区流动结构示意图Fig.1-1 Sketch map of spouted bed Fig.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zostructure in spouted bed喷动床已经发展成为有效的流体-颗粒接触器并且已经在行业中找到许多应锥型喷动床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典型的喷动床型,,如图 1-1 所示。采用空

示意图,喷动床,流动结构,示意图


图 1-1 喷动床示意图 图 1-2 喷动床三区流动结构示意图Fig.1-1 Sketch map of spouted bed Fig.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ree-zostructure in spouted bed喷动床已经发展成为有效的流体-颗粒接触器并且已经在行业中找到许多应锥型喷动床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典型的喷动床型,如图 1-1 所示。采用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05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峰;张洁洁;牛芳婷;马晓迅;杨剑;;湍流模型对喷动床内气、固相流动特性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24期

2 王淑彦;邵宝力;刘锐;赵健;刘扬;刘义坤;杨树人;;圆锥形气固喷动床内数值模拟与实验的比较(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5年10期

3 任立波;韩吉田;何海澜;;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离散颗粒流动的并行算法[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4 付双成;董连东;袁惠新;;基于Euler多相流模型的卧螺离心机速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J];化工进展;2014年01期

5 李坦;靳世平;黄素逸;刘伟;;流场速度分布均匀性评价指标比较与应用研究[J];热力发电;2013年11期

6 朱卫兵;邢力超;孙巧群;朱润孺;;基于双流体模型的烟气喷动床脱硫过程的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张少峰;李玲密;王晋刚;刘燕;王德武;;喷动床半干式烟气脱硫脱硝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8 陶红歌;陈焕新;谢军龙;舒朝晖;胡云鹏;鲁红亮;;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流体流动均匀性指标探讨[J];化工学报;2010年S2期

9 周健;阎维平;石丽国;孔凡卓;;SCR反应器入口段流场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力发电;2009年04期

10 赵斌娟;袁寿其;刘厚林;黄忠富;谈明高;;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计算双流道泵全流道内固液两相湍流[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664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64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